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英
针对“什么风格的领导类型让您觉得舒适并更能促成执行力”的统计结果显示,49%的人选择“懂得授权,充分信任下属的”,29%的人选择“懂得尊重下属,且有亲和力的”,19%的人选择“对工作严格要求,但私下温和的”,半数认为充分信任更能激发执行力。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监督、权力制约、薪资福利、作风建设生成新的领导环境背景下,市、县、乡基层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对领导力有着怎样的认知与诉求?
针对“新环境下的新领导力”,《决策》杂志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55份,覆盖中东部多个省份的基层领导干部。其中,厅级干部27人,处级干部69人,科级干部59人。正处及以上级别占比31%,副处级占比31%,正科级占比32%,副科级占比6%。年龄40岁以上占78%,30岁至40岁占18%,30岁以下占3%。具备地方或部门一把手任职经历的占57%。
92%的受访者认为
新常态推动干部观念转变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92%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常态对当下干部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产生了影响,其中46%的人认为“影响很大,在思想观念上有根本的认识与转变”;31%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引发诸多转变”;15%认为“有影响,但不明显”。只有8%的人认为“影响不大,大部分干部还是有传统路径依赖”。
时间回到半年前,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明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作为执政理念首次被提出是在2014年5月,经过一年时间,地方官员对新常态有了一个认知过程。依据问卷调查结果,九成以上地方官员认为新常态对自身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大部分认为影响深刻,在诸多领域引发转变,并在对未来的发展理念上有根本性的认知变化。
调查还显示,35%的受访者认为新常态对领导干部带来转变最明显的一项是“作风改变”,28%认为是“依法决策”,24%认为是“发展思路转变”,少数认为转变最大的是“治理观念开放”和“规范制度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刘峰教授分析:“新领导力最大的特点与四个全面和五个建设密切相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布局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这五个建设怎么平衡,怎么引领,不能顾此失彼。”刘峰认为,新的领导力要求更高,“适应是一种应变,应该主动求变。新常态下更应该由被动到主动。”
近七成对强势领导
表示认可与理解
新环境下的领导力是否与以往的领导力有所不同?调查显示,认为新旧领导力没有明显区别的仅占10%。41%认为区别在于要把握全新的方向、驾驭全新的发展局面;72%认为区别在于从战略、制度与法治多方面有全新的要求;63%认为区别在于转型、改革以及创新的思路转变。
这一结果显示,中央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已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地方干部思维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刘峰也认为,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方方面面的新环境,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尽快转变工作思维、工作习惯、工作方法,进入一种“新领导力”。
针对新形势下,地方发展是否需要强势领导的推动,过半数对领导强势推动持认可与理解态度,不认可的占24%。具体来看,20%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必要的治理方式”,46%表示“可以理解,但需要因地制宜、因情而定”;5%保持态度中立,认为“这与官员的性格有关”;持不认可立场的受访者认为“领导强势推动发展是一种人治而不是法治”。
强势领导的推动力在个性官员群体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往往这类官员给官场和媒体都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回顾过往,一些明星官员留在官场的烙印并未完全褪去。吕日周在山西原平县县委书记任上时,即推行了轰动全国的“搭台唱戏”改革而出名;曾任湖北咸安区区委书记的宋亚平,发动了一场震动全国的“咸安政改”;四川遂宁市中区原区委书记张锦明,专注于基层民主改革,成为明星官员。宋亚平两年前曾告诉记者,“咸安政改”是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如果组织再让我去哪怕是一个偏远穷困的地方,我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就走。”这类官员有自己鲜明的施政风格,也有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使命,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本次问卷调查中,超过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为乡镇党委书记。单就这一群体来说,对强势领导持认可态度的占19%,持理解态度的占51%,持否定态度的占26%。
县域经济与县域治理,可以说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单元。上层改革命题,也常常将试点选在县域。县域作为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带,改革的局面往往更为复杂。面对改革的阻力、地区之间的竞争压力,七成基层领导干部对强势领导表现出“正面反应”,可见领导强力推动县域改革发展有着宽松的舆论环境。
