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

2015-09-10 07:22王杰
人民论坛 2015年29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杰

【摘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经验指导,造成保护效果差强人意。针对这一现象,文章提出保护工作要在调研的基础上,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特殊性,保护实践一定要遵循优先建立档案、整体保护以及可为可不为的理念原则,在此前提下通过产业化、整体性、维持原生态环境等保护方法,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序推进和富有成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保护理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任何民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伊斯坦布尔宣言》认为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基因”,是我们集体记忆的根源,也是“我们今天与过去的沟通渠道”。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已成为广大群众和政府的共识,且成为较为迫切的任务。由于我国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不深,保护主体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当等多种原因造成保护实践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还由于一些地方只注重经济效益、脱离实际或者随意决策造成钱财浪费,没有达到保护效果的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一项关系民族文化生存和走向的大事,我们应当慎重对待,必须抛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观念和认识,在科学理性的研究基础上通盘考虑,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特殊性,树立遵循优先建立档案、整体性保护及可为可不为的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优先建立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建立档案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就是采用特定的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特定的方式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从而形成物质化的档案。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调研和建立档案要秉承客观、忠实、细致态度,亦要达到完整、准确、最佳的效果。优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濒危这一特殊性决定的。保护工程首要工作—调研建档应当立刻开展,而且应该大面积地开展,也要迅速地对其进行建档工作。在研究某一文化事项是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当务之急是将其原汁原味忠实地记录下来、保存下来,建立档案。先建档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处境不容乐观,保护和抢救的时机稍纵即逝,稍有迟缓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开发利用却可以长久地进行。媒体上常有我国平均每天消失多少古村落、古语言、古建筑的报道,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有多么严峻,因而,建档工作优先于一切保护开发措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形式可谓洋洋大观,十分丰富和庞杂。可以说,传统农耕文明时期的全部社会存在都可以包含进来了,其中还包括许许多多特别能代表农业文明,特别有震撼力的封建和迷信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农耕文明这一特定时空环境中的产物,迷信和封信思想的参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上来说,特别在认真、科学研究以前,先进行简单的、草率的以进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好或坏等政治概念和二元对立的方法论对某些文化事项给予判决是非常不合适的,我们极有可能在完全了解某一极有价值的文化事项之前将其排除在保护之外了,这会造成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完全相反的后果,因而在进行任何实践活动之前调查研究和建立档案是十分必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的。而落实此方针的前提就是调查研究,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档案。只有先整理和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赢得时间、积累资料,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

整体性保护。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以意识形态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依附在相应的物质载体上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不能只关注它的物质存在,而要更多地关注隐含在物质背后的更高级的存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的精神领域和文化空间,它包括时间维度中的历时的传统规约和共时的环境条件两方面和空间维度中的现场情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两部分。以陕北剪纸为例,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或者说不主要是被剪出的那幅灵巧精致的图样,而是作为剪纸创作主体的陕北婆姨在剪纸过程中的技艺,尤其是她关于剪纸的观念的、审美的、习俗传承的认知和体现,以及这幅剪纸作为窗花的形制和张贴的时空环境和民俗功能。在这里,剪纸、观念、创作主体、展示场所等要件构成的整体就如同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环环相连,共生共存。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中找出任何一项具体的文化事项来,我们都会发现它的内容和范围边界十分模糊,实际上这种模糊性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特征的体现。任何一项文化事项都与它的生态环境休戚与共、不可分割。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内的各种表演、实践、知识、技能、工具、实物以及文化场所等都可以说是物质和非物质的结合体,更是特定时空环境里的生存物。陕北婚俗中所用的面花,物质形态是面花本身,非物质形态是面花承载的系列寓意和民俗功能等;陕北秧歌表演物质形态是表演秧歌的人员、道具、服装等,非物质形态则是秧歌队列阵法、动作技能、节目形式以及民俗功能等,而二者都具有的民俗功能、某种祈福寓意则是它们共有的农耕文明主宰下的社会文化文明的显现。可见,任何一项非遗都包含有极其综合和庞杂的内容,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它的一部分,与它关联的庞大部分总是隐匿在“背景之中”,就如同显示器呈现出的图像与和它相关的计算机后台之间的关系一样。离开整体,部分就失去了原有意义,也就失去了原有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对一项文化事项的保护不能将部分从整体中抽取出来,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进行。因此,在保护非遗的实践中,一定要树立整体保护的思想。

可为可不为理念。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是符合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些文化事项的消失和另一些文化事项的产生都是由社会变化而引起的正常社会现象,它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提出和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站在自我利益角度进行的能动性社会改造,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和服务自己的刻意行为。尽管人的力量和智慧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而言,认清事物发展规律,顺应客观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一定要树立可为可不为的思想。在对待某一文化事项具体的保护实践上,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是否要保护、是否有能力保护的判断,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保护或者这种保护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则要选择放弃(不为),如果我们有能力保护且这种保护是科学、有效、经济的,那我们要坚决地行动(是为)。只有将可为可不为作为原则,我们才能知道应该保护哪些文化事项,不应该保护哪些文化事项,知道对不同的文化事项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知道哪些措施能真正的落实并产生实效。由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和消失是由于它赖以生长和存活的农耕文化及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迁而发生的,时空环境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和消失也具有必然性。正视这一现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认清不同文化事项自身在生存环境的变迁过程中,也是吐故纳新,顺应同化,自我调节地发生着新陈代谢的,一些文化事项消失了、一些文化事项变异了,一些文化事项出现了。发生变异的文化事项是传统价值观与其所处时代理念交合转化的新生态,尽管外形已有所不同,其内里却始终保持着基因谱系的连续性。而那些消失的或即将要消失的文化事项则是不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导致的结果,它们是我们要区别对待和保护的对象。它们当中那些彻底失去民俗根基且有缺少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的事物,如音乐类型中一些劳动号子,巫术表演,造型艺术中表达迷信观念的纸扎等,以及一些由于时代变迁,表现场所和工具或材料发生重大变迁的事物,如河南开封民间泥塑泥狗狗和陕北神木婚俗所用的长脖子面人人等这些文化事项,我们要采取“不为”的方式。④这些文化事项就如早期在农村地区十分盛行的补锅、弹棉花等民间工种,随着时代的变迁,必然会消失。这种变化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如对其保护,则必是一厢情愿。如在皮影的保护中,尽管花费甚多,但是由于电子传媒的冲击,保护效果不尽如人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

