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的变化及原因

2015-09-09 07:27赵馥
文学教育 2015年9期

内容摘要:本文对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和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这两大类女性社会称谓语进行描述,归纳其特点,比较得出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发生的变化和产生变化的原因,认为社会地位、伦理价值观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云亦云”的思想造成了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的变化。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 女性称谓语 泛化

一.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

1.分类

(1)通称

通称指“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的称谓语”。数量少,使用的人数多、频率高是通称的特点。最常用的有以下几个:

①同志:改革开放以前,“同志”这个称谓语适用于各行各业各个阶层。无论男女老少,彼此之间都能以“同志”相称。

②师傅:在工人阶级中使用普遍,表尊敬,适用于男性和女性。

③小姐、太太、女士:含有尊敬的意思,“小姐”、“太太”分别表示对未婚和已婚女性的称谓,而“女士”对两者都适用。

④淑女、名媛、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对气质优雅女性的尊称。

⑤黄毛丫头、丫头片子:指未出嫁的姑娘,不像“小姐”含有尊敬的意思,一般用于大众,多为长辈对晚辈的称谓语。

⑥老姑娘、老处女:对大龄未婚女性的称谓,含有“人老珠黄”的贬损含义。

⑦大姐、阿姨、大妈、奶奶:指称年纪较大的女性,本属于亲属称谓语,在具体语言活动中逐渐泛化,也可用于非亲属的称谓,当做女性社会称谓语使用。

(2)职业称

职业称指“与被称呼者的职业有关联的称谓语”。职业称的数量很多,以下举例列出由职业和带有女性性别标记的词语组成的复合称谓。

①女性社会称谓语中的职业称一般形式为“职业名+小姐”,如“护士小姐、售货员小姐”等。另外还可以用“职业名+同志、职业名+师傅”。

②当女性的职业为“将军,省长、市长、区长,校长”等,称谓语大多写作“某某女将军、省长、校长”。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用于面称时会把“女”去掉,用“姓+职业”的方式表达,如“李将军、王市长”等。

③而当女性的职业为“老师、医生、编辑”等,称谓语大多直接写作“某某老师、医生、编辑”,不强调“女”字。

(3)特征称

特征称指“反映某类人共同特点的称谓语”。特征称反映了被称者的共同特点和共同爱好,一般不用于面称。在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中此类词语大多含有对女性的贬损或者辱称,如“黄脸婆、悍妇、长舌妇、狐狸精、破鞋、赔钱货”。

(4)专称

专称指“专门用于某个特定人物的称谓语”。此类还可以分为“姓名称”和“特名称”。“姓名称”有姓名全称、只称名和只称姓等形式。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里的“特名称”数量不多,如“老佛爷”指慈禧太后,“江姐”指革命烈士江竹筠,这些称谓语为某一个人所特有。

2.特点

(1)从属于男性或子女

女性的社会称谓常常表现为从属于男性或者子女的形式,前者称“XX夫人、XX家的、XX嫂、XX氏”,后者称“XX娘、XX他娘”。

(2)强调性别标记

在汉语中,大多数表示男性的词语不加标记,而表示女性的词语则通过添加限定性的语素生成,这种形式使得原本没有性别色彩的词语成为男性的专有名词。

(3)不对等性

在特征称方面,表达贬损女性的称谓语远远多于贬损男性的称谓语,存在不对等的特点。贬损男性的称谓语只有“混蛋、臭男人”等,而贬损女性的称谓语数量比较多,且多带有不雅的字眼。

另外,这种不对等性还表现在女性社会称谓语的缺失上。对于男子,无论年长年少,“先生”都适用。而女性社会称谓语中,尽管存在“小姐”、“女士”和一些亲属称谓的泛化用法,但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本身带有局限性。

二.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

1.大众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

(1)通称

①指漂亮女性:美女、靓妹、索女、摩登女郎。“美女”是使用最频繁的女性社会称谓语。“靓妹、索女”是粤语中指称漂亮女性的称谓语。“摩登”来源于英语中的“modern”,“摩登女郎”指称时尚漂亮的女性。

②指未婚女性:熟女、剩女。“熟女”一词来自台湾,指气质优雅的成熟未婚女性。“剩女”作为指称未婚女性的称谓语使用最为广泛。

③指年长女性:辣妈、潮妈。指称时尚靓丽的,育有子女的年长女性。

(2)职业称

新兴的女性职业称谓语带有不同的女性性别标记词,表达方式多样。表现为“职业+姐/妹/嫂/花/丽人”、“美女+职业”等形式。如“空姐”、“洗头妹”、“月嫂”、“警花”、“白领丽人”、“美女作家”。

(3)特征称

①白骨精、女强人、大姐大、铿锵玫瑰、富婆:指称事业有成,积极进取的女性。

②三八、八婆:指到处说别人闲话的女性,类似于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里的“长舌妇”。

③氧气美女、人造美女:“氧气美女”指称美丽天然且气质清新的女性。“人造美女”指称以整容方式改变容貌而变得美丽的女性。

④星妈:“星妈”一词来自于台湾,意思是明星的妈妈。

(4)专称

①X女郎:这类称谓语专指出现在著名导演电影里的女性,如“谋女郎”、“星女郎”等。

②中国铁娘子:指称前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

2.网络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

在广泛的网络交流中,许多新的表达方式和新颖的词语产生,并且传播开来形成流行语。

(1)“X女”类

“X女”族词语是网络语中新兴的一类用于称谓某类女性的词语,如宅女、没女、干物女、乐活女、小资女、布波女、晒女、孔雀女。

(2)容貌类

用某一容貌特征来称呼女性,如太平公主、波霸、恐龙、美眉。

(3)整体特征类

①女神:“女神”一词诞生于西方神话故事中,指称女性神仙,如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的“缪斯女神”。近年来,“女神”在网络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表达的词义内涵日益丰富,主要用于指称男性热衷的、极富魅力的女性,或者是粉丝用于指称女性偶像。

