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涉腐舆情引导三阶段探究

2015-09-10 07:22温新荣
人民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零容忍引导

温新荣

【摘要】对网络涉腐舆情进行有效引导能利党利国利民、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网络涉腐舆情精神动力。根据网络涉腐舆情发生时间及各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可以将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分为舆前设议、舆中疏导、舆后追踪三个阶段。文章剖析各阶段引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主线、二场地、三结合、四举措予以积极应对。

【关键词】零容忍 网络涉腐舆情 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零容忍”最初在美国应用于打击毒品犯罪,也就是说对于轻微的犯罪都不能容忍,后来运用到美国的学校,今天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各行各业。近年来,中国“网络涉腐舆情”频繁爆发,“零容忍”的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就是对轻微的网络涉腐舆情也要给予积极有效的引导,绝不纵容。

网络涉腐舆情引导的功能

利党利国利民。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①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一方面为网民发布涉腐信息、发表涉腐意见、曝光涉腐问题提供新渠道;另一方面为网民呼吁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提供新平台。网络涉腐舆情的利益诉求、态度、情感、价值观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根基、社会的安定团结、国家的繁荣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网络涉腐舆情是伴随互联网普及而产生的新生事物,是网民对“网络涉腐事件”看法、意见的睛雨表,是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试金石。许多早期的思想家,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英国伦理学家边沁等,都把舆情看作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执政者必须懂得怎么样去利用它。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涉腐舆情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垫脚石。为了使网络涉腐舆情向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发展,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引导。

发挥网络涉腐舆情精神动力。“网络涉腐舆情”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广大网民围绕“涉腐事件”的发生、变化和发展,通过网络新媒体发布、转载、传播的观点、情绪、意见的总和。“网络涉腐舆情”包括四个因素:必须有一个“涉腐事件”;必须有多数网民对这个“涉腐事件”发表看法;这些看法至少有一定的一致性;这种一致的看法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观点、情绪、意见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是广大网民对社会管理者的“涉腐行为”所产生和持有的政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广大网民参政议政、表达利益诉求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而这种精神动力的发挥,有赖于掌握广大网民。

网络涉腐舆情引导三阶段及存在問题分析

网络涉腐舆情引导的理论基础。一是“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一词,最初是由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伊·普里戈金提出的。他认为,“一个系统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它得嵌入非平衡条件之中,可能成为形成物质的新动力学态—耗散结构的起点。耗散结构实际上相当于一种超分子组织的形式。”这个“耗散结构”与“贝纳德格子”一样,“主要是产生它们的那个全局性非平衡状况的一种反映”。但是这种非平衡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在贝纳德格子的情形中,热的传输变成了一个有序的源泉”②。也就是说,在非平衡条件下,无序、混沌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可以形成有序的结构,这就是著名的“耗散结构”理论。网络涉腐舆情,具有网络舆情开放、非平衡、非线性和存在涨落和突变等特征。因此,“耗散结构”理论为网络涉腐舆情的有序引导需要提供学理依据。

二是“群体极化”理论。“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这一术语,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凯斯·桑斯坦首先提出的。凯斯·桑斯坦对网络领域的群体极化问题和新的传播技术领域中的群体极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新技术,包括网络,让人们更容易听到志同道合的言论……这就种下了极端化的因子,对社会和民主都是潜在的危险。”③“群体极化”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新媒体时代网络涉腐舆情快速上涨、持续高涨、缓慢衰退、迟迟消亡的演变规律,也为引导网络涉腐舆情的紧迫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是“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Life Cycle),最初起源于生物学领域,后来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主要是指生物体的功能或形态在生命演进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阶段。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网络涉腐舆情作为万事万物的一种,也有其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根据网络涉腐舆情自身变化的情况,将其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舆情上涨、舆情高涨、舆情衰退和舆情消亡。

网络涉腐舆情引导三阶段。根据网络涉腐舆情发生时间及各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可以将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划分为三个阶段:舆前设议阶段,舆中疏导阶段,舆后追踪阶段。

