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正义:影响机会公平的根本因素

2015-09-10 07:22虞新胜
理论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 要: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个人努力程度、技能、选择等都会对机会公平造成影响,但是,机会公平主要受到社会基本制度的影响,其中,财产所有制度对机会公平具有决定性作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能做到形式公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实质公平。制度是具体的、历史的,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具体制度安排中仍然存在身份、地位、户籍等先赋性因素制约机会公平的现象。消除不合理的制度规范,是实现机会公平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机会公平;社会基本制度;制度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6-0011-04

[HT][HK]

[Q(+17mm。170mm,ZX,D-W][KH-+3mmD][CD40mm][KH-+1mmD][HJ15mm]

基金项目:[HT6K]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制度正义视阈下农民工机会公平问题”(12CZX01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HT6K]虞新胜(1974-),男,江西余干人,哲学博士,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和农民工问题研究。[HJ][HT][Q)]

[L(K2]

[JP][HJ] [HT]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面临着各种利益冲突,而制度成为调节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一直被人们重视和关注。“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是人类设计出来的形塑人们互动行为的一系列约束”。制度一旦形成,它又成了一种外部条件、一种既定力量,限制和规范着人们的活动,影响到人们的各种机会。也就是说,制度不仅仅规范着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还塑造人们未来期望和抱负的方向。“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 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个人, 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个人。”制度正义视域下的机会公平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建设努力消弭不同主体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差距,给予每个人提供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通过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受到公平的对待。然而,怎样的制度安排才能规范人们的机会平等?资源、利益向所有人开放,可否达到真正的机会公平?在什么程度上实现机会公平以及实现机会公平的途径是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机会与机会公平[HT]

何谓机会?吴忠民认为,机会实际上是指社会成员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和余地。在他看来,机会包含共享机会和竞争性机会,而共享机会即面对公共资源,人们有参与的资格;竞争性的机会即差别机会,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人们由于劳动条件和自身天赋不同而实际享有不同的发展机会。威斯特(Westen)认为,机会概念包含有三个因素:第一个组成要素是机会的归属者,即机会可以归属于穷人或富人、老人或小孩、发达地区的人或落后地区的人、也可以归属所有的人;机会的第二个组成因素是机会所指向的目标,也就是说,机会总是指向机会归属者所意愿的目标,如工作岗位、教育、医疗、住房、贷款、提升等等;机会的第三个组成因素是机会的归属者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有复杂的关系,有确保关系(机会确保机会归属者可以达到机会的目标)、可能性关系(机会归属者存在达到机会目标的可能性,以及各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等等,而介于确保与可能之间的关系便构成机会关系。

其实,人们重视机会平等,是因为机会关联着人的未来,机会关系到可能性。对未来的必然性与不可能性都不涉及到机会问题,只有在确保与可能之间,才会存在机会问题。而在影响人们未来的可能性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诸如自然条件(年龄、性别、身份或其他偶然因素等)、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社会经济结构等)和个人条件(个人努力程度、才能、选择等)。其中,制度影响最为基本和深远。制度规范着机会分配的标准和机会公平的评判标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资源有限,社会不可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分配财富,也不可能给每个人提供达到其意愿的手段和条件,由此哪些人有机会获取多少资源成为考察机会公平的重点。“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过程,就是无限制的交往形式的可能性在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下以特定的形式客观化的过程。社会制度,是一种对于交往无限性进行限制和规范的客观结果。”261正由于此,根据不同的标准,人们所能获得的机会也不同,以什么作为判断标准,于是成为人们激烈争论的焦点,也成为制度正义的一个评价标准。

如果从生产技术角度看,人们认为技能应成为机会分配的主要标准。懂技术、教育素质高的人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反之,则少一些机会。当机会向有技能的人开放时,由于是向技能开放,因而必然要求消除其它不相关的阻碍,如种族、性别、阶级等因素,仅考虑人们的才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封建等级制度以身份等自然因素确定机会的分配原则,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如果以技能作为唯一标准,工作岗位、社会岗位向技能开放,这也存在着与家庭环境、教育状况、生产资料占有状况等密切相关。