②女王:“女王”源自君主制国家,指称部分君主制国家的女性君主。近来年,“女王”一词的词义在日本动漫界得到扩大,指称成熟强势,具有一定能力,能给人领袖感的中青年女性。

③萝莉:“萝莉”源自美国小说“洛丽塔”,后在日本动漫文化中流行。作为称谓语时指称漂亮、可爱的小女孩。

④御姐:“御姐”源于日本,本意是对姐姐的敬称,现在多用来指称外表、身材和个性成熟的年轻女性。

⑤软妹子:又称“软妹”,源自日本漫画,指称目光柔和,嗓音温婉,腰身柔软,并且性格温柔体贴的年轻女性。

⑥白富美:指皮肤白皙、相貌出众、家境富裕的女性,也称“白美富”。

⑦土肥圆:指相貌平淡、身材臃肿、形象不佳的女性,与“白富美”相对。

(4)X爷、X哥

网络上出现“X爷、X哥”这种女性社会称谓语,比如称演员范冰冰为“范爷”,演员刘诗诗为“诗爷”;称歌手李宇春、曾轶可为“春哥、曾哥”。

三.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的变化

(一)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的消亡和词义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汉语词汇系统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称谓语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词汇系统。

1.个别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的消亡。在现代汉语中,传统的女性社会称谓语有一些逐渐消亡了,如表示奴仆的称谓语“奴婢、丫鬟”。

2.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词义变化。许多最初含有中性意思的称谓语,随着社会变化,词义也发生变化,情感色彩由中性转化为贬义,如“小姐”一词。有的女性称谓语“旧瓶装新酒”,在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用法,如“女王”。

(二)亲属称谓语泛化成为社会称谓语

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中存在着由亲属称谓语泛化得来的现象,这些称谓语普遍存在着义素脱落、所指丧失、词义虚化,向词缀化发展的特点。

1.称谓语的性别指称转化。在网络新兴女性称谓语中,“X哥”、“X爷”称谓女性社会称谓语形式的现象十分有趣。原本“哥、爷”属于传统的亲属称谓语,按照语义成分来分析,“哥”可以分析为[+父系,+血亲,-长辈,+长年纪,+男性],现在用作了女性社会称谓语的词缀,这些义素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脱落得只剩[+长年纪]。正是由于这些原本表示亲属称谓词语的义素脱落,使之构词能力增强,有成为大众女性社会称谓语的趋势。

2.称谓语词缀化。在大众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中,亲属称谓语泛化成为社会称谓语,并且以同素词群面貌出现。其中“姐、妹、嫂”词群数量众多,多用于表示职业称谓。

(三)吸收外来女性社会称谓语

由于国内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网络普及,国外新兴的女性社会称谓流行到国内来,并且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适应中国文化,被网民或者大众采纳使用。

“女王、萝莉、御姐、软妹子”等词语源自日本动漫,人们将之运用到网络交流中,逐渐成为新兴的网络女性社会称谓语。

(四)称谓语的补充

一些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是仿照已有的男性社会称谓语造出来的,如男性对自己的好友称为“哥们儿”,而女性称自己的好友为“闺蜜”,现在出现了对应的“姐们儿”。类似例子还有“富翁——富婆”、“的哥——的姐”、“打工仔——打工妹”等。

四.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变化的原因

(一)社会地位的变化

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因此一些旧的角色消失了,相应的称谓语也随之消亡。与此相关,一些与女性相关的社会角色产生,新的女性社会称谓也随之产生,为大众接受。

(二)价值伦理观念的变化

新中国建立后男女平等观念备受提倡,原本男尊女卑的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女性的地位由此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学习西方文化知识,接受女权思想的影响,人们原有的带有封建等级思想的价值伦理观受到极大冲击。语言作为社会生活镜子,自然会产生变化,得以反映。

(三)网络普及的影响

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热衷于网络交流,热衷于阅读网络文学。一些用于网络交流的新兴女性称谓语也不时渗透进网络文学作品中,同时网络文学的流行又极大促进这些网络新兴称谓语的传播。

(四)“人云亦云”思想风行

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在发展过程,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特点,以“X女”为形式出现了大量类似的女性称谓语。它们最初可能只出现在个别人或者个别群体的交流语言中,随后“人云亦云”,在广泛的网络交流中扩散开来成为流行语。

王灿龙指出,当人们进行语言表达时,不仅要使自己的话让他人听懂,而且还希望他人从社会身份上予以认同和接受。为此,说话人除了遵守一些语言规约外,还必须随时关注一些新出现的形式。当一个新的表达形式出现的时候,特别是当这个形式来自某个强势言语团体时,人们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尽量与新形势保持一致。

“X女”形式的称谓语源自于网络,适用人群主要是年轻人,其他人群为了融入年轻人的群体会自觉使用这些新兴称谓语,使之流行开来。

参考文献

[1]蔡希芹:《中国称谓辞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2]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伦茜:《从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看现代女性时代特征》,《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

[4]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5]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6]王火、王学元:《汉语称谓词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介绍:赵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