第一阶段:舆前设议。此阶段是指网络涉腐舆情来临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主动设置议题、加强舆情监测、收集、研判、在互动沟通中了解舆情风向,了解广大网民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为及时、有效引导网络涉腐舆情,防止出现过激舆论提供可能。

第二阶段:舆中疏导。此阶段是指在网络涉腐舆情演变中,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弄清网络涉腐舆情来龙去脉、根据网络涉腐舆情演变规律进行积极、主动、务实、有效的引导,使网络涉腐舆情向利党、利国、利民的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舆后追踪。此阶段是指在网络涉腐舆情消亡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追踪调研广大网民“舆后”态度、情感、意见、价值观的变化。

“零容忍”语境下网络涉腐舆情引导三阶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舆前设议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监测机制不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主要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视、测定、监控。网络舆情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发展动向,为研判舆情发展阶段做好铺垫。目前,网络涉腐舆情监测的机制不完善,多数网络涉腐舆情在引起网民围观后才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相关部门虽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调查,但是这种迟来的结果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

二是研判机制不健全。网络舆情研判就是对监测得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甄别。目前,我国网络涉腐舆情研判机制不健全,对网络涉腐舆情的真伪甄别不到位。如“房婶”李芸卿,媒体披露其拥有24套房产,但经调查只有6套房产并且均为其合法收入所购。虽然调查结果公布了,舆情退潮了,但是“网络涉腐事件”当事人已经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人、牺牲品。这时再追究幕后人、操纵者的罪责,为时已晚。

在舆中疏导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封锁信息,轻公开透明。掩耳盗铃的故事不仅古代有,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如删帖、封锁消息、不回应等行为依然大量存在。企图通过“堵”、“封”、“删”等方法压制网络涉腐舆情,只会使谣言四起,损坏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美国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总结了一个谣传公式:R=I*A。R是谣传(Rumours),I是重要(Important),A是含糊(Ambiguous)。重要的事情披上含糊外衣,极易导致谣传四起。

二是重单方回应,轻互动沟通。网络涉腐舆情爆发后,相关部门要么不回应,要么回应不及时。回应的方式往往是单方的,而不是互动的;回应的内容往往是表明态度的,而不是披露事件本身;回应的渠道往往是发帖,而不是面对面的沟通。“进一步调查,结果会及时公布”这种回应居多。

三是重被动回应,轻主动跟帖。什么时候回应比较合适呢?传统观点认为,24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是平息舆情的黄金时间,所以有“黄金24小时”说。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具有传播广、速度快之特点。舆情机构提出“黄金4小时”说。“黄金4小时”与“黄金24小时”相比,有助于相关部门提升处理舆情的意识和能力。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一件事情通过网络2小时就可以成为舆情的焦点和热点。也有学者提出更短的黄金时间,如蒲红果提出“钻石1小时”原则。

在舆后追踪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网络涉腐舆情舆后追踪几乎很少进行。网络涉腐舆情引导的效果,不是看做了多少引导工作,对多少网民进行引导,而是看网民在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舆后追踪的方式可以是发邮件、发问卷、参与观察、个案访谈、实地考察等。舆后追踪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以后有效引导网络涉腐舆情提供经验、思路、方法。

网络涉腐舆情引导的措施

一主线。舆前、舆中、舆后三阶段是一脉相承的系统过程。因此,在网络涉腐舆情引导中,要将舆前、舆中、舆后三阶段连接起来。连接三阶段的纽带是正确的舆论方向。正确的舆论方向必须满足两条要求:一是必须符合“三个有利于”;二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切背离“三个有利于”和“四项基本原则”的舆论都要坚决抵制,决不姑息。

