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逻辑转换探析

2015-09-10 07:22王会民姚小飞
理论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

王会民 姚小飞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经历了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从建设话语向复兴话语的历史转换的发展路径。深刻透视革命话语、建设话语和复兴话语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才能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声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 革命话语; 建设话语; 复兴话语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6-0028-04

[HK]

[Q(+13mm。170mm,ZX,D-W][KH-+3mmD][CD40mm][KH-+1mmD][HJ15mm]

作者简介:[HT6K]王会民(1983-),男,河南长垣人,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姚小飞(1981-),女,湖北荆门人,湖北医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讲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HJ][Q)]

[L(K2]

[JP][HJ]

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思想沟通的行为方式。政治话语主要是立足于国家、政治或社会组织本位的话语,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为特定目的而采用的言说方式。然而,对于阶级社会来说,在深层意义上它“主要是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建设和百年复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的鲜明政治话语,体现了党在历史节点上睿智的政治话语范式的转换。深刻分析党的政治话语的逻辑演进,不仅能有效地了解党的艰辛探索历程、阶段表达方式,也能更好地立足当代,把握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逻辑建构

“革命”二字中国人并不陌生。革命年代凸显了革命话语的核心命题。在革命话语的影响下,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可歌可泣、浴血奋战的历程,并取得两大成果,即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拉开独立自主的帷幕;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科学的先进发展目标。虽然,革命话语并不是尽善尽美,有着自己的效力边界,超出边界,就会遭受挫折。但是,不能因为挫折而否定革命话语所带来的卓越功绩。

[HTK]1革命话语建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其理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不断革命论和无产阶级专政论等等,都对救亡图存的中国有着重要、直接的影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31强调工人阶级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充当对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角色。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他们指出:“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断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全都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直到无产阶级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在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发展到使那些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了无产者手中”,并明确要求把“不断革命”当作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2]192这一理论也被列宁所继承和发展,在列宁看来,俄国无产阶级在完成民主革命后,“将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且正是按照我们的力量,按照有觉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我们主张不断革命。我们决不半途而废。”马克思同时也认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正是这些对革命的范畴和话语的经典论述,使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了革命的话语体系,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对这一话语进行了本土化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两步走理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理论“等,从而构建起中国的革命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

[HTK]2革命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一种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并能切实地指导实践。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主题。要救亡就要反帝反封,要图存就要各阶层同心同力,奋斗不已。然而,要救亡、要图存,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先进的组织领导是成功的关键。实践上,中国革命话语是在一系列试错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开明地主所倡导的洋务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土崩瓦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随着光绪皇帝的囚禁而烟花不在;轰轰烈烈农民起义的结局并没有超越改朝换代的历史周期律;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随着袁世凯的夺权而成果旁落。究其失败原因,或者只治其表,幻想上层;或者自身阶级局限,力量弱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才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坚强的组织核心,救亡图存才不会成为空谈奢望,伟大复兴才有了实现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可以归因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中国共产党引领作用,有利于凝聚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力量,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实施路径。第三,俄国革命成功经验的借鉴,带给中国人民新的曙光和对未来社会的感性认知。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对旧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涵盖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的科学分析,提出了“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66466中国革命的对象“不是别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631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无产阶级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此后,中国革命话语体系趋于完成,在这一话语体系下,中国完成了救亡图存,并为国家的建设和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HTK]3革命话语构建的群众基础。革命话语的构建,关键要掌握群众,并且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使群众认同、接受,进而发挥理论效力。实践上,党通过讲习所、组织工人运动和罢工,在学习与实践中促使工人阶级认清自己的阶级地位和使命;党领导土地革命,使农民翻身成为了社会主人,使广大农民坚定地跟着党走。表达方式上,党在成立初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与对苏联经验的盲目模仿,导致对革命判断的失误,并遭受了巨大损失。这促使了党对革命话语运用的反思,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革命话语范式,提出了“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由此革命话语的表述方式上更加贴近群众,比如,毛泽东对三座大山历史命运的阐述,形象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群众式的方式展现出来:“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进了历史博物馆的东西了。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博物馆(在苏联);其余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686