而有些学者从过程中来理解机会公平问题。认为机会公平与个人的奋斗过程有密切关系,其伦理依据是按努力“应得”,即依据努力程度来决定是否应得利益。罗默的机会平等模式中探讨了努力对于机会平等的重要性,他的机会平等理论包含五个关键词:目标、环境、类型、努力和政策。其中,努力是受个人控制的,付出越多越可以增加获取目标的数量或可能性的因素,而政策是指社会干预,可以影响个人获取目标的过程和结果。一个机会平等的政策就是使个人获取只能与个人努力相关而与环境无关的政策。罗默承认在个体的层面上的确无法进行判断应得不应得,但他却论证说人们可以尝试在社会层面上对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中和。按照他的提议,社会可以列出一个人人都同意的清单,这份清单标明哪些是与环境相关而不是与选择相关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残障、父母的经济阶层或教育水平。罗默指出了有些不可克服的因素(如环境)对人的机会公平的干扰,提出个人主观能动性在机会公平中的影响,但罗默按努力“应得”的思想应在衡量标准一致、生产资料公有等情况下才有可能。与此同时,森主张从机会背后所隐藏的能力来看机会公平。他认为,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物质资源实际做他们希望做的事情上,能力水平大不相同,用他的话来说,他们能够达到不同的“功能表现”的水平。根据森在印度、孟加拉等国家的调查研究,即使在最贫困的地方,如果穷人有足够的能力,只要国家不干涉,完全可以实现贫穷者的自救,摆脱饥荒。如果穷人不具备利用自然条件和社会资源的能力,就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贫穷,即便给他们提供较好的社会物质援助。森相信,不去比较人们的资源,而是比较他们不同的功能表现或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从能力上力争达到平等。森摒弃人们基础不一致对机会公平的影响,承认人们事实上存在不公平的前提,而关注后天占有资源的能力,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任何能力或功能的发挥都是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做到的,能力的发挥不能离开物质条件。

上述机会公平的评判标准都有合理之处,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无论是技能、努力、个人选择还是能力等都与社会的基本制度密切相关,如果离开一定的现实背景和制度条件来谈论之,定会失之偏颇。也即,对机会公平问题,必须将个人因素与大的制度环境联系在一起考虑。不正义的制度制约下的个人努力、技能、选择和能力等的发挥,都会受到重大影响,机会不可能真正公平。“从可能性上来说,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可以是无限性的。但从现实性来看,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对于生活在这种制度下的人们来说,它又成了一种外部的环境,一种既定的力量,限定和规范着人们的活动。”261

二、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公平:影响机会公平的根本因素[HT]

如上所述,个人努力、能力、选择、技能等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机会,但最重要的是社会基本制度。制度可以影响个人获取目标的过程和结果。而一个机会平等的制度就是使个人获取能与个人努力、才能、贡献等相关的规范。

从道德价值指向来讲,人之作为人,机会必须是平等的,合理的社会制度安排不承认任何社会成员和团体利益的优先性,生活在不同社会地位上的社会成员都应受到真正公平的对待。然而,这种作为理想的机会公平目标,要求这个社会必须是物质极大丰富的,这一点显然不现实。因而这种机会平等的定义必须放弃,而引入“竞争性的机会平等”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所谓“竞争性的机会平等”就是在竞争时各种竞争条件的平等,以解决稀缺资源的分配。竞争性的机会平等必然存在利益冲突,当利益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一定的集团利益或阶级利益。而作为影响机会公平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度。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私有的制度下,机会不可能真正平等。在形式公平背后,一个人的机会再多,如果没有正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基石,公平的机会也会白白浪费。

[HTK]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机会公平。[HT]社会制度规范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围绕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而设计的。资本主义制度在确认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础上,围绕着如何促使资本利润增值、社会稳定而创设。资本主义学者从人的努力、能力、选择与技能等角度来规范制度的内容,实际上仍然是在不违背私有制和增加利润而进行的正义说教。他们实质上没有联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来阐释个人的努力、能力、选择、才能所能起到的作用大小。

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对劳动剥削,对劳动者发展机会的剥夺。他指出,资本家通过暴力或欺骗等手段使得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从而导致劳动者生存机会、劳动机会的丧失或被剥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拿自己的劳动力换到生活资料,而资本家拿他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工人为了交换已经得到的生活资料,正是把这种贵重的再生产力量让给了资本。”工人不得不接受资本的绝对指挥,为资本家追逐最大化的利润。

资本家通过对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占有,使工人失去了发展机会的时间;通过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占有,使工人失去了发展自身能力的物质基础。资本渗透到政治领域,使工人失去争取合法利益的机会,渗透到意识形态中,使工人失去争取发展机会平等的自觉意识。资本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机会和发展机会,使得个人的选择、努力、能力和才能等都成为“弱势”,这可以从收入分配中体现出来。在私有制度下,资本所带来的收入分配与仅有努力或劳动取得的收入分配情况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它与个人努力、选择、能力、才能等不对称。而一旦财富的差别超过某种限度,就会使权利和机会上的平等流于形式。目前,人们往往把市场经济看成是实现机会公平的最好方式,因为它确实替代了封建社会基于身份、等级、血统等先天性不平等因素,但市场经济给予人的平等只是一种身份和政治权利的平等,表现更多的是程序的平等、法律的平等,市场经济并不会给每个人提供相同的经济资源,也就是说,它所保证的是作为参与者的平等身份、相同的程序。在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已经成为人们拥有或失去某种机会的决定性因素。