二场地。一是官方舆论场。官方舆论场,主要是指官方媒体(党报、人民日报)发布信息而形成的舆论场所。马克思高度评价报刊在形成社会舆论中的作用和价值。“当报刊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④报刊在社会舆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不同国家利用舆论的作用不同。目前,党报、人民日报宣传了大量党执政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为广大网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树立了参考典型。

二是民间舆论场。民间舆论场,主要是指网民依托互联网,通过论坛、博客、微信等渠道发布信息、表达观点、传递诉求而生产和传播网络舆情的场所。与官方舆论场相比,民间舆论场具有自发性、分散性、无序性等特点。它是网民表达心声的主要场所。在民间舆论场,需要加强网民的自我教育,引导民间舆论场的舆论与官方舆论场的舆论形成良性的互动、交融、交汇。

三结合。首先是思想与实际相结合。思想来源于实际,是对实际在头脑中的反应。网络涉腐舆情来源于“网络涉腐事件”,是广大网民对“网络涉腐事件”在头脑中的反应。正确的反应,有利于“网络涉腐事件”的解决;错误的反应,阻碍“网络涉腐事件”的解决。在解决“网络涉腐事件”时,要将广大网民的“网络涉腐舆情”联系起来。在引导“网络涉腐舆情”进程中促进“网络涉腐事件”的解决,在解决“网络涉腐事件”中疏导“网络涉腐舆情”。

其次是内容与方法相结合。“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内容是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离不开“网络涉腐舆情”引导方法。马克思在引导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对抗资产阶级的统治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阶级斗争方法,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相关部门在引导“网络涉腐舆情”中,也应该根据“网络涉腐舆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如以理服人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无声胜有声的方法等。

最后是过程与效果相结合。“网络涉腐舆情”引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对“网络涉腐舆情”引导效果評价方面,要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评价就是对“网络涉腐舆情”引导过程进行时时的、不间断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就是对“网络涉腐舆情”引导结果进行最后的、综合的评价。以打破一“评”定终身的局面。

四举措。第一,制度上: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政府是建立在对思想控制的基础上的。这个原则存在于最专制的和最军事化的国家,同时也存在于最自由和最民主的国家。”⑤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是广大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网民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需要通过信息发布制度,公开透明地向广大网民及时有效地披露大量、真实、可靠“网络涉腐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部门处理进展情况,以防止谣言四起,蛊惑人心。

第二,方式上:巧用引导舆情的方法艺术。舆情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舆情,可以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错误的舆情,可以误导人、打击人、挫伤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利党利国利民的重要法宝。网络涉腐舆情的引导要注意方法艺术,针对网络涉腐舆情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在上涨阶段,要快速回应;在高涨阶段,要双向互动、积极引导;在衰退阶段,要观察其发展,必要时进行引导;在消亡阶段,要静观其发展。

第三,渠道上: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舆论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⑥“意见领袖”大多是“草根”,与广大网民具有天然的联系,容易形成统一战线,在引导网民自我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有些“意见领袖”的意见并非真实可靠,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做好“意见领袖”身份审查和言论审核工作,以防广大网民被“意见领袖”利用,破坏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另外,“各地也应尽快建立负责网络监管的专门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监控。”⑦

第四,策略上:正确处理规范管理与积极鼓励的关系。过滤(filtering),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信息有多种来源。相关部门应该对信息进行过滤,让网民接受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针对不同性质的网络涉腐舆情应该进行区别对待。针对网民正确、积极、正面的舆情,相关部门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健康、理性、务实的网络涉腐舆情成为主旋律;对于错误、消极、负面的舆情,相关部门应该给予积极回应,如有必要应该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清除。

(作者为百色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13年百色学院青年教师成长工程项目、邓小平早期思想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院级科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KB10)

【注释】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第4版。

②[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87页。

③[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48页。

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9页。

⑤[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徐海铭、季海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⑥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⑦孙先伟:“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及引导控制策略”,《管理学刊》,2011年第4期。

责编 /许国荣(实习)

猜你喜欢
零容忍引导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莫让“零容忍”在中美之间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