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为招不到足够的工人而苦恼,轻则减产,重则关门歇业。企业招工越来越难,不少沿海地区的政府、企业组织车队到中西部地区家门口满脸欢笑也招不到工人了。民工荒,从经济学上讲就是劳动力供不应求。假如市场需求100人,市场供给80人,即使价格上涨,仍然会有20人的缺口。之所以供不应求,从表面来看,是因为劳动力需求增加速度超过了供给速度。一方面,经济在增长,会产生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供给已经开始呈现出逐年下降态势。从本质上看,则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到了极限,廉价的近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市场已经不复存在。
当然,对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也应该辩证地历史地来看待,一方面,要看到过去30多年劳动力丰富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正是利用了这个优势才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过去合理的今天未必合理,过去的优势时过境迁今天可能变成劣势。从生产要素供求状况来看,过去土地、劳动力数量、环境容量等都不构成经济增长的制约,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无限供给状态,短缺的是资本。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而今,资本由短缺变为过剩,越来越多的资本找不到出路,不知投资在哪里合适,蓝海难觅;而土地、劳动力、环境都成为硬约束,都遇到了“天花板”。依靠粗放利用土地、不计污染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动辄产量全世界第一,动辄企业规模最大,逐渐成为过去时,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作出相机抉择而不能抱残守缺。我们需做好现在进行时,谋划未来时。我们需要继续保持足够大的规模,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这是我们30多年积累的优势,需要继续保持。苹果的成功就在于既有规模优势,也有技术优势。因此,需要在保持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做精质量,做足个性,做出品牌,做大附加值。唯一出路在于转换经济增长模式,重新认识比较劣势和比较优势,扬长避短。
从经济增长模式的演变规律来看,遵循的基本上都是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或智力密集型的路子。我国目前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化的关键期,这一转变关乎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的拉美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自拔,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丧失了优势被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国家,而技术进步受到发达国家挤压,因为发达国家不可能将新技术转移到拉美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接续上。我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唯一的出路在于创新、创新、再创新。唯有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才能确保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此也要求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要大幅度提高,实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迈进。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没有劳动力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的局面。我国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顶峰,未来决定中国经济成功的不是劳动力数量,而是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数量优势的红利消失是必然的,劳动力质量红利将永远释放不完。传统粗放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低端增长模式导致的民工荒只有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模式才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