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目的地》:他想改变历史,却无法改变宿命

2015-09-10 07:22
看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错乱狂人宿命

几乎我们现时能看到的所有科幻片都是经不起太过精密而绝对的推敲的,经得起推敲的不叫科幻片,叫国家机密。别去深究大爆炸最后到底有没有发生,也别去纠缠时空机器的种种悖论,其实《前目的地》是部哲学片。如果你觉得很混乱,电影里的逻辑总有瑕疵无法完满,我想你已经很好地感受到了导演“恶意”——他就是来吐槽的——这世界根本没有穿越这回事,就算有,也是瞎折腾,该发生的一样还会发生,没发生的,永远也不会再发生。

另外,大陆院线引进影片翻译水准也挺让人心塞的,时不时给你来个高端大气不知所云的片名,如果像别的地区把片名(Predestination)译成《宿命论》、《命定终途》之类与主题遥相呼应的名字,影片看起来就没那么难懂了。

最后,对一般人来说,这是一部需要剧透的电影,请心存感激地看我们的影评。

当伊桑·霍克饰演的时间特工从复古打字机前站起来,露出身上三道巨大的伤口时,你不禁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原来所有的冲突和人物的设定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循环,无论时间特工做多少努力,穿越多少回,都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记忆的错乱让他忘记了过去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他不能阻止自己爱上自己,也无法阻止那个过去的自己出生,也不能阻止“炸弹狂人”再次施恶,即使送他几个子弹也无事于补,他杀的不过是某个时间段的自己。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但《前目的地》告诉你,你连过去和未来都傻傻分不清楚,怎么能认识自己。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所以《前目的地》的哲学色彩远高于科幻色彩。

当伊桑·霍克不停地自言自语唠叨着时间时,有点像是出自理查德·林克莱特的手笔,毕竟这位刚刚在金球奖大获全胜的导演,最热衷也最擅长拍摄时间电影。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他最终得出结论认为无论是鸡还是蛋,这两者都必然是一直存在着的。

很显然,《前目的地》导演别具匠心地演绎了这个哲学问题:现在的自己回到过去,跟过去的自己谈恋爱,生下了现在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杀死了过去的自己,成就了现在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创造了未来的自己,延续了自己的使命。

过去存在于现在,现在存在于过去,未来存在于现在,现在存在于未来,相互因果,往复循环。

这又是一部类似于《源代码》那样穿越时空试图改变历史的影片,题材不新,但过程却更为离奇和曲折,而结局也更加宿命和无解。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名是《Predestination》,窃以为,内地翻译成《前目的地》并不太准确,给人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香港的翻译《宿命论》似乎更为贴切。

男主角是一个时间特工,他受命反复回到过去,试图阻止“炸弹狂人”的疯狂杀人之举、脸部被烧毁而换脸、招募先女后男的阴阳人简、把简刚生下的女儿偷走并送往19年前的孤儿院……在不断的时空穿梭中,他的记忆开始破碎、错乱。直到最后他才惊觉,自己就是被送到孤儿院的孤儿,既是阴阳人简也是简的女儿,“炸弹狂人”其实就是他自己。

他没有历史、没有祖先,他来自时间悖论,未来的自己生下了过去的自己,他的存在、他的敬业都逃不脱宿命的轮回,似乎只是为了证明特工机构“时间局”存在的意义。他任何时空的任何努力只能让命运齿轮不断地循环往复,这诡异得就像一个莫比乌斯环。他只能孤独地存在着,重复着自己悲凉的宿命。

我不理解《前目的地》想表达什么。我认为电影想吸引人,要有思想内容,不宜深奥难懂。

该剧很大篇幅讲简(约翰)的坎坷、与众不同,被操纵、被伤害,“自作自受”,想反抗命运、伸张正义却陷入死循环中,长而无趣,难以引起共鸣。有时“幼稚”的情节反而形象地表达深刻的主题,如《哆啦A梦:大雄的猫狗时空传》,有穿越、时空错乱等元素,洋溢着友爱、和平、善良等理念。《前目的地》想表达什么哲学理念呢?不如《俄狄浦斯王》那样情节简单,但严肃,引人思考。

看到40分钟的时候,我认识了三个角色;看到80分钟的时候,角色只剩下了两个;等到看完电影出来的时候,同事告诉我说全程其实只有一个角色。我:@#*&……

可见,脑子转不过弯的文科生还是不要去看硬核科幻比较好。

虽然现实如此艰难,但该面对的还是不要逃避吧,尤其是自己的脸……趁年轻,多照照镜子、拍点照片,该记住的千万别忘了。

猜你喜欢
错乱狂人宿命
狂人的批判
李白古体诗的错乱特质及其审美绩效
狂人
相亲交友,所有软件的最终宿命
大惑易性
摩拜的宿命
叙事主体的浅薄与错乱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辛巴历险记(宿命)
论《喧嚣与骚动》中的时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