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与不问

2015-09-10 18:53刘敏华
新课程·小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整堂穗子字里行间

刘敏华

开学初,听了一位老师的随堂课,他执教的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七课《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整堂课条理清楚,在讲解课文时,每一自然段都是让学生读了之后就问:从本段中,你感受到什么?教室里也只有五六个学生能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述,而且有很多观点也是重复累赘,其他学生都端端正正地坐在位置上既不发言也不记笔记。

课后,我和他做了交流,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段都要这么教?例如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岁,小的还不满周岁,又受了伤。”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事情的起因,如果硬要学生去感受到什么,还真有点牵强附会。

对于比较长的自然段,老师仅仅提一个问题,问题的范围是不是太宽泛,让学生无从下手?刚好我也上了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了探讨,以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为例,这一段文字主要是描写了聂将军为日本孤女做的四件事情:检查小妹妹的伤口;给小妹妹找奶吃;给美穗子吃梨;给美穗子喂饭。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聂将军的无微不至、细心体贴。

他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1)轻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2)看图,让学生说说当时的情景。(3)总结学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我的教学步骤:(1)轻读课文,想一想聂将军为两位日本小女孩做了哪些事情?(2)文章是如何来写这几件事情的?抓住重点词句谈谈感受。(3)美穗子刚开始的表现怎样?后来的表现又是怎样?说明了什么?

当时我听那位老师上课时,班级里也就几个学生侃侃而谈,其他学生静默不言。而我设计的教学步骤从整体到部分,让学生知道这段话写了什么?然后知道如何写、为什么这样写?做了一些小小的铺垫,我班的学生几乎都能回答这几个问题,从字里行间感受聂将军的优秀品质。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教。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于是顾虑重重,不敢提问、不敢任意讲解,一节课教师说不了几个字,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怪现象,这样教师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按理说这叫“顺学而导”,但由于教师缺乏灵活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整堂课显得杂乱无章,学生一无所获。实际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仍起着主导作用。新课程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课堂上具有更高的教学机智,而不是纠缠于“問”与“不问”之间。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整堂穗子字里行间
花园里上课
字里行间感情怀——方法运用课“凡人情·伟人情”
花园里上课
让“鲜活感”跃然字里行间:浅谈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
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