诚然,个人努力、选择等并非对于机会公平没有影响。一方面,机会公平不能离开个人的选择。在人与人之间的对等关系中,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机会与责任是均衡的。因此,个人机会的选择和把握等都是影响机会公平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个人努力也影响机会公平,即努力的人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影响因素必须建立在所有制这一根本性制度正义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以努力为基础的“应得”只能是在标准一致、前提相同的基础上,在一定制度运行的范围内才有可能,而一旦涉及到所有制基础,则努力绝不会自然地获得公平的机会。如果从程序方面来说,机会公平就是对人没有差别的对待,这必须面临起点公平。如,在一个传统的武士等级社会进行武术比赛,早先由于贫困因而营养不良的人,就很难有机会进入武士阶层,因而这种状态也很难被认为是机会平等的。所以,机会公平首先要在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在利润为劳动者所享有的条件下,才能真正讨论个人努力、才智、选择等的作用。

[HTK]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机会公平。[HT]制度在根本上首先是客观、稳定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从规范性角度来说,制度就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固有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没有规范性就不能进行正常生产和交往。近代以来,思想家在论证制度的形成时,总是倾向于取契约论方法。在英国历史学家梅因看来,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制度“善”的“身份”关系内容与判断标准逐渐为“契约”关系所取代。契约以自由、平等、守诺、诚信为基础。关心个人自由平等权利,就必须关心社会基本结构与基本制度体制的公正。宪政对于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的规范正是这种精神的反映。但是,制度正义不仅仅是工具性操作层面的,更重要的首先是价值层面的。机会公平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给予每一个人的起点和条件的平等。制度必须体现价值性,即制度的价值应该反映在“为谁服务”上。只有把制度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相统一,这样的制度才真正是正义的。而这必须体现在它的规范性上。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事实上能或该做些什么,不能或不该做些什么,拥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责任,都是社会制度规定好的。但是,如果没有与生产资料等内容的规范,则公平正义往往还是会流于形式。 正如上面所述,机会公平包含经济上的机会公平,这种机会公平侧重于效率,注重形式公平,机会公平也包含社会层面的公平,它体现的是社会成果的分享机会。“善”的制度具有效率,但是效率本身却并不能直接成为“善” 的制度的最终依据。在马克思看来,制度是“交往的产物”。制度是由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其中规定财产所有制的制度是基本制度,它影响深远。它规定着其他具体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等,规定着人们获取财产收入等的机会。

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从机会角度来看,制度公平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的公平,是经济层面的公平,是指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过程的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机会和规则平等的市场竞争原则为基本前提,打破以身份地位、户籍等为条件的制度设置,它允许个人通过竞争而不是先天因素获得不均等的财富和收入,政府应给予每个人提供相类似的起点公平。第二层次的公平,作为社会层面的公平,是指参与社会发展成果分配的机会公平。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每一公民都应获得分享改革成果的资格,应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相应的国家收入分配。这种“平等的机会”是不管他们生来属于什么样的收入阶层,是贫穷还是富裕,只要是这个国家的公民,都有资格参与其中的收入分配。

这里所讲的机会平等是参与竞争过程的机会平等与参与分配的机会公平,而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没有参与分配的机会平等就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追求目标,没有参与竞争过程公平的机会公平就会缺乏效率。社会制度应该体现这两者的统一。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努力消除机会不公平[HT]

制度正义不是空洞的,制度的社会性决定了制度是具体的、历史的。制度规范的内容是什么?按照什么标准规范?这些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场摒弃了那种空洞抽像的人性、人道说教,采取一种实践的因而是历史的态度,即不能离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空洞地谈论正义。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创造了根本条件。公有制消除了影响机会公平的主要根源,为实现真正的机会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机会公平就会自然实现,实际上,有些具体制度仍存在不正义现象,致使出身、户籍、职业类型等成为人们拥有或失去某种经济机会、政治机会甚至社会保障机会的重要因素,造成人们之间明显的不公平。纵观这些具体制度,尚没有体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公平正义思想追求。现实条件下,如何建立人们基于努力、个人选择、才能等获得机会公平的机制,成为解决当前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首要任务。