在保护实践过程中,要认清和遵循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牢记“能保护什么,不能保护什么,怎样保护”,区分和识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形态、不同生存处境以及各自的历史文化价值、现代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

产业化保护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也需要多种保护形式参与。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排斥市场和商业的介入,也就是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带有鲜明的市场属性,“化”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产业化,就是把某个东西完完全全地变成一个经济产业,按照市场的规则和规律来运作。产业化具有自身优势,它凭借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根据市场需求对其进行改造、解构、重组,或者拓展其传承的载体形式、传播空间、生产工艺等,使其成为具有商品属性的文化产品加以出售,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保障它的生存。通过对传统民艺作品的品牌运营,对其核心价值进行“阐述”,重新获得大众的认可,重回现代生活,并完成其局限于实用价值的增值,同时手工艺人因其创造力而获得高于其劳动报酬的创造力价值回报,最终使得民艺的创造者、普通民众以及民艺本身都受惠,使得传统民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⑤目前,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案例非常多,并且大多取得了一定成绩。如陕西凤翔县多年前就对当地零散的民间泥塑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制定统一的生产、销售机制,并迎合新时代大众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泥塑进行加工、改造和创新,以及采用现代式的营销手段,使其成为国内外畅销的泥塑工艺品。还有更多的地方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将曾经自娱自乐的非表演性的民间传统娱乐歌舞通过改造、包装等方式转变为表演艺术节目来取乐游客,获得经济效益。

认定和资助传承人保护方法。从逻辑关系上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称“遗产”,就证明了它已经不是“活”的了,通过保护手段,实现纯粹的原汁原味是绝无可能的。社会环境发生变迁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这一过程也是不可逆的。因而,期望通过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旧有的生存环境来对其进行保护是绝不可能的,一些文化事象的消失,尽管我们十万分的不情愿,但终究是只能报以遗憾。作为具有珍贵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且又没有市场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只能采取认定和资助传承人的方式来保护它,有时这种资助是“全额性输血”。我们经常遇到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市场经济价值没有人愿意传承的状况。当一项祖上创造并流传于世的财富,其传承人仅仅依靠掌握和利用这一财富无法维持其正常的生计时,该项财富的传承即告危险。此时,除了对传承人进行经济资助之外,其他任何手段都是乏力的。遇到这类即将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就要认定传承人,并对愿意传承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以实现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时为了让传承人没有生存上的任何后顾之忧,要给予其正常生活的全部费用,也就是对其进行“全额性输血”。这种资助方式内涵是非常宽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提供生活费用、提供材料和场所等,为遗产传承人学习、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方便,或者补贴传承人因承袭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丧失的其他获得经济利益的机会,等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让传承人自愿、自觉、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承非遗的事业中去。在我国缺少市场价值的非遗占有相当比例的,主要类型包括一些少数民族仅以口头传授的原生态演唱,一些地方特有的原始手工技艺,一些聚落早期遗留下来的仪式性表演等。这些非遗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却基本上没有市场经济价值且又难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而不受大众喜爱。因此,它们难以走产业化的道路,只能通过传承人的继续传承而生存。

维持原生环境保护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部分既与大众世俗生活密切相关又深受现代民众喜欢,如秧歌、酒曲、戏剧。它们大多数都与特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场所关联,并由这些活动和场所构成它们外在的文化内涵,促成它们世俗功能和社会意义的完整。因为这种血肉关系,我们很难将它们从其生存的语境中抽取出来,因而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要延伸到它们的原生环境。

文化事象与它所处的生存环境就如同鱼与水的关系,如果没有了水,鱼自然不能生存。某一具体的文化事象总是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二者构成一个整体。要想保护具体的文化事象,必须保护其特定的生存环境,离开生存环境,这一文化事象也将失去活力,空留下一副外在的躯壳,丧失了原有价值。这就如同将活鱼从水中拿出,最终只能晾成鱼干,失去了活鱼所具有的系列功能和价值。⑥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些要求呈现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事象保护中,采用整体原则,将文化事象本身和它生存的环境一并加以保护。具体来讲,就是对由于环境发生变异导致文化事象衰落进行适当的环境恢复,或者对造成环境变动的一些因素进行纠偏处理,或者通过提供物质和经济条件重塑和营造传统环境,等等。从而维持和创造适宜文化事象生存的环境,使得这些走向衰落的文化事象回归和重新繁荣,实现保护的目的。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本文系榆林市科技局项目和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地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f13-26,14JK1851)

【注释】

①吴品才,储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理论基础”,《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5期,第76页。

②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与开发利用”,《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100页。

③杨雨佳:“非遗文化生态空间的特征与保护”,《榆林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60页。

④桑德诺瓦:“‘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法”,《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第30页。

⑤柳磊,邓超:“高登科·寻常物的演变—蔚县手工拼布坐垫衍生品实践及双向‘启蒙’”,《新美术》,2015年第11期,第117页。

⑥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106页。

责编/王坤娜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初探
“老字号”川菜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试谈古都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