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水平
山西平顺西沟村,四围都是山,石厚土薄少树,不聚风吃水难。被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之地。那年月,年景不好,没有土地,生计无着,难有容身之地。讨吃要饭去山西,李顺达挑着担子从河南林县东山底村逃荒来西沟扎根落户。平顺,山多人少,他与母亲郭玉芝不分昼夜垦荒,荒旷的大地上,他有一腔忠诚和一身力气。
土地让他产生了梦想!
新中国成立给了李顺达希望,正是心火旺盛的年龄,他把对土地的爱深藏心中。大爱人心总要发芽。1943年靠着三头毛驴起家,组织了一个六户贫农参加的互助组,第一个在太行山上举起了“互助合作的大旗”。从195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领受了“爱国丰产金星奖章”起,劳动成了劳模李顺达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东西。
劳动得到了荣誉,同时让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愈加明白了,世间没有离开土地可以存活的生命。改造贫穷,改造西沟,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西沟人。李顺达说:“咱是1938年加入共产党的,看到了人民的江山是自己打的,社会主义的家业是亲手创的。劳动是咱的根本,不劳动怎么能对得起1938年的党。”
农民的言语朴素并挟带着一股大山里褐黄色的成熟,让人听来有一种脚踏黄土的幸福。
劳模,也许如今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太普通,太寻常了,因此,也少了许多关切和注目。如果我们经历了那个野菜一锅饭的饥饿年代,就会理解木楔一样牢牢地嵌在一个地方的劳模,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像一只千足虫渐次迈动每个体节的双足,那是用足了力量在劳动啊。
开荒种地,连年丰收的成绩带动了周围的农民。农民不缺力气,农民缺少方向。互助组成立9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向边区人民发出了“组织起来”的号召,李顺达互助组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
劳模的方向很明确:敢于和任何强大的困难作斗争,能自觉地在艰苦奋斗中,克服一个困难,再去克服另一个困难,解决一个矛盾,再去解决另一个矛盾,直到把个人的幸福和人民的幸福融在一起,直到不断克服困难在实践中获得理想的经验。
我们知道,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性子,山水石木,一丛一丛地生长,有的山水它就富饶肥沃,有的山水它生长的杂草就比农民种下的粮食要繁茂许多。就在这片充满着矛盾和差异的世界里,我们的劳模坚定着一个信念,当然这个信念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劳动。山西平顺西沟,我们的劳模把这块风景点染到了极致,点染出了目眩的光晕。
西沟——红了。
李顺达在山区建设中的成绩,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视,在一次宴会上主席向他敬酒,他赶忙起立,用浓厚的林县话说了声:“好歹厚!”主席听得直愣神,河南话的意思是受老人家的敬酒,不敢当。当主席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后,握着他的手说,中国是农业大国,要好好建设山区、绿化山区。主席的话像一颗落在土里的种子,在他的心里嘣嘣嘣往上蹿,茁壮成长,势不可遏。
1961年,春节过罢不几天,平顺西沟金星人民公社发动社员往秋田送底肥。一些社员过节的新衣服还没有换下来,不大愿意下茅坑挖粪。李顺达说:“是党员的和我一起下!”
这年正月,西沟村用茅坑底子上了四十亩秋田。
金星人民公社的社员说:“劳模都下茅坑了,咱在地上算个啥!”
1962年的秋天,李顺达和金星人民公社的社员在场上打玉茭。突然,遮天乌云引来了大滴的雨点,李顺达大步流星往家跑,看到自己家的玉茭上盖了席子,二话不说拿了就走。在劳模的带领下,满场公家的玉茭盖了个严严实实。李顺达这才想起自己家的粮食,怕老伴数落,走到家门口一边搭伴和老伴往家扛玉茭,一边说:“集体的财产像西瓜,个人的东西像芝麻,西瓜、芝麻全收下;捡了芝麻才抱西瓜,芝麻捡不完,丢了大西瓜!”
李顺达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劳模是劳动的模范,是群众选出来的,对群众来讲,是一个榜样,一种方向,一个力量,一种号召,不能因为假话、假事亵渎了这个称谓。即使在“文革”时期,被折磨、被武斗、被关押、被迫检查,苦不堪言,严重损害了健康,他那种勇于与天斗与地斗,但决不与自己人斗的农民式修养,把反对过他的同志当作知己的襟怀,常使斗他的人过后良心不安。
好的品德是经得起时间打磨的,在与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欲望不断斗争的艰难之中,廉洁做事,真诚做人,才能开启幸福的梦想,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