[HTK]1在分配制度上,反对资本控制,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HT]在分配制度方面,按劳分配是机会公平的基础,但劳动收入在总的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越来越小,相反,产权资本收入分配比例越来越大。诚然,无论是个人努力、才能还是选择,他们都不能离开产权资本。产权参与了收入分配,这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性,但是,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产权资本的影响不但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抑制机会的公平竞争。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防止非劳动因素的收入分配过分扩大,有利于机会公平和社会发展。

[HTK]2在就业制度上,加强制度建设的规则公平。[HT]要确保政治权利平等的基础上的竞争机会公平,不允许用政治权利和功利相交换。政治权利由于保证自尊,具有优先性。在就业制度方面,由于身份、家庭关系等的不同而享有不同就业机会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就业制度应该以能力为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有差别的结果产生,鼓励英才成长,这是合理的,因为它与社会主义市场效率是一致的。我们还要鼓励个人努力、能力、选择等因素的发挥,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目前还存在职业上的行业垄断和地域上的市场垄断,在体制上还存在“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就业差别,“体制内”的人员除了劳动报酬外,还享有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而“体制外”的人员除了劳动报酬外,什么都没有。对这种以身份为主的就业制度必须改革,要以尊重人的权利为优先。不能以“体制”来划分等级,进行不平等的福利分配。

[HTK]3在政治制度上,重视机会实现条件的平等,努力把平等权利落到实处。[HT]在政治制度方面,任何社会主体如果没有权利的保障,他们的各种机会也不可能真正公平。在权利实现方面,让人们有参与制度制定的渠道和机会,从措施上保证每个人的政治权利机会真正平等,使制度真正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当前,弱势群体缺乏正当的舆论渠道、合适的政治途径反映其要求与愿望;法律上,弱势群体劳动权、就业权、劳动休息权、合理的劳动报酬等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保障。如果他们的政治权利没有解决好,就很难摆脱弱势地位。在公共服务方面,公路、电力、水、卫生设施、电信等基础设施的使用在各群体之间也是严重不平等的。如果缺乏公共条件,意味着生活与市场和服务隔绝,这往往导致经济和政治参与机会的大幅度减少。当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很强,资源分配仍然集中在城市,要努力改变这种现象,政府应坚持公共资源分配方面城乡平等。对于个人能力因素受到家庭环境等不平等的影响,政府应该通过设置家庭税收等杠杆尽量做到公平。

[HTK]4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上,充分发挥弱势群体个人能力、才能和努力等作用。[HT]除了关注弱势群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外,还必须提高弱势群体实现社会机会平等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市场刚刚开放,人们在市场竞争面前机会还是相差不大,人们受到的不公平现象还主要存在于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的户籍制度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和资本的积累,除了身份等影响人们的机会之外,还存在资本对机会的影响,社会保障机会不公平的现象比较严重。当前,弱势群体已经不能和强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而,政府应该高度关注他们的能力培养。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分配方面,更应该向弱势群体倾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强对弱势群体劳动能力的培训,增强弱势群体的劳动就业能力,为就业公平的最终实现创造条件。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总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应该给每个人提供相同或相类似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就业机会、政治参与及社会保障机会公平的条件。逐步实现让社会成员在所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J][XCLTI]

[HT5"H]参考文献:

[1][KG2][ZK(][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4∶64[ZK)]

[2][KG2][ZK(][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 江苏译林出版社, 2000∶285[ZK)]

[3][KG2][ZK(]吴忠民 社会公正论[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21-122[ZK)]

[4][KG2][ZK(]Westen P“The concept of equal opportunity”, Ethics95(1985),文中的注2[ZK)]

[5][KG2][ZK(]陈晏清,王南是,李淑梅 马克思主义高级教程[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ZK)]

[6][KG2][ZK(]Williams ernard“The Idea of Equality,” in H edau(ed), Justice and Equality,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1971∶116-137[ZK)]

[7][KG2][ZK(]Roemer“Defending Equality of Opportunity,”The Monist, Vol 86, no2,(2003)[ZK)]

[8][KG2][ZK(][美]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 上海三联书店,2004∶159-162[ZK)]

[9][KG2][ZK(]万俊人政治哲学的视野[M]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231[ZK)]

[10][KG2][ZK(] Loydthomas“Competitiv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p389; Green S J D, Competiv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 defence[ZK)]

[11][KG2][ZK(]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95∶347[ZK)]

[12][KG2][ZK(]李爽 实现公平分配的制度与政策选择[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ZK)]

[J]【责任编辑: 黎 峰】[HT]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加强公德制度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