二、革命话语向建设话语的逻辑转向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打开了建设话语的序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紧迫的时代要求。如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说革命话语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么建设话语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建设话语是社会主义发展完善之必须阶段,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HTK]1革命话语向建设话语的转型背景。话语的转型,存在着经济、政治与文化等诸多原因。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革命话语的奋斗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为建设话语的转型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上,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但经济底子薄、生产力低下、工业基础差等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跨越”可以导致生产关系的巨大进展,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经过一次革命就能够跨越。因此,在生产力上,需要补发展社会生产力之课,需要市场,需要向资本家“学习”,因此,建设话语有着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实践上,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完成,“一化三改造”已经拉开了建设的帷幕,十年建设虽有失误,但也成就斐然。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更是在理论上开启了进行自主建设的探讨。然而,其后十年,再次重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话语,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破坏。后经过两年徘徊时期,中国在邓小平的英明领导下,重构建设话语,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

[HTK]2建设话语的语义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也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规律的把握和运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语义场逐渐完善,诚如恩格斯所言:“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由此可见,建设语场的不断深化,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发展观的反映。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胡锦涛同志在 2005 年2月 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12 年 7 月 23 日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布局的转换,深刻体现了党在建设话语中对社会主义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认知过程。

(1)经济语义场。经济语义场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这一语义场的基本特征是: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要把公有制和多种经济成分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又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既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改善和完善宏观调控;既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方针,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既注重效率,同时也要更注重公平,使得劳动成果人民共享。

(2)政治语义场。政治语义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语义场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增强决策民主化;坚持和完善基层民族制度,提高群众的自我政治决策能力;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共筑中国梦。

(3)文化语义场。文化语义场建设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培养有“四有”新人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语义场的基本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一元指导,坚持多元文化协调发展;既坚持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又要兼顾个人利益,尊重个人利益;既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又要坚持“双百”方针,兼容并蓄;既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精华,又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既整体引导,以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为目标,又突出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4)社会语义场。中国社会语义场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语义场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既要关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也要正视当前利益;既要以发展推动就业,也要合理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避免社会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既要坚持以科技促发展,又要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

(5)生态语义场。生态语义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上,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以生态文明为基本样式,最终通过生态劳动来实现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发展态势与过程。这一语义场的基本特征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其它语义场建设之中;优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生态社会评价体系,实现劳动的生态化和人的生态发展。

中国“五大”建设话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着眼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这一建设话语既不同于西方模式,同时又有别于中国传统模式。它承担了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双重任务,它并不是空中楼阁,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行动指南,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路径,是中国实践发展的新阐释和新证明。

三、建设话语向复兴话语的潜在转换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8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梦作为复兴话语的通俗表达,“既承载历史,也直面现实”;“既昭示未来,也激励当下”。承载历史,需要充分尊重革命话语的历史功绩;直面现实,应当坚持拓展建设话语的基础作用;昭示未来,力主积极诠释复兴话语的伟大梦想。无疑,革命话语、建设话语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复兴的征程中,基于过程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反映在概念上就呈现时代阶段的主题性和承接性;同时,由于目标都指向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重合性,但如果用复兴话语一言贯之,那么就会造成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求整体不解部分,必然消解认识整体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说革命话语为复兴话语打下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设话语为复兴话语充盈了物质和精神质料,二者的发展成熟的结果必然是复兴话语。

[HTK]1复兴话语潜在转换的历史分析。古代中国,经济发达,文化鼎盛,西方人马克·波罗曾把中国描绘成“远远超过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欧洲”,简直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虽具有夸大成分,但是在一定层次上显示了中国的强盛和繁荣。事实上,地理上环绕于中国的都是落后的小国,他们在经济上难以和中国抗衡,在文化上依附于中国,使得中国在历史上曾处于一种“天朝的荣光。”

近代的开端,封建帝制的昔日辉煌已经烟消云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却蒸蒸日上,两者的初次对峙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也成为后面一系列失败的开端。虽然可以从器物、科技、制度方面探寻失败的原因,但在根源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先进形式无疑优越于封建生产方式,这种深层次差别造成中国经济上依附于人,政治上受制于人,文化上遭受西方冲击,产生困顿与迷茫。基于此,实现复兴的愿望一直是历代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一份沉重的历史责任。为复兴,中华儿女前赴后继,锲而不舍,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探索奋斗史。探索中,有成功,更有挫折,正是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在挫折中勇于拓新,促使探索问题的触角越来越深刻,从器物到制度,从改良到革命,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最后的历史探索,由此,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革命话语洗礼,建设话语的积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实现路径、行动路径和行动指南。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与替代,是一种更为先进、优越的生产方式,也更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复兴话语有着对自己理论、道路、制度的自信,有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自信。

