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和徐志摩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2015-09-09 09:37顾馨誉
文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徐志摩

顾馨誉

内容摘要:晏几道和徐志摩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点是美丽动人的青春女性、具有象征意义的作用,不同点是类型不同、用情程度不同、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以及作者对她们的情感态度不同。究其原因,是他们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之差以及审美心态不同,进而造成两人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

关键词:晏几道 徐志摩 抒情女主人公 形象比较

谈到宋代文学,不得不提的就是词这一种文学样式。词分婉约和豪放两派,而在婉约词发展初期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大晏”和“小晏”,这都是父子词人。晏几道是宋仁宗时“太平宰相”晏殊的第七子,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他的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多写爱情生活。在现代文学中,生活于20世纪初期的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主将,被誉为“中国的雪莱”,他的诗作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本文则旨在研究比较晏几道和徐志摩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以窥不同时代下具有共性的两人展现的精神风貌。

一.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点

晏几道词的风格特征秀丽而绵密,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重代言体词的写作方式,徐志摩浓艳绮丽的诗风也在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身上展露无遗,他们二人笔下的女性具有相似性。

1.美丽动人的青春女性

晏几道词作中有明确而具体的思念对象,与五代词中泛化的感情描写有较大不同。他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很多,除了“莲、蘋、鸿、云”以外,也描摹了其他女子:“小令尊前见玉箫”的玉箫(《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小琼闲抱琵琶,雪香微透轻纱”的小琼(《清平乐》(千花百草)),“阿茸十五腰肢好,天与怀春风味早”的阿茸(《木兰花》(阿茸十五腰肢好))等等。这些女子或天真烂漫或柔情似水,且多才多艺,都洋溢着明媚的青春气息。

徐志摩诗歌中体现了对于爱情的理解、向往与赞美。他描写女子整个或部分身体时只有寥寥数语,如《她是睡着了》:“停匀的呼吸:/清香渗透了她的周遭的清氛;/有福的清氛,/怀抱着,抚摩着,她纤纤的身形!”作品中的“她”有纤细的身形,周围环绕着清氛,清纯可爱,有如同睡美人一般的特质。又如“我要你火焰似的笑,要你灵活的腰身,要你发上眼角的飞星”(《我等候你》),“你”的热情开朗,青春活力洋溢在字里行间。徐志摩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或清纯圣洁或热情开朗,且具有朦胧美,令人联想不已。

2.具有象征意义的作用

晏几道的一生“以贵人暮子,落拓一生,华屋山邱,身亲经历,哀丝豪竹,寓其微痛纤悲”[1]。在《御街行》(年光正似花梢露)中,他假托仙女诉说遭遇,“回思十载,朱颜青鬓,枉被浮名误”,二者融为一体的同时又表现了对于往昔岁月的追忆。由女子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从女子的地位反观自己的处境,将抒情女主人公和自己合为一体,用女子的遭遇象征自己的身世蹉跎和仕途不顺的命运。

徐志摩在诗歌的写作中常常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融入抒情女主人公的描写里,如《海韵》不仅表现了女郎和诗人自己对于爱情的“单纯信仰”,还暴露了容不得恋爱的现实世界。抒情女主人公“你”既是“我”的爱人,更是志同道合的殉道者,具有更深层的现实和社会意义。而这种复杂的思绪正是诗人对于当时严酷现实的情感态度的象征。

二.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内涵的不同点

晏几道词作和徐志摩诗歌中抒情女主人公有较多相似之处,但是细细分析可以发现她们的形象内涵还是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下文就从三个方面分析。

1.类型不同:清晰与朦胧

晏几道词作中的抒情女主人公是直接点明或者是镶嵌在词句中的,且类型十分清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才貌双全、命运坎坷的歌姬舞女,另一类是孤独寂寞、相思苦短的思妇。前者在以往的叙述中已经有很多例子,而第二类形象在《小山词》中也俯仰即是,如《生查子》(金鞭美少年)就以精细的笔触刻画了这位少妇对行人梦萦神驰的相思,词人层层递进摹写出其文静细腻而内向的性格,展现出年轻的思妇复杂、沉重而敏感的心态。

