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光锋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因此,它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所以,你吃东西导致的拉肚子、腹痛就属于食源性疾病。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把拉肚子当作一回事。而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因素有很多,我们通常将它们称作“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常见的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生物毒素等。
我们身边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1)溏心鸡蛋,好吃也有风险
细菌污染是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
很多人特别喜欢吃溏心鸡蛋。为了做溏心鸡蛋,温度往往较低,加热时间较短,甚至有人煎荷包蛋的时候也只煎一面。不过,你可知道,鸡蛋不做熟透也是存在风险的。
虽然肉眼看去,鸡蛋壳是封闭的,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封闭,而是具有通透性,空气细菌都可以通过。母鸡体内可能会有一些致病细菌,可能转移到鸡蛋当中。鸡蛋离开母鸡之后,细菌也很容易穿过蛋壳污染鸡蛋。虽然不见得所有的鸡蛋都被致病细菌污染,但是这种可能性始终是存在的。鸡蛋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沙门氏菌,污染后的鸡蛋无色无味,不进行专业检测无法分辨。而且鸡蛋中是否带有致病细菌,跟养殖方式无关,有机鸡蛋、走地鸡蛋等“高档鸡蛋”都可能被污染。
鸡蛋的凝固温度大概在62℃,显然,溏心鸡蛋没有完全熟透,并没有实现有效灭菌。如果你正好碰上了被污染的鸡蛋,就很可能被沙门氏菌感染。按照美国疾控中心(CDC)的估计,美国每年的沙门氏菌感染可能多达140万人次,导致大约400人死亡。当然,这还包括其他食物导致的沙门氏菌感染。人体被感染沙门氏菌之后,通常在8-72小时之间出现症状,一般是腹泻、腹痛、发烧等。多数人即使不进行治疗,这些症状也可以在4-7天之后消失。不过,如果感染者是老人、小孩、孕妇、病人等免疫力比较弱的人群,后果就可能比较严重。
令人庆幸的是,沙门氏菌特别怕热。只要将鸡蛋充分加热熟透,基本上可以把它们剿灭。美国农业部推荐要将鸡蛋制品加热到71℃以上。在这个温度下,蛋黄也就凝固了。所以,平时我们可以把“蛋黄完全凝固”当作鸡蛋“熟透”的标志。
(2)冰箱冷藏室里的隐形危险
下午放学后,多数同学都会饿得眼冒金星,回到家里就匆匆忙忙翻冰箱找东西吃。这不,冰箱里还有一个前天的面包和昨天没吃完的奶酪,随手拿起来就往嘴里塞。不过,你可知道,冰箱并不是保险箱,也可能存在致病菌。其中,李斯特菌就是最常见的细菌。
李斯特菌在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特别是泥土、植物、动物饲料和人类及动物粪便中,它可通过环境污染到食物。这种细菌的最佳繁殖温度约为37℃。与其他致病菌不同,李斯特菌在0℃的环境里也能生长且慢慢繁殖,所以它在冰箱冷藏室也可以存活。
食源性李斯特菌病是一种较罕见但死亡率高(20%至30%)的疾病。李斯特菌主要影响初生婴儿、长者和免疫能力较低的人。患者通常会在进食受污染食物后3-70天内出现病征,包括类似感冒症状、恶心、呕吐、腹部痉挛、腹泻、头痛、便秘及持续发烧。大部分人在感染此病后是全无症状的,不过,严重感染个案会出现败血病和脑膜炎。孕妇尤其需要当心避免受李斯特菌感染,因为即使症状可能较轻微,但细菌或会透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可能引致流产、死胎、围产期败血病和初生婴儿脑膜炎等问题。
所以,冰箱里的食品不能放太久,要拿出来吃之前最好重新加热,同时,要定期对家里的冰箱进行清洁。
(3)生吃海鲜需谨慎
随着西餐、日韩料理在中国越来越流行,生鱼片、生蚝等各种海鲜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生吃海鲜的风险很大,一定要谨慎。
生海鲜在生产、储藏、加工及运输过程中都有被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常见细菌污染有生鸡蛋上的沙门氏菌,生牛肉中的0157:H7型大肠杆菌,生蚝中的创伤弧菌等。冷冻、辣酱、芥末、烟熏、饮酒等都无法完全杀死有害细菌,只有充分加热才可以。而寄生虫问题在生鱼片上更常见,最常见的就是肝吸虫。
除了致病细菌和寄生虫,海鲜还可能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因为我们喜欢吃的海鲜,尤其是介贝类水产动物是传播甲型肝炎的最主要媒介。如甲壳类(如蟹、小龙虾、龙虾和虾)、腹足类(如鲍鱼)、双壳类(如蚝、蚬和扇贝)及头足类(如鱿鱼),它们就可能携带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强,在室温条件下能在干粪便中保持感染性长达30天,在60℃的水中,可以存活一个小时。所以,在吃海鲜的时候,如果加热不彻底或者生吃被污染了的海鲜,就有感染甲型肝炎的风险。
结语
由此看出,食源性疾病其实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大家平时除了在吃东西时要注意卫生之外,最重要的是增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意识。要预防食源性疾病,请牢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食物要烹调熟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除此之外,在外就餐时,也请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和信誉较好的餐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