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强
近年来,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积极谋划部署,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再布局,提出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如,美国2012年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2013年提出《工业2050战略》,德国2013年发布《工业4.0战略》。这些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将其信息技术的优势广泛、深入地应用到传统工业领域,切实提升工业生产能级,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
在智能制造的引领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随之成为一些国际大都市应对科技革命、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中共上海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也明确提出,要“研究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上海这样既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又有信息技术优势的大都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智能制造,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有效路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在智能制造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智能制造以局部应用为主,集成协同水平偏低,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够顺畅;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较缺乏,很多信息技术企业还处于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低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还不高。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新要求,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继续当好科学发展先行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抓紧制定标准和规划
智能制造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企业间的网络化和集成化,从而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这就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顶层设计以及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制定等工作,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和信息交换机制,推动智能制造能力快速提升。为此建议:一是成立专门的推进机构,负责标准体系、参考架构制定,同时选择条件成熟的行业或领域开展应用推广;二是编制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关键技术、重点领域、政策措施等,并将智能制造有关内容纳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二、聚焦“四新”经济,推动试点示范应用
智能制造发展要与“四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智能制造具有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宽、技术能级优、生产效率高等重要特征,已经渗透到上海“四新”经济多个“抓手型”领域,成为引领和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驱动要素。为此建议:
一是聚焦“四新”经济领域优先行动方向,包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加快提高上海制造业水平;二是在“四新”经济的“抓手型”领域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三是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推动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如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型制造的指导意见。
三、营造良好支撑环境,助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
智能制造作为技术创新之源泉、国际竞争之焦点,其培育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基础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的支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形成共识,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为此建议:
一是围绕智能制造以及“两化融合”重点领域,加快研究制定支持创新突破的财税、金融、人才、产用结合等相关政策;二是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工业设计及相关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三是推进面向工业企业的“云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建立完善面向智能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服务体系。
四、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确保控制系统安全运行
智能制造的独特优势,是依托信息技术把物联网和服务网应用到制造业核心领域。但是,在这种开放网络环境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在体系建设、等级保护、风险评估、标准制定、产品开发、验证评测等方面做好统筹考虑;二是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基础设施等建设;三是严格落实监管机制,推动安全保障方案和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的对接,督促制造业各行业严格落实安全责任,确保重要工业控制系统设备和网络安全。 (作者系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上海市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