朦胧美是一种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含蓄的美,而徐志摩诗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几乎没有直接阐明的,都以一个模糊的人称代词“你”或者“她”来指代。这既可以指诗人的意中人,也可以引申为诗人的理想追求,包括诗文创作、政治社会思想还有“单纯信仰”。在《雪花的快乐》里,“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诗人既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赋予在“她”身上,朦胧而引人遐想,却真切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2.女性用情程度不同:至痴与移情

“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2],晏几道有用情至痴的性格。因而词人在写作时,也以大量痴情倾注笔端,着力来赞美笔下女性的才艺风情以及别后她们对于“我”的难忘思慕。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抒情女主人公小蘋身着“两重心字罗衣”,利用琵琶声传情达意,经年不衰,体现了她用情至深的特点。

徐志摩单纯地怀揣着他内心理想美的幻象,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歌咏。而在他笔下,抒情女主人公可大体分为两类:和他一起冲破枷锁和牢笼的追求自由的恋人和无奈离开、留给他无限惆怅的恋人。而这两类抒情主人公的共通之处就是都不是诗人表现的重点,作者通过她们表现的其实是自己的状态,或是陷入爱情的甜蜜热烈,抑或是深入困境的孤独,作者移情于她们,并非真正写他与她的恋情,而是表现自己的一种状态。

3.对爱情的态度不同:“痴”与“走”

晏几道很擅长写恋情词,尤其长于痴男怨女内心情感的描摹。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成为这些人的共性,比如《生查子》(轻匀两脸花)的上片写了抒情女主人公才貌双全,下片则走进其内心世界,“今春玉钏宽,昨夜罗裙皱”,女子为情所苦,日渐消瘦,昨夜又未眠。可“痴情”无人回应,而自己又难以割舍,为它愁苦却又无可奈何,万般无奈下,“且醉金杯酒”,这体现了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即使爱而不得,也无法割舍的苦痛。endprint

胡适曾说徐志摩一生的历史,是追求爱、自由、美所构成的“单纯信仰”的历史[3]。这在他诗歌的抒情女主人公中常有反映,她们渴求爱情,如《苏苏》中苏苏对于爱情的痴心与追求,并无半点隐晦。但是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诗歌中抒情女主人公有“走”的情况出现,“你为什么负心?我大声的诃问,——/但那喜庆的闹乐侵蚀了我的懑愤,/你为什么背盟?我又大声的诃问,——/那碧绿的灯光照出你两腮的泪痕!”(《一个噩梦》)这里所说的“走”不单单是指离开爱人、放弃爱情,甚至是屈服于压力、放弃自由。“你害了我,爱,这日子叫我如何过?”,抒情女主人公放弃了爱情,“但我不能责你负,我不忍猜你变”(《我来扬子江买一把莲蓬》),那些女子却不应被指责,“走”是迫于社会现实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4.作者对她们的情感态度不同:同情叹惜与情切多思

晏几道词作中常常会写对于莲、鸿、苹、云这四个女子的思念,对于当年欢乐宴饮的怀念,而她们的人品、风韵也与众人不同,所以词人才能从并非倾心相许而逐渐发展成为生依死恋的境地。而对一般的歌女舞姬,如前文提到的玉箫、阿茸之流,他能在词中深入描摹其内心痛苦,刻画封建时代被侮辱、被损害的善良女性形象,并以真挚严肃的态度对他们寄以深厚的同情,为其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而遗憾叹惋。这也是晏几道词高于北宋其他词人艳情词的地方。

徐志摩对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常常带有一种热情激烈的感情,也不乏有惆怅哀婉的情感,这两者并行不悖,且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比如《荒凉的城子》中,“她,——我心爱的,哪里去了,——那女子,她的眼明星似的闪耀?”鲜活的生命就在荒凉的城市里消逝了,作者借这一抒情女主人公鲜明地表现对时代的控诉,这一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其情感态度,即热情激励兼而惆怅哀婉。

三.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内涵不同的成因

晏几道和徐志摩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写了大量的恋情词,笔下充斥大量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得不承认,越是相似的作家作品在一起比较越可以看出其不同之处,但是造成晏几道和徐志摩诗词中形象内涵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气候相对宽松。晏几道历经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此时的北宋已经发展到中期,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但总体上来说相对太平安定。而晏几道的青壮年时期正处于新旧党争的年代,封建士大夫阶层既有大的政治理想,又有小的生活情趣。他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看到了时代的隐忧,是密切关注国势兴衰、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有识之士,“在小山词中,流露出来的悲凉凄楚之音,不只是个人生活不幸的哀吟,也是那即将发生崩解的时代悲歌”[4]。他只能将自己的忧虑寄托在笔下的女性身上,她们的不幸遭遇正是词人对时局隐忧的体现和委婉的表达方式。