然而另一项数据也不容忽视,针对“什么风格的领导类型让您觉得舒适并更能促成执行力”的统计结果显示,49%的人选择“懂得授权,充分信任下属的”,29%的人选择“懂得尊重下属,且有亲和力的”,19%的人选择“对工作严格要求,但私下温和的”,半数认为充分信任更能激发执行力。这项数据表明,强势领导虽然被认可与理解,但同时大多数人期待“懂得授权、懂得尊重、充分信任、具备亲和力”的柔性领导力。
一位在县级推行过改革的官员曾感叹,“个性官员越来越没有市场,推动改革的越来越少。”本次问卷关于新常态背景下领导干部转变最明显的方面是什么?统计显示,28%的人选择“依法决策”,35%的人选择“作风改变”。可见,法治理念与作风建设对政府官员的影响已趋明显。
经济转型阵痛期也是领导干部转型的阵痛期。中部某县一位县委书记直言:“真正的压力是怎么消化以前的不规范。”综合统计数据分析来看,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强势领导的推动力被基层领导干部较多地认可、理解,而这种推动力也要“因地制宜、因情而定”,在合法的框架下发动。
七成认为领导干部
更需胆商和逆商
有人提出一个计算成功的公式: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情商被认为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柔性领导力,包含亲和力、理解力、协调力和控制力等。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25%的人认为领导干部更需要情商。与情商相比,受访者认为胆商与逆商更重要。36%的人认为新常态下更需要逆商,占比第一;34%的人认为更需胆商,占比第二。
逆商,通常指面对变化、突破困境、超越困难的能力。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因此有人认为,高智商未必能够成功,而高逆商,却能让人变得快乐坦荡。
胆商,通常指大胆创新、勇于担责的能力。是一个人的胆量、胆识、胆略的度量,体现了一种冒险精神。通常认为,胆商高的人能够把握机会,凡是成功的商人政客,都具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知识改变命运,胆商改变局面。”被看成一种经验性的规律。
依据前述统计分析,强势领导的推动力为多数人理解与期待,重要原因也在于新常态下的新形势充满着变化与挑战,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如经济下行压力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问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问题等等。再看一组数据,本次调查显示,41%的领导干部最大的困惑来自“难以摆脱发展速度情结,有换档焦虑”;57%的人认为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29%受访对象认为困惑来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压力”。面对转型压力,七成受访者认为领导干部更需要胆商与逆商,也恰能说明基层治理亟需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突破困境、超越困难的领导干部。
如何解决问题、突破困境、破解难题?八成以上受访者强调协调力、决策力、创新力与执行力,六成受访者认为更需要判断力与凝聚力。相对情商的“柔性领导力”来说,这些可视作新常态下领导干部需要具备的“刚性领导力”。某位领导干部在担任县委书记之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公正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别人处理不下来,他一出手都能摆平。”这种能力对基层领导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仅13%认为
不需要进行心理调适
情商、胆商、逆商对于想要获取成功的领导干部来说,似乎都必不可少。但调查显示,创新者很多时候是孤独的,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甚至是小众派。久而久之,不能有效排解的人往往容易引发心理不适。
据调查统计,引发领导干部心理不适的症状很多。比如,“很多话憋在肚里没法说”,“晚上做梦都是文件”,“头发比同龄人白得早”,“心理枯竭”,“经常觉得莫名的压抑”,“早年努力进步,如今原地踏步”,“凡事上纲上线,人际关系僵硬”等。
2015年1月8日《人民日报》曾刊文谈“多关注公务员心理健康”,文章提到我国公务员29.3%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约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严,以往的隐形福利却在减少,这更让公务员们‘压力山大’。公务员群体似乎不再看上去那么风光,很多人失去了心理平衡。”
关于心理调适问题,《决策》本次问卷也显示,仅13%的人认为领导官员不需要进行心理调适。48%的人认为“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环境与要求的转变”;57%的人认为“应端正事业观、政绩观、权力观”;61%的人认为“应遵守更多的规矩、接受更严的约束,体现更大的担当,做出更大的贡献。”
成都市委党校赵汝周分析,“新常态是新思想、新理念、新规矩的综合体现,‘新’就是不同以往的习惯性思维与做法,适应新常态要求领导干部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式。”
《决策》问卷结果表明,领导干部对心理调适的方向有着“充满正能量”的认知。但另一组数据却也展现出受访者对外部环境的自我感受并不十分满意。就“外部环境”的数据统计,35%的人认为工作标准太高,32%的人认为节奏太快,39%的人认为为官不易,68%的人认为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仅有11%的人赞成任何标准与要求都是合理的。
在领导干部转变最明显的一项调查中,选择作风改变的占比最高。回答“当前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时,50%的人选择“作风建设给公务员群体带来的普遍性压力感”。
从以上数据对比分析来看,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约束越来越多”的从政环境,领导干部对心理调适的态度与方式有着积极的态度。事实也说明,复合转型背景下新领导力的产生,正在经历一次躲不开的转型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