[HTK]2复兴话语潜在转换的现实分析。建设话语为中国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但是,在成就取得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发展问题,诸如诚信的缺失,信仰的失落,贫富差距的扩大,等等。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化解现实问题的必然性要求。要改革,难免会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必然增加改革成本,甚至造成改革流产。因此,凝聚共识,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改革有效实施的关节点。然而,以建设话语来解决建设话语呈现出的突出问题,显然难以进行有效的共识凝聚。由此,需要用一种超越建设话语同时又立足于建设的话语论说方式,来凝聚共识,破解改革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显然能承担起现实改革的共识性话语。习近平同志讲:“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的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0

中国梦何以能够承担起改革的共识性需求?历史上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身就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奋斗目标,革命话语、建设话语就是这一宏伟目标的组成部分,中国梦就是革命话语、建设话语的必然结果。内涵上看,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种内涵既有革命话语、建设话语的功绩,同时又是对这两种话语体系的提升。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相互统一。它既内涵集体主义,又提倡个人追求;既有物质发展,又有精神诉求;既有中国风范,又有世界表述。因此,可以最大化的凝聚共识,化解分歧,深化改革,走向复兴。从实现路径看,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是中华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可以发现,中国梦的实现原则并没有背离革命话语和建设话语的基本遵循,而是在实践发展中逐渐完善。从比较意义看,美国梦、欧洲梦等更多的是依托自由主义,来彰显自我奋斗的逐梦人。这种逐梦方式体现了资本主义视域下的人的价值观念与奋斗方式;中国梦是立足在社会主义形态之上,追求一种国家、民族与个人相互依存的团圆梦。

因此,要以中国梦促改革,以改革圆梦想。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一种建设;中国梦是未来梦,也是当下实践。改革以中国梦来凝聚共识,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既满足广大人民的现实需求,也为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实现和谐共进,同筑中国梦。

[HTK]3复兴话语潜在转换的话语分析。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一种话语方式的提出,同样要掌握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说服群众,为群众所掌握,进而变为物质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百年诉求。在追梦中,中华人民经历了浴血奋战的革命史,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建设史,这些历程,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新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了光明前景。中国梦的提出恰当其时,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的责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1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义语,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大众化表达,带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第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通俗性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理论大众化离不开通俗性。邓小平同志曾说过,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普世的理论。从中国梦的话语方式可以见到,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个人幸福等等,揭示了复兴用语的大众化表达。第二,接触地气,融入生活。复兴话语的中国梦表述并不是无根之梦,而是融入大众化的日常生活: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三者的有效统一,是大河没水小河干的生存状况,是小河有水大河满的动力机制,是宏大叙事和个人生活有效结合的形象化表达。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实践者、受益者。第三,意义深刻,观点鲜明。中国梦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复兴话语表达,其鲜明特点就是中国特色,这在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里面有着鲜明的表达。毛泽东同志用“为人民服务”来表述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宗旨和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用“小康社会”来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今天,习近平同志用“中国梦”来表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得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中国梦的宗旨而奋斗不已,接力前进。

[J][XCLTI]

[HT5"H]参考文献:

[1][KG2][ZK(]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 求是,2009,(9)[ZK)]

[2][KG2][ZK(]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人民出版社,2009[ZK)]

[3][KG2][ZK(]列宁选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2012∶650[ZK)]

[4][KG2][ZK(]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 人民出版社,2009∶445[ZK)]

[5][KG2][ZK(]毛泽东选集(第2卷)[M] 人民出版社,1991[ZK)]

[6][KG2][ZK(]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G]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1[ZK)]

[7][KG2][ZK(]邓小平文选(第2卷)[M] 人民出版社,1993∶255[ZK)]

[8][KG2][ZK(]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 人民出版社,2009∶298[ZK)]

[9][KG2][ZK(]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E/OL] 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5-06-26/20386273921sshtml

[ZK)]

[10][KG2][ZK(]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 人民出版社, 2012∶8[ZK)]

[11][KG2][ZK(]成长春,许海红 中国生态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J] 江苏社会科学,2013,(3)[ZK)]

[12][KG2][ZK(]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ZK)]

[13][KG2][ZK(]孙来斌,刘近中国梦的多维解析[N] 光明日报,2013-06-22[ZK)]

[14][KG2][ZK(][意]白佐良,马西尼意大利与中国[M]商务印书馆,2002∶47[ZK)]

[15][KG2][ZK(]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635htm[ZK)]

[16][KG2][ZK(]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2009∶11[ZK)]

[J]【责任编辑:宇 辉】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