清朝末年,国内很多学生留学欧美、效法西方。然而“五四”之后的中国,一方面是革命政治活动风起云涌,各种流派的文学社团大量产生,一方面是广大人民仍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景况十分悲惨。由于徐志摩的政治理想与中国现实情况的矛盾,他感到失望、忧愤,内心也不无悲凉。徐志摩追求西方国家的民主文明,但是回国后却体会到巨大落差,不无把其感受到的情感通过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表现出来,这些女性或离开,或毁灭,这正是这一心情的真实写照。

2.个人经历

作为仁宗时期宰相晏殊第七子,晏几道生于侯门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后来晏殊去世,他的生活条件还是十分优越,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以供他跌宕歌词,纵横诗酒,斗鸡走马,乐享奢华,对歌姬舞女有直接的接触和了解。后来晏几道牵连入狱,生活就发生了巨大转变:不仅家道中落,日趋贫困,还在精神上受到打击,他把全部忧愁都融进诗酒风流,沉浸于爱情的感伤中,前后生活的巨大落差让他追求人间真情的痴心越发深切。塑造一个个深情而不幸的抒情女主人公,既是慰安自己的一种美好追求,同时也是将惆怅苦痛排解的一种方式。

徐志摩出身富豪家庭,在国内师从名师,出国接受了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教育。在康桥留学期间,他大量阅读了英国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唯美主义的文学作品,这些都在其诗歌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诗歌中充溢着对于爱的向往与追求,正如他对恩师梁启超所言(《致梁任公的信》),“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5]。感情上的丰富经历让他在理解女性心理有比常人更为深刻的地方,以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来委婉曲折地表达的心路历程。温源宁直接地点明徐志摩与他几位女友的关系,“即使只是那种理想在某个女人身上的苍白投影,他也爱”[6]。他借这些女性的塑造表现她们背后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诗人的“单纯信仰”。

3.审美心态

怀旧心态洋溢在晏几道的词作中,“人之所以会缱绻怀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其人必是一位多情和深情的人,感情淡薄者一般不太会经常怀旧;二是其人大致有过一段值得怀念的往事,或者更有过今与昔、盛与衰的强烈对比,这样的人往往会产生‘凄凉感旧的心态。而晏几道则在这两方面都具有着‘优厚的条件”[7]。轻柔微小的意象组合、深挚细腻的情感结构、若真似幻的心理距离,构成了小山词独特的审美特征。

徐志摩独特的审美趣味是将“熔西洋的理趣与中国的意境于一炉”,其表现之一为“东西混融的自然审美意识”,“是自然与心境相契,‘相值与相取,使徐志摩继承中国诗学而有别于西方诗学之要点”[8]。“爱与美、自由相互渗透、生成,成为诗歌内在的情感、思想结构,诗化地表现了诗人的“单纯信仰”,构成了徐志摩诗歌的主要魅力所在”[9]。在徐志摩的诗歌中不乏对自然的描写和勾画,这是他独特的审美意识,将中西不同的自然统一于笔下的诸多女性形象中。

晏几道和徐志摩皆为两个不同时代的才子,通过他们诗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内涵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远远要比诗句本身展现的更为深刻,这启示我们在研究问题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不能仅仅关注作者本身的婚恋关系来考究其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要综合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审美心态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夏敬观.吷庵词评[J].词学,1985(05).

[2]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

[3]胡适.追忆志摩[J].新月月刊,1932(01).

[4]钟陵.清壮顿挫小山词[J].南京师大学报,1985(02).

[5]蒋复璁,梁实秋.徐志摩全集(第一册)[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

[6]温源宁.不够知己[M].江枫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7]杨海明.杨海明词学文集(第七册)[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8]张玲霞.徐志摩的“洋”与“土”——英美浪漫主义文学与新月派之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03).

[9]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徐志摩
花牛歌
完全诗意的向往
偶然
花牛歌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
云游
最后的那一天
小评《徐志摩论》
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