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京
海拔200多米的山场,环山开成一层层梯田,栽上一排排树苗,100多公里银灰色的水泥路,酷似蜘蛛网布满全山,一道道砖砌的踏板绵延数百米,承载管护人员坚实的脚步,十几万米水管紧贴着树蔸延伸,每年冬春季白色的油茶花从山脚到山巅,争奇斗艳,使这里成为花的海洋。站在这个有3万亩核桃、油茶苗的山头上,徐道明、徐道恒兄弟心旷神怡。
30多年前,他俩还是个不知名的小木匠。1983年,在创业打拼中,徐道明带着弟弟徐道恒进城注册了随州市兄弟家具厂,成为随州市第一家私营企业。随后,徐道明在随州解放路水西门办起了兄弟家具城,并在全市家具行业率先实行产销一条龙服务。几经发展,他们成了随州的成功创业者。
改变是从2010年的一次回老家探亲引起。兄弟俩走在独山村,山依然荒着,农民依然很穷;因缺钱农民小病硬扛,大病等死;因为缺钱,两口子吵架的事屡见不鲜,闹离婚的都有。这个昔日李先念师长率领新四军五师抗日的战场,如今贫困依旧,让他俩生出许多感慨。干!为了老区人民,兄弟俩一合计,冲着市委、市政府发展木本油料的好政策,上山开发种植木本油料树。
兄弟俩带着规划找村干部,村干部的答复是,我们也想开发,曾在70年代开发种龙须草,80年代开发植山渣,90年代开发栽果树,结果都没有成功,直接经济损失不下5000多万元,留下的依然是荒山秃岭。再说,山场已确权到户,群众意见难统一,不愿租赁开发。
徐家兄弟的苦衷传到了市老促会,时任会长吴治炎率领老促会的同志们一起到了独山村,发挥善做群众工作的优势,上门作村干部的工作,讲党中央土地流转的政策;讲老板开发与大呼隆开发本质上的不同;讲开发后给村民带的好处;讲流转1000亩山场开发,老促会以奖代补一万元给村的优惠办法。村干部感动了,说,就冲老领导们一把高龄还来做工作,我们干!干部思想通了,主动深入群众做工作,使问题逐一得到解决。
公司开发中,兑现自已的承诺,租赁费、搬迁费、补偿费全部从优兑现到户,优先安排流转土地农户上山打工,年人均收入1.5万元以上,年上山打工人数在300人以上,使昔日的荒山变青山,农民变工人。几年下来,公司累计投资2亿元,流转山地3万余亩,市老促会给村以奖代补19.5万元,初步实现“万亩核桃种植示范基地;万亩油茶种植示范基地;千亩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千亩园林苗木种植基地;百亩核桃工厂化苗圃培育基地”的建设目标。同时,基本完成道路交通、供电通信、水利设施、灌溉管网、科研办公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保障产业规划项目的科学发展,实现了公司、农户双赢。
土地流转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管理和技术成了一大难题。徐氏兄弟同市及高新区老促会一起,把眼光盯上了科研院所,盯上了国外领先技术,先后秉持“科技兴业”的发展思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科研协作形式,参观学习国内外知名核桃种植培育基地,参加了国际性核桃科研技术大会。先后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澳核桃公司实行了科技协作和对接。在2013年至2014年度,分别前往美国俄勒冈州、加州以及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及新南威尔士州学习核桃的组织培养及现代科学种植管理的相关技术。2015年公司计划建立“中、美、澳核桃高产优质标准化核心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丰年经济林研究所”,为加快推动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标准发挥积极作用。并适时进行核桃初、精加工,使公司形成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模式,打造全国特色高效新型现代农林产业园。
徐氏兄弟看着一株株茁壮成长的核桃、油茶苗喜不自禁地说,再过5年,将达盛产期,亩可收入1.2万元以上,总收入可达3.6亿元。人们可在这里赏花、摘果、看树、踏青、观景,享受天然氧吧的乐趣和愉悦。 (责任编辑 李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