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015-09-10 18:29:09朱金莲
新课程·中旬 2015年8期

朱金莲

摘 要: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并立意把这一理念转化为践行,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结合教材、适时渗透,关注新闻、关注社会,开展活动、拓展学习以及进行社会调研等方式、方法。

关键词:结合教材;关注社会;拓展学习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把这一理念转化为践行,一方面,充分利用生活、社会素材引导、拓展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个目标呢?下面几个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一、结合教材,适时渗透

每届新生的第一节地理课,我都会提一个相同的问题:“欢迎同学们来我校就读,可你们知道自己学校的正门朝什么方向吗?自己的家又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准确的却没多少。这时我就会再问:“早上上学太阳位于什么方向?下午放学又位于什么方向?”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很快就能答对,当他们回答完这个问题后,前面的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也为教材中地图的方向埋下伏笔)这也使同学们在第一节课就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也能学习到地理知识。

二、关注新闻,关注社会

“2004年12月26日,一场震惊世界的大海啸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纳岛的西海岸10公里处,夺去了20多万人的生命。”我将这则新闻告诉了学生,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同学们都能用板块运动理论加以解释。我因势利导要求同学们跟踪、查找有关地震、海啸的记载、报道,并以此举办一个专题课,给学生展示资料,讨论问题,交流感受。

同学们在展示新闻资料中,有一则特别受欢迎:就是一个中学生救了几十人。这则报道说:“该学生听地理老师讲过,如果海滩的海水突然大规模退去,就会发生海啸。这时该学生看到这一现象后告诉他周围的人,并要求他们离开海岸,结果他们获救了。”通过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了解了许多地震、海啸发生前的前兆,(如鸡犬不宁、昆虫突然增多,蛇鼠出洞等)及遇上地震、海啸时如何脱险的知识。

三、开展活动,拓展学习

1.野外方向的辨别: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春游和秋游,我都会利用这一机会与学生探讨在野外如何辨别方向。得出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太阳东升西落;晚见峨眉月在西方、早见峨眉月在东方;还有通过星座、手表、罗盘、树冠等方法能辨别方向。并及时引导学生外出旅游应注意哪些安全知识。

2.设计旅游路线: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列车时刻表并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能看懂,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旅游路线更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旅游如何选择列车的班次(看懂列车时刻表)旅游时间的安排,旅游路线的选择(选择最省时间、走最少路、游玩最多地方、花最少钱)。

3.观察天象,做短时天气预报: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的天气预报准确度已经相当高了,加上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人们只要每月付两元钱的短信费,就可以知道每一天的天气了。但是培养学生观察天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及分析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未来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