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松
【摘要】弹幕视频是以核心信源为基础,受众评论为增长信息的一种传播模式。网站最初的受众定位为动漫爱好者,后来随着其受众群体的扩大,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弹幕视频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形式,凝聚和放大了网络中的吐槽功能,并带有狂欢式的感官体验和情绪发泄功能。本文通过分析弹幕视频的语言特点,探究其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弹幕视频青年亚文化网络
“弹幕视频网”是以字幕的形式,直接在原视频上评论的网站。随着视频的播放,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文字评论会覆盖在影像上出现,但评论分布并不均匀。在视频播放到“吐槽点”或是“笑点”时,大量的文字评论会划过屏幕,看起来像飞过的子弹,所以称之为“弹幕视频”。
网站视频大多为站外资源链接,由上传者提供。弹幕视频网站仅存储文字评论。最初弹幕视频以动漫为主,后来应用广泛。受众观看弹幕视频,就像围观某一新鲜事,通过互相吐槽交流感受,从而达到共同的心理认同感。这是弹幕视频的价值所在。弹幕语言多为表达情绪的网络语言,包括数字,颜文字,谐音以及当下具有特殊意义的流行语。当视频到达高潮部分时,大量的弹幕飘过屏幕,大多为抒发情感的语言,也会瞬间带给其它观众一种“狂欢式”的感受,这种体验也是弹幕视频网站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一、弹幕视频的语言特点
1、语言的碎片化与情感表达
相对于传统网络视频,弹幕视频具有较大的语言的开放性,就是碎片化倾向,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评论,进而产生了大量的草根性的方言俚语和大量市井语言。且弹幕语言往往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共鸣而发送的,完全出于吐槽、泄愤的语言占绝大多数。弹幕语言更倾向于情感宣泄和情感认同。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使受众的深度思考受到限制。
2、时间节点具有针对性
“弹幕”评论不同于普通视频网站,在视频下方对视频做点评。弹幕评论大多出现在特定的时间点,针对某个特定的画面进行情感的抒发或者吐槽式的评论。弹幕评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非对整个视频做全面而深刻的评论。弹幕评论的数量跟随时间节点变化,但是在一个节点,屏幕大小有限,所以在高潮部分,会飞过大量的文字评论,甚至会覆盖视频的原内容。此时观众的注意力也会分散在划过屏幕的弹幕上。如果不设置字幕的透明度,大量字幕飘过也遮盖了原视频的内容。
3、吐槽语言的集结地
大多数弹幕语言都具备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如谐音,叠词,暗语,颜文字等等。但是弹幕视频中的语言又是网络吐槽语言的集结地。在一个点击率高的恶搞视频中,会集中出现几十万条吐槽语言,大多数为重复的情绪表达和宣泄。且弹幕中和视频内容挂钩的谐音语言往往只存在于该视频中,也只有播放到固定的时间,才能理解某句话的意思,且因为谐音的幽默感造成大量弹幕模仿重复发送,造成一种独立于视频内容之外的笑点和吐槽点。但是跳出这个视频之外,这句话就不再具有流通的意义。
二、弹幕视频作为一种表达行为的意义
1、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宣泄情感
弹幕语言大多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也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形式,这种文化通常具有反叛气质,在语言表达上彰显个性与不同,同时与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定的距离。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丛生。现实中存在着很多青年群体认为应该反抗的事情,但是社会规则与制度并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途径,于是青年会倾向于借助网络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反抗意识,吐槽和反讽各种社会现象,并用这种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感染其它受众,从而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一种自由表达的狂欢。而作为新生事物的弹幕正好符合青年群体的这种表达渴望,弹幕网站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圈内人互相交流的平台。用户在弹幕网站上就某一视频或某一现象各抒己见,由于“递增信息源”的作用,弹幕虽表达情绪却也能看出用户的情感偏向和态度,信息经过叠加,凝聚的力量会越来越大,进而形成一种情绪表达的狂欢模式。他们不会渴望社会存在的问题能够真正的得到解决,而只是倾向于个人情绪的表达。
2、对于娱乐消解的反叛
弹幕视频兴起于网络,并通过互相认同建筑起一个圈子。青年亚文化群体试图建构一种圈内和圈外截然不同的关系机制。但也并不意味着圈内的人就是平等的。比如对那些不懂流行语和动漫、游戏术语的人,就会受到这个群体的排斥。也并非任何人都能在网站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只要通过其圈内的认定,就会有很强烈的身份认同感。
弹幕的发送者亦承担起构建一种“群体性压倒”的情绪氛围的责任,不仅对已有的视频进行评判,且资深用户即“UP主”通过拼凑、解构和戏谑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并期望达到对抗权威、精英等主流价值观的目的。网络所构建的弹幕评论,正是给创作者和受众都提供一个与主流社会平等并可以自由表达的情感体验的平台。
以“吐槽”或者“恶搞的”的手段进行反抗,以娱乐的名义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是,正是因为其抵抗方式的娱乐化,导致抵抗者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思辨的能力,这使得这种反抗被弱化,很难构成实质性的抵抗。就像菲尔·科恩所说的“想象性的解决”,也说明了这种抵抗并没有获得实质的意义。
3、作为仪式抵抗的文化
在《仪式抵抗》(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中约翰·克拉克等人认为,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不同地域、阶级、种族、性别、年龄的群体,都可能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团体,这些或紧密或松散的团体,为了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形成自己团体内可辨识的,有别于统治阶级文化的亚文化,以此来反抗霸权文化。①
弹幕视频中最常见的类型就是“恶搞”,正如有学者指出,“重要的并不是视频中的内容,而是这些内容如何被使用。”
小众青年利用弹幕评论的恶搞方式,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反抗,企图改变现实世界的一些规则和秩序。但这种抵抗只是“仪式性”的抵抗。仪式抵抗的功能之一是“通过仪式唤起的敬畏感,保留不断发展的社会必不可少的那些禁忌;仪式,换句话说就是对神圣的戏剧化表现”。②
“仪式性抵抗”的意义是远远大于它的实际内涵的。③也正因如此,以“恶搞”为主题的弹幕评论,实际上是小众青年表达个人意愿的一种方式。社会矛盾和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没有更好的纾解方式,他们便借助网络来表达意愿。这也是对社会弊病的一种警示。
4、创意彰显网络文化的生命力
在网络环境下,这种青年亚文化既独立于商业文化和主流文化,又有个体向商业文化和主流文化积极靠拢之势。传统的电影或节目是“作者霸权”,这类聚集青年人的视频网站也是思想和创意的集结地。从网站的点击率和弹幕数来看,越是原创的视频,越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哪怕是对原有电视剧、电影或动画片的剪辑后再编辑,也能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人们既可以自己原创视频上传,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视频上附加评论。这种可以看出微观人数多少的直观表达方法,不仅能够满足“表达自我”的愿望,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弹幕视频的固定资源上传者,他们一开始往往是发送其它网站的链接,也有很多自己原创视频,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肯定自己的技术和创意。越是充满恶搞的地方,越是充满创意。而网络环境中,人们的注意力变成了稀有资源,越有创意,也就意味着越成功。
参考文献
①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9
②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192
③昌道励,《数字短片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解读》[D].暨南大学,2010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