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丹 李瑾
【摘要】英国玄学诗歌之父约翰·邓恩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本文拟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分析邓恩引诱诗歌作品中及时行乐的主题,探索邓恩对生命的追求。
【关键词】约翰·邓恩 及时行乐 引诱诗 生命
一、及时行乐
“及时行乐”(Carpe Diem)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常见的主题之一。它源于拉丁语Carpe Diem,英语译为seize the time,意思是劝说人们珍惜美好时光,把握行乐机会,时不我待。从英文译文中我们不难看出Carpe Diem本是一个中性词,而汉语译文的“及时行乐”却含有一种寻欢作乐的贬损意味。当然,“及时行乐”主题的过分渲染的确可能使人沉溺于感官享乐,不思进取。但这一主题在当时却有其积极意义。中世纪教会强调禁欲主义,认为人只有终生受苦才能得救,而及时行乐诗歌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尊严,认为人的价值在今生,所以在今生就应享有幸福而不必等到来世。这种态度无疑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抵制,因此具有积极进步意义。
二、约翰·邓恩
英国玄学诗歌之父约翰·邓恩(1572--1631)生活在充满变动和过渡的十七世纪。邓恩在很多诗歌作品中都体现出了他的及时行乐观。十七世纪上流社会奢靡的社会风气和富裕的家庭是青年邓恩早期行乐放荡生活的一个原因。而行乐放荡的生活也为邓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本文拟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分析邓恩作品中及时行乐的主题,探索邓恩对生命的永恒追求。
三、邓恩的引诱诗
玄学派诗歌一直以奇思妙喻(conceit)著称于世。《诱饵》是邓恩一首引诱名篇,是对马洛《痴情的牧羊人致意中人》的回应诗作。这首诗节奏自然,语气调侃,比喻大胆出奇,推理和结论超乎常人想象,充满着及时行乐意味。
诗歌开头开门见山,毫不讳言提出,要姑娘“来,与我同住,做我的爱人”(Come,live with me,and be my love)的请求。邓恩欲以物质财宝诱惑姑娘。而这些物质财宝似乎并未打动姑娘。于是诗人在第二节中一改强硬口吻,温柔地恭维道,你那迷人的眼眸比太阳更具魅力光辉,更能温暖窃窃私语的潺潺溪流。然后诗人自比众多情迷小鱼中的一条,为了靠近意中人,即使明知是诱饵,是危险,亦置之度外,自愿向前。如此舍身忘我之爱,姑娘,你能不感动吗?第四节,诗人以夸张的手法继续写道,“假如你不愿在日月之光下被看到/你的光辉将会使日月黯淡无光/求你,允许我注视你/为了你,日月之光我不再留恋”(If thou,to be seen,beest loath,/By sun or moon,thou darkenest both;/ And if myself have leave to see,/I need not their light,having thee.)。几行看似离奇的文字,却表达了诗人抛开诱惑、不顾一切的爱。为了与姑娘及时行乐,诗人甚至在第五节中下了诅咒,“让芦苇鱼竿把其他鱼儿钓住/让贝壳水草阻断他们的去路/或者用那窒息的陷阱,再不就是渔网/将那危险可怜的鱼儿们包围”。最后两节中,诗人以对比的方式再一次突出了姑娘的魅力——不需要任何欺骗的手段就足以吸引鱼儿。
自始至终,诗人没有依照传统彼特拉克爱情诗那样,描述优美的田园风光,女子动人的美貌,而是紧紧围绕‘诱饵这一玄学奇喻,层层递进,赞颂姑娘魅力四射,劝说姑娘及时行乐,莫辜负美好时光。
邓恩的玄学妙喻和及时行乐观在其很多引诱诗中都有体现。《爱的高利贷》中,为了及时行乐,诗人甚至愿付高利贷给爱神,条件是要求爱神在付债之前让诗人与不同风格的女人作欢。《太阳升起》中,诗人批评太阳“忙碌的老傻瓜,不守规矩的太阳”(Busy old fool,ugly son),打扰了恋爱的甜蜜温存,影响了恋人及时行乐。《无分别的人》中,诗人描绘了一个乱交的单身汉不愿与囿于一个女人,只有傻瓜才会从一而终。《受限制的爱》中,诗人也催促女人广交男人而不应该陷入或仅仅陷入一个男人的罗网。
四、结语
邓恩在作品中一再表达出及时行乐的思想绝非偶然。他的文学生涯主要集中在十七世纪上半叶。而十七世纪是英国历史上冲突和斗争最为激烈的年代。上半世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矛盾丛生,斗争愈演愈烈;后半世纪则爆发了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均产生深远影响的大革命。在当时英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中,命运坎坷的邓恩不停地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一方面诗人催促恋人及时行乐,另一方面诗人内心坚信理想爱情的存在。看似相悖的作品背后掩藏的其实是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表面上邓恩是在催促情人放掉贞操观、与其做爱,但事实上却是诗人用爱情对抗生命的独特方式。邓恩在作品中如此推崇、追求肉欲和享乐,实际上是在当时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定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逃避现实,追求生命真谛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吴笛.论东西方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2.
[2]胡家峦.英美诗歌名篇详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8.
[3]胡家峦.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时间观[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4]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5]傅浩.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但恩诗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6]张海霞.艳情诗背后的心灵冲突—约翰邓恩和他的早期爱情诗[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7]李正栓.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