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问题引领课堂思辨

2015-09-10 08:56来水晶
新课程·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思维过程有效教学

来水晶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为学生创造获得反馈机会的有效方式。优质问题通过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立足学生已有认知,通过方法引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课为例,浅析优质问题如何引领课堂思辨。

关键词:优质问题;有效教学;思维过程

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凡经人脑思考过的东西,都会留下一定的痕迹。教师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得把有关这个问题的内容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进行思维操作。可以说,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因。在课堂上,学生活动更多的来自于个体以外的刺激——教师的提问。

一、什么是优质问题

课堂提问是为学生创造获得反馈机会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恰当的提问、适当的问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并理解这个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拓展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优质问题”是指具有高挑战性(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能促进学生质疑对话、能贯穿新旧知识且可分解成问题串、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法支持度的问题。

二、优质问题与有效教学

优质问题具有以下特点:浓郁的情境趣味度、适当的认知失调度、密切的知识关联度、有效的方法支持度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总有一种要保持其各种认知协调的倾向,操持自身态度与课堂教学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问题的认知失调度能认知失调,对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具有引发、推动、强化和调控的作用,决定着学生思维的价值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的知识关联度是指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优质问题把问题问在知识发展的临近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方法支持度指问题蕴含完成任务和解答问题的方法,提示学生思维的操作类型,让教学对话具备指路标识,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综上所述,优质问题通过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立足学生已有认知,并使学生在认知上有所突破;通过方法引领,使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继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体现并促进有效教学。

三、优质问题引领思辨的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

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这句话启迪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体味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在教学“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寻找身边的老照片。当学生把“稀有”的一些爷爷奶奶的老照片在展台展示之后,对比现在的生活条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仅仅几十年时间,两代人的生活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因为问题既有探索价值,又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佐证,学生产生了对问题的认同感,同时学生的好奇心起来了,对问题的关注度瞬间提高,于是七嘴八舌的情形出现了:“那时候我们家里只有自行车,现在有了汽车,是家里经济水平提高了。”“现在爷爷奶奶有退休工资,爸妈的收入也不错。”“我们家拆迁了。”“我们村里的土地被征用了。”“我爷爷说,我家的改变要谢谢邓小平。”……随后我因势利导:你们刚才所说的与我国正在实施的一个基本国策息息相关,让学生带着澎湃激情进入主题。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贴近生活的问题,营造了浓郁的问题情境,学生对比祖辈与自己生活上的变化,不再拒绝问题,反而对问题有了较大的兴趣,明显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正体现了服务于生活的落脚点。

2.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在学生的学习中,当遇到知与不知的矛盾、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的冲突、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的矛盾等问题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和认知失衡,随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触发学生认知的冲突点,拓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认知冲突成为课堂张弛起伏的增长点。

在分析“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为了给学生搭建合适的思维平台,笔者立足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唐朝盛世与清末屈辱的岁月),请学生思考:历史上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国,竟然落后于世界并饱受欺凌,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习惯于按时序学习历史,没有把两者进行比较和分析,遇到这个问题,使原来一直自豪于中国辉煌历史的学生发生认知冲突,于是学生对盛世唐朝的表现与清末屈

辱岁月进行比较,在充分交流、思维碰撞的基础上领悟: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并进一步感悟:在当今世界形势下,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固步自封。然后,教师提供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如1978—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丰富多样的商品任你选),通过对图表、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认知冲突情境,给学生搭建合适的思维平台,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教学的达成度。在上述案例中,我通过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分析能力并深刻理解闭关自守的危害的同时,认识到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自己就必须将自己融入世界的发展中。

3.引领学生思维过程

优质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外部推

动力。

学生对于“对外开放”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认为现在中国需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只需向发达国家开放就行;二是认为我们国家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所以只要在经济方面对外开放;三是认为对外开放就是要全面引进,就是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一切东西;四是认为应该对那些友好国家开放。

针对学生思维的误区,为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引导,首先让学生列举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对外交流的具体事例。学生的思维开阔起来,有的举了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奇瑞、吉利等“墙内开花墙外香”,出口到非洲、拉美等地区;有的列举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并在西安受到热烈欢迎;有的则列举中国“一带一路”经济圈的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的结合以及“亚投行”的创立;有的以”“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为例;有的学生提出,到2014年9月,中国国家汉办已在全球123国合作开办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又有喜欢体育的列举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在中国踢球的外援来源(拉美、非洲、欧洲等);还有的列举公路上跑的多种进口车。

在学生踊跃发言的基础上,我给学生搭建支持良好思维的脚手架:“‘一带一路经济圈里有哪些国家?这些国家中有哪些是发达国家?哪些是发展中国家?”学生联系已有的地理知识,对此问题还是能够得出结论。为帮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的内涵,我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预定的认知水平上,激发学生复杂思维并形成个人的认识,问题适时出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对对外开放政策、对区域的发展、对中国有哪些积极影响?”问题中蕴含思维的方法,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讨论交流,享受充分思考的自由,并感悟出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开放。

当然,在思维引领的过程中,首先教师的指导应以点拨为主,不宜过多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的思维之上。其次,教师要巧用“等待时间”,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等待,不必急于作出评价,或许能收获别样的精彩。

优质问题能帮助学生超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叩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有一种发现的真正欲望,一种希望知道更多的殷殷期待。优质问题引领课堂思辨。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培养独立的人:“思维碰撞”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上,2014(10).

[2]张逢成.地理课堂优质问题的特征及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1(31).

[3]黎明.课堂教学策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小七,宋景堂.新课标教案[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10-05.

[5][美]沃尔什·萨特斯.优质提问教学法[M].刘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1.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思维过程有效教学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提高地理教学实效
高一学生化学思维过程的差异及其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