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丽
一、背景
本案例授课内容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课堂设施有多媒体设备、中国地形图、景观图片、PPT课件。
二、过程描述
案例: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课堂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旅游,老师在旅行中拍了很多很美的景观图片,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这些图片,来做一个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
活动描述:
◆9人为一小组,各小组将照片进行分类(按流水和风力);按照小组成员的兴趣,可选择其中的一组图片,讨论分析,并选派代表讲解。
◆结合所学知识,将图片贴在地图的合适区域,并回答下面3个问题:
①你介绍的地貌景观叫什么?
②你在哪里可以找到这种地貌?(题目范围太广,超过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③它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
点评: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调控学生的态度,在学生之间穿梭,了解学习情况,针对学生思维的多样化给予个别指导,这样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学生代表发言:
生1:这两个都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师:这两种景观分别叫什么名字呢?
生1:(此时学生遇到难题,不会描述名称)
师:这两个分别是喀斯特地貌和冲积三角洲。
生2:他们都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师: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也是风力侵蚀作用造成的?
生2:那是风力沉积?(学生也不确定)
师:还有其他同学发言吗?
(此时,学生面露难色,活动难度大。)
案例反思一:
开篇导入之后立刻进入合作学习中,探究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但此时学生对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还没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在后面的讲解过程中,将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概念混淆。
同时,在地形图中贴图这个活动中,每小组都要讨论9张图片,并且在整个中国地区贴图范围太大,學生所花的时间过多,影响到后面的教学,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接触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这个合作学习的难度对高一学生来说太大,并没有很好地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合作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合作学习显得有些形式化。
案例反思二:
这堂课上下来感觉很流畅、很和谐,最重要的是整堂课几乎全体学生都处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角。
先通过图片和讲解结合的方法学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让学生有一定的认识,然后进行贴图的合作学习。这次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分析2张指定的照片,并将范围指定给学生,缩小范围,降低难度,大大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在学生回答的同时,相应知识点补充,拓展深度,很好地落实了知识点,真正地实现了课堂有效性。
三、案例反思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动,地理课堂内的合作学习显得十分流行。现在不少老师评价一节课的好坏,重要的一点是看有没有运用合作学习,似乎合作学习成了体现新课程的检测标准。这种认识导致在一些评比、汇报等公开课中,教师都尽量加入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但是很多教师仅把合作学习当成课堂教学的“装饰品”,而对它的实际作用、价值与内涵缺乏深入了解。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好的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两点:
1.强调合作学习设置的合理性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因为不是所有时刻、所有时间都需要合作,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
本节课中的合作学习,第一次课一开始就进行,显得很突兀,让学生在地形图中贴图,范围大,而此时学生还未接触区域地理的知识,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生的合作交流难以深入。第二次课中,先进行知识的铺垫,利用学生已有的兴趣,进行合作学习。将贴图的范围限定在可选选项中,难度降低。此时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合作学习的交流也逐渐深入,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2.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根据学生的学情设置问题的难度。
在本次活动中,第一次布置的任务范围大,难度大,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第二次课中,任务布置具体,贴图的范围缩小,指定区域,降低了难度,这样每个学生才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们交流,才能使每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了合作学习的质量,提高了小组合作的高效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作用,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