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幸晨
【摘要】近年来,我国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呈现出“扎堆儿”现象,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厦大博导性骚扰女学生、南京虐童事件等,由某一事件引发的对某类事件的争相报道的现象比比皆是。负面新闻报道有积极的一面,但当负面新闻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旋律时,就应该引起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深思。本文从传者、受者、媒介三个方面出发,分析负面新闻“扎堆儿”报道的原因,并对由此所带来的社会传播效果做了简单研究。
【关键词】负面新闻扎堆儿报道传播效果
2013年“海南万宁校长带学生开房”被曝光,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随后老师猥亵学生的报道层出不穷,刷新了大众对教师的认知。
2014年6月,网友“汀洋”在博文中首次未点名揭露了厦大博导性骚扰女学生事件;10月10日晚,网友附图发帖爆料四川美院副教授王小箭在与两名年轻女子一起吃饭期间,多次对两女子进行身体接触“强吻”女生,引发舆论热议;10月24日,北大毕业生刘伟(化名)实名举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余万里诱骗女留学生,多次与其发生不正当关系……
2015年4月由“南京虐童事件”的曝光引发了新一轮关于虐童事件的报道,如:幼儿园虐童事件、5岁双胞胎被爷爷砍断脚筋、月嫂虐待新生儿……我国媒体负面新闻“扎堆儿”报道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一、负面新闻“扎堆儿”报道的原因
传者、信息、渠道、受众、反馈不仅是每一个成功的传播活动所必须要具备的要素,同时也对新闻的选择与发布产生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负面新闻的“扎堆儿”报道就是上述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经济利益的驱动
从传者来看,大众传媒作为经营性组织,它们所提供的新闻信息产品如果不为受众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成为大众媒体的首要目标。众所周知,传统纸媒通过“二次售卖”来获取利润,即以发行量为依托,将读者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客户,发行量越大,相应的广告客户也就日渐增多,报纸所获得的利润也是随之增高。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发行量、收听率、视听率等是衡量其有无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更新换代极快,但是“二次售卖”盈利模式依然存在,“点击量”成为衡量新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媒体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数目庞大,在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社会环境下,媒体间的相互竞争也越发激烈。不断提高发行量、收听率、视听率、点击量是各类媒体的终极奋斗目标。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媒体之间相互竞争,并时刻关注兄弟媒体之间的新闻报道动态,在某一媒体发掘出足够吸引受众注意的新闻时,其他媒体伺机而动,努力寻找同类新闻进行报道,而极具煽动性的负面新闻往往成为媒体争先报道的对象,由此提高媒体自身的发行量、点击率等,提升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广告支持,扩大经济收益。
2、媒体机构“把关”标准的偏离
传统上,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是以传媒的立场、方针、价值标准作为新闻“把关”标准,符合上述条件的新闻会得到大众传媒的优先传播。但是,现阶段的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以“市场标准”作为新闻选择的把关原则,将自身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抛诸脑后。“市场标准”指事件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求与吸引受众兴趣的诸条件。①以市场为标准的把关原则在对负面新闻的报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以“市场标准”为原则的媒体一味追求新闻的新、奇、特,凡是能够引起受众大范围激烈讨论的负面新闻,媒体都要竭尽所能的挖掘出相关事件进行报道,以借助由某一负面新闻引发的“舆论浪潮”进行媒体的自我宣传。
3、过度满足受众“猎奇”心理
“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将受众从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指出受众接受信息是为了获得自身需求的满足,并强调了受众需求对媒体报道内容的制约。受众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更愿意了解负面新闻,相对于正面新闻,负面新闻更能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和求真欲,更能吸引受众目光,产生超越正面新闻的轰动效应。大众媒体为了最大限度地迎合、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不仅仅局限于对正面新闻的报道,更加倾向于追求能够煽动受众情绪的负面报道,结果就使新闻媒介的报道与传统的新闻选择轨道背道而驰,越走越远,继而走向一味追求负面新闻报道的极端。
