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清文 王 梅 张培培(、河北行政学院 石家庄 05003
2、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策
■ 蒋清文1王 梅1张培培2(1、河北行政学院 石家庄 050031
2、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
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城市经济发展问题入手,首先对京津冀城市化现状进行剖析,然后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经济发展障碍因素,最后总结出在此背景下的城市经济发展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城市经济障碍因素 对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间的竞争正在向区域间的竞争转变,区域间的竞争能力有赖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主要取决于区域内城市发展和协调程度,区域内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就是区域城市一体化问题。
城市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经济能量集聚功能的城市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源动力。城市化程度高,区域分工、合作和竞争的比较优势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就强,代表着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巅峰力量的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无一不是城市化程度发达的区域。通过加快城市化发展来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更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我国的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途径也充分证明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其内部高度完善、分工明确的城市化体系是分不开的。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和区域内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两个方面,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图1所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达程度与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密切相关。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日本早在2000年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38.2%和70.5%;美国2010年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37.3%和64.1%;中国在2011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6%、51.6%和43.7%,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第三产业的主阵地是城市,城市化的全面推进将促进和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进而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使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趋于优化合理。
2013年,北京总人口为2115万,其中城镇人口1825万,城镇化水平为86.29%;天津总人口为1472万,其中城镇人口1207万,城镇化水平为82%;河北省总人口为7333万,其中城镇人口3528万,城镇化水平48.11%。同期全国的城镇化平均水平为53.73%。北京、天津的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5.62%。由此可见,京津冀区域内城镇化水平的落差比较大。
京津冀不仅在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上也存在着巨大的落差。首先是河北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与京津之间存在着较大落差,2013年北京和天津的生产总值分别为19500.56亿元和14370.16亿元。同期河北省11个地级市当中最高的是唐山,生产总值为6121.21亿元,如图2所示。其次是河北省内不同城市间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关联度并不高。巨大的经济数字差距背后是三地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2013年北京、天津、河北省的三次产结构分别为0.8∶22.3∶76.9;1.3∶50.6∶48.1;12.4∶52.1∶35.5。
京津冀三地行政壁垒高筑、政府间合作层次低是三地难以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京津冀21.3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11个设区市。两大直辖市距离仅120公里,紧包在河北省腹地内,形成独特的行政区划。三地政府仍存在“行政区经济”思维主导的现状,把政府定位为发展型政府,不是公共服务型政府,三地政府在产业发展、人才政策、政府支持等方面缺少有效的平衡机制,导致京津冀三地之间竞争大于合作。三地如何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还需要三地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真正破除三地间的行政壁垒,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图1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图
图2 2013年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各市生产总值比较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否真正实现协同发展主要取决于城市间的功能是否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与合作性。京津冀区域内有京津两大直辖市、河北省11个设区市及其他一些县级市,尤其是京津两大城市,虽然紧邻并且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双核级”城市,但是其经济关联度却不高。河北省各城市间的产业趋同、缺少合作,各市一般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等传统行业,同时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区域间缺乏产业上下链的合作,经济关联度低。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同样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此区域内,直线距离15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两个特大型城市: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都是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城市。然而,河北省三个紧密环绕在京津周围的城市:张家口、承德、保定,总人口828万,却拥有25个贫困县,167万贫困人口,被形象地称作“环京津贫困带”。河北的11个设区市与京津发展程度悬殊,产业间很难相匹配,河北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平衡,2013年河北省各市生产总值最高的唐山与最低的衡水相差5倍多。这种发展程度的不平衡导致京津冀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很难对接,发达的京津想在河北寻求合作伙伴往往会因为发展程度上的巨大差异而无法满足其合作要求,只能向外部发达地区寻求合作,河北的单一城市也缺少与京津合作的能力,这种内部发展的悬殊制约了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说,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河北更多的在考虑如何与京津“对接”,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从经济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不太可取。诚然,京津握有更多优质资源,但这些资源的配置一定是以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的。所以,河北省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立足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主动谋求成为京津地区优质资源的最佳选择。只有自己发展了,才能吸引京津优质资源到河北落地,进而使河北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空间。
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增强京津冀区域经济内部产业的“互动性”,使区域经济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增强三地产业的“互动性”,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破除三地间的行政壁垒,建立起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减少三地经济合作的障碍,为促进京津冀经济互动创造制度条件,推动三地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拓展三地在产业上的合作空间,打破封闭式的产业发展模式,三地在产业布局上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做到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区域内部资源,构建京津冀区域内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形成区域内部产业的互动和产业的共同发展。
京津冀区域内的产业分布呈“点式”分布,缺乏彼此之间产业联系。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就要打破这种经济关联度低的“点式”产业布局现状,向“网式”产业布局和发展。河北省的城市之间要加强经济合作,构建河北省内部“城市网”,河北省城市网以唐山为中心构建冀东经济区、以保定为中心构建冀中经济区、以石家庄为中心构建冀南经济区,先实现这三个经济区的经济一体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河北省大经济区,实现省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使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形成合力。在河北省单个城市由于实力悬殊无法与京津进行产业对接的情况下,可以以城市“组团”的形式形成合力与京津进行经济合作,利用京津的资源优势,壮大河北省产业实力,加强京津冀间的产业融合度。
京津两大城市是京津冀区域的核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现要充分发挥京津的带动作用。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与科技中心,也是我们国家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天津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创新能力也较强,在科技投入、产出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河北省要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规划发展方面,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内环京津的天然地理优势,如何充分利用河北省较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低的商务成本,来吸引京津地区产业和创新要素的转移,提升河北省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河北省产城融合发展,缩小与京津城市化水平的差距,谋求与京津更广泛的合作。
针对河北省城市化落后的现状和内环京津、外环渤海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要从整体上优化城镇布局,加快推进河北省城市群、城市带建设。河北省要根据地理区位特征建立“三群、两带”城镇布局体系,与京津两大城市共同构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载体。“三群”即冀中南城市群、环京津城市群、冀东城市群,“两带”即山前城市带和沿海城市带。城市群要依托冀东经济区、冀中经济区和冀南经济区实现集聚效应,首先要增强各经济区内部城市群的互动性和关联度,然后再进一步发展与其他经济区城市群的产业合作。城市群与城市带有很大的重合部分,城市带要起到纽带的作用,把京津两大城市融合进去,把各独立的城市和城市群联系起来,用城市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使城市群和城市带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谭雪兰,刘觉民,朱红梅,关欣.城市化的区域发展效应研究[J].经济地理,2005(11)
2.刘敏,王海平.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基于世界六大城市群的经验借鉴[J].现代管理科学,2014(12)
3.杨连云.以深化改革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J].经济与管理,2014(7)
4.王明浩,李小羽.论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03(4)
5.李京文.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十个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3(2)
6.赵伟.城市经济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河北行政学院科研项目(2014XYKT009)
F29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