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8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情感教育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它不仅仅是手段,更是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三维立体螺旋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加强情感教育有助于全面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当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陶冶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情感教育目标形式化。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作为明确的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但是,对于情感教育目标的设立却流于形式,对于教材中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或者无动于衷,或者只是制定为教学目标,在思想意识中可有可无,把其当成教案上的一个虚设形式化的情感教育目标。
2.情感教育内容狭义化。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理性情感的培养,而忽视了文章中其他丰富的情感因素,对文章中积极、健康的基本情感重视不够。在传统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有其限定的主题思想,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完全处在这个主题的牵引下,根本不去认真体会教材中蕴含的其他丰富的情感教育意义。狭义的情感教育内容,使得原本丰富的、可能深入人性层次的情感陶冶成为了泡影。
3.情感教育手段简单化。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手段大多是理性分析,而不注重运用多种手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不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热情,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机械呆板,过于简单的情感教育手段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不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对策
1.创设情境,启发情感。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借助音乐、录像、课件等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情感的目的。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了。
2.引导美读,体悟情感。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通过饱含激情的朗读,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去品味和体会文章寄予的喜怒哀乐等丰富而深厚的情感,直接受到作品的熏陶。感染课堂的朗读,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教师的范读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不同的朗读风格能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教师在范读中,要把握因文定调,因情赋声。”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能从教师范读的情感基调上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投入到课文特有的情境中去,增强教学效果。另外,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只有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才能读懂文章,体会真情。
3.深入挖掘,把握情感。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是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自已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已的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营造鉴赏、分析的氛围,挖掘作品的深刻意蕴,剖析和引领学生深入认识、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师通过对文章字、词、句、篇的分析,以真挚的情感去扣动学生的心弦,以文章的精要去启发学生的心智,进而使学生达到动情、激思、励志、纯德的目的。
总之,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利用语文课堂这得天独厚的沃土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教师也应该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去解决,用真诚、热情和爱去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个人格。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