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是《北京文学》创刊65周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 文学与历史在这个季节有幸交汇,于我们而言,今年的9月无疑将更加庄严而壮丽。
面对浩瀚的历史,文学何为?没有文学,历史又将怎样?
所幸伴随着新中国发展进程,自创刊以来,本刊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着力以文学方式诠释历史,讲述不同时期的中国故事,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百姓的生存状态与人生况味,展现新中国不同时期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与此同时,本刊致力于发现和扶持文学新人,力推精品力作,一批批优秀作家从本刊脱颖而出,一篇篇佳作陆续从本刊问世,赢得文学界同仁和海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许。
实践证明:历史是文学之坚实根基,文学是历史的生动画卷。离开历史,文学将陷入虚无;离开文学,历史也将黯然失色、索然无味。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期我们首推作家李林的报告文学《血沃东北——民族英魂88旅》,浓墨重彩地再现70年前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敌、气壮山河的悲壮历史,讴歌中华儿女面对强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慨与民族精神。
继第8期推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歌专辑”之后,本期我们继续推出同题诗歌专版,以此铭记抗日历史,呼唤世界和平。
作为对创刊65周年的献礼,本期作品精彩纷呈。著名作家陈世旭的短篇力作《花·时间》,洞察当代都市人的情感奥秘与驳杂的人际关系,敏锐,准确,生动,诗意中隐含残酷,月白风清又蕴含杀机。新时期初就以短篇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蜚声文坛的陈世旭,作品始终呈现鲜活的生活质感,是否算作家贴近生活、尊重历史的一种姿态?实力作家杨小凡的短篇新作《大悲咒》,描写当代贪官试图皈依佛门洗清罪责而不能、最终割腕自杀的人生悲剧,简洁生动,切中时弊。本期的两部中篇小说扎实厚重:张书江的《父亲娶妻》塑造一个脾气古怪、倔强武断又心地善良的父亲形象,对传统家庭伦理的诘问与反思,令人感慨唏嘘。王小木的《虫虫飞》直面农村打工女孩残酷的人生现实,作品举重若轻,彰显出叩击现实的勇气和艺术的张力。上述作品,反映的均是当下的现实,留下的将是未来的历史。文学就这样,使生活多彩,让历史鲜活。
为纪念《北京文学》创刊65周年,本期特发表李矗的《我入学后发表的第一首诗》和安然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块福田》两篇纪念文章。本期同时增加16页篇幅,定价不变。
本刊创刊55周年时,曾在本刊任职的作家王蒙说过:“刊物比人更长久。”是啊,创刊65年来,一代代编辑在这里辛勤工作、默默耕耘,然后又渐渐终老、默默离去。但他们浇铸的智慧、心血与汗水,却使本刊根深叶茂、花团锦簇、硕果累累。岁月流逝,但刊物不会忘记他们留下的功绩和印记。
愿《北京文学》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