“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厦大博导诱奸女学生”的新闻之所以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掀起舆论狂潮,导致同类新闻的“扎堆儿”报道,不仅是由于报道自身的新闻价值,更多的还是从受众出发,使受众通过对负面新闻事件的阅读、评论、讨论,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4、新媒体环境下“围观文化”的滋长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能够被人们用来发表评论的媒体也越来越多,微博算得上是其中的翘楚。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从此微博成为人们获取、共享信息的主要渠道。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微博表达个人对各类新闻事件的看法等,微博注重时效性和互动性,是兼具社交性与公共性的新媒体,正是基于这些特性,造就了当今“围观文化”的特征,即“对于某一热点事件,受众迅速聚集关注,并通过微博等新媒体渠道,发表评论;越是热门的事件就越会引起更多的关注。”②新闻媒体正是掌握了大众的“围观”心理,从能够引起受众“围观”的新闻中筛选出能够深度挖掘的新闻素材,从纵、横两方面开始对其进行搜集与报道。所以,负面新闻的“扎堆儿”报道以新媒体环境为依托,在受众“围观文化”的影响之下越发活跃。
2011年6月20日,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引起了众人瞩目。她在微博上经常展示自己的生活照,从中能看到,她开玛莎拉蒂跑车、在别墅开生日会,皮包、手机、手表都是昂贵的奢侈品。而她微博认证的身份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网友们争相发表评论,并进行“人肉搜索”,各种与郭美美、红十字会有关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正是由于“郭美美炫富”事件在微博上受到了大家的围观,才引起此类微博炫富事件的此起彼伏。例如,天津市西青区副区长李治阳的女儿发微博炫富、韩国5岁小萝莉微博高调炫富等新闻。
二、负面新闻“扎堆儿”报道的传播效果
1、积极传播效果
(1)强化舆论监督,促进事件解决
由于类似厦大博导性骚扰女学生事件日益增多,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9月29日,教育部制定出台《关于建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意见》对高校教师划出了七条“师德红线”,其中包括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2014年10月10日晚,四川美院副教授王小箭“顶风作案”,在与两名年轻女子一起吃饭期间,多次对两女子进行身体接触“强吻”女生。王小箭因为自己的失范行为,成为教育部“红七条”发布后首个触犯者,也是被公开处理的第一人。
(2)发挥新闻指导性,辅助社会规范的确立
新闻指导性是指“新闻报道具有引导受众思想和行为的功能及作用。”③负面新闻属于新闻的一种类别,也具备新闻的指导性。与一般的正面新闻不同,负面新闻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负面事件的报道来抨击某类事件、某类人物,阐明由此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明确的告知公众哪些事情不能做,标明社会的容忍底线,使公众获得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以此来引导公众的思想、行为,建立普遍认同的社会规范。
2、消极传播效果
(1)过度渲染,引起受众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偏差
媒体对某类负面事件的“扎堆儿”报道,极易造成受众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偏差。由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可知,人们通过媒介来认识现实社会,媒介通过信息选择或加工来反映社会现实,而大众传媒又可以通过对信息大量的生产、复制与传播,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假如受众每天处于负面新闻报道的包围之中,受众就会将此类事件视为一种社会常态,从而影响受众对社会环境的整体认知。
(2)造成舆论压力,妨碍司法公正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对负面新闻的“扎堆儿”报道,极易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对司法审判造成舆论压力,司法的公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药家鑫杀人案”由于媒介的大肆报道,造成受众集体声讨药家鑫的局面,最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事后,有专家就指出,药家鑫虽然有罪,但终不至死。
(3)妨害青少年的社会化
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大众传媒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技能等潜移默化的传递给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但是,当大部分的电视节目、报纸版面、网络被各种负面新闻(如:犯罪、性、暴力等)充斥的时候,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又将如何完成?
结语
在大众媒体与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体对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不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负面新闻报道有积极的一面,但当某类负面新闻报道“扎堆儿”出现,霸满荧屏,就不得不引起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深思。大众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应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时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规范对负面新闻的报道,为受众营造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3
②孙璐,《负面新闻井喷报道的狂欢与出路》[J].《新闻世界》,2014(8):355
③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M].新华出版社,1996:18
(作者:西华师范大学2014级文艺与传媒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