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波 朱健康
摘 要:目前,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最难的:无标准的教材,教师的教法随意低效,学生厌学。针对此现状,简单探讨了其成因,结合实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写作教学现状;自由练笔;批改
一、写作教学现状
初中作文教学的现实情况怎样呢?教师想方设法却伤透脑筋,收效低。学生逢写作头痛,不愿上写作课,逃避敷衍,应付了事。这种现状,需要冷静审视其种种表象,深入分析其潜在根源,有如下因素的影响:
1.没有理想的写作教材
现在我们使用的七—九年级的教材(语文版),读写合一,读重写轻,写作依附于阅读,写作知识(准确地说是写作要求)在每个阅读单元之后,新闻单元之后要求写“新闻”,“传记”之后写“传记”。如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学习《石榴》《海燕》《白鹅》后写一篇状物文章,所列的写作指导共三点:
(1)要选择自己真正有感触的事物来写,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所写事物的特征联系起来。如夏季开放、颜色深红的石榴花,恰恰与作者热烈、奔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契合,所以作者才对它喜爱有加。
(2)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细致描摹。如《白鹅》一文中,作者抓住白鹅“傲慢”这一特征,具体生动地描摹了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
(3)描写事物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就会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如此简洁的指导,我们的学生看后能得到多大启示呢?能写出像样的文章吗?至于写作指导教材,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指导与示例》是与教科书阅读内容同步的写作学习指导书,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写作指导。②写作示例。③资料积累。此书示例适合学生阅读借鉴,但写作指导缺乏实践操作性,把我们学生的写作能力看得太高了。书中指导全是提纲挈领式的宏观指导,如第一单元写作指导,用课内阅读内容为例来说明状物文章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要选取自己熟悉,触动自己感情的事物来写。例……”“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只是对单元后写作要求稍加扩充,无实质进展。而我们学生所需要的诸如如何开头结尾,立意构思表达,过渡衔接等基本技法却没有,不是理想的作文教材。
2.主张在阅读中领悟写作技巧,不提倡写作知识传授
现今,一些教学者认为多读文章多看书,胜过多讲写作知识,坚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他们还会说,某某作家没有学过写作知识,却写出了流芳百世的佳作。因此,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着以阅读挤写作的现象,把阅读看作硬任务,且阅读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规范,如划分层次、句意理解、主題揭示等方面;而把写作视为软指标,认为写作需要学生的天赋,写作水平的提高全凭先天条件,教师的作用对学生写作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轻视写作知识的学习。
多读,可以有效学习和借鉴,对作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作文毕竟不是阅读的附属品,以读促写正确,以读代写错误。“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从阅读中学写作是一种间接的吸纳,若把阅读作为学写作文的主渠道,等于放弃直道走弯路。写作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它可以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有实质规律性的东西,避免走弯路。认真学习借鉴前人的宝贵经验,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继承与创新紧密联系,写作水平一定能提高。
3.不区别作家的创作与学生的写作
文学理论、写作教程等书中广泛介绍作家们的创作经验,不少教师把作家的创作经验不加分析地搬到学生的作文训练上来,强调多观察,要求学生多观察积累素材,忽视了对学生传授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强调“拿来主义”。这种做法不符合学生实际。因为作家和学生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群体。作家们怕“无米之炊”,因而注重观察和搜集素材来进行艺术积累。对学生来说,素材的获取固然重要,可它只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如何炊”呢?学生在实际训练中还会遇到如何捕捉细节,如何传神表达,如何巧妙布局,如何精当过渡,如何开头结尾等实际问题,这些都是学生的“弱点”。经常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现成的好的素材叫学生去写,学生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写!
4.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训练量少
课程目标要求:“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种要求既有确定性又有灵活性。大多教者为应付学校检查,在作文本上要求学生写作七八篇,并精批其中三四篇;其他练笔学校无量化标准,全凭教者的自觉。这样少的实践训练,要覆盖从观察到修改的全过程,要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以及应用文、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文章式样,少量的训练远不能达到要求。每学期近二十周四十节作文课,有课时无相对确定的内容。教学处于无序状态,上课弹性大,可多讲,可少讲;可重复某内容,可缺漏某内容,更有每周的写作课并不是都进行写作训练,而是被阅读课所挤占。有的教者把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略作解说,两节课便留给学生,让其自主创作,自由发挥,美其名“创新教法”,简单之极,知识含量很低。
二、采取的对策及设想
1.提倡自由练笔,鼓励多写
一个学期,课内大作文一般只做七八篇,这是远远不够的。量变才能质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让学生课外练笔,加大学生的写作量。自由练笔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能使学生深入地感悟生活,使生活条理、清晰地贮藏于大脑之中,并由这种自由练笔改创成正规的作文,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自由练笔方式多样,不能放任不管,需教者宏观控制,检查督促,鼓励激励,加以技巧指导,使学生养成练笔习惯。如,在精美的日记本上记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每期一本,完整保存;在班上创办手抄报、文学园地,举办创作讨论会,成立文学写作小组,在墙报上“发表”学生投来的作品等方式来激起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2.悟文“析法”,“授之以渔”
一个初学写作者,离不开模仿,这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事实证明:让学生进行悟文“析法”的模仿,是一种使复杂的思维对象条理化、抽象的写作思维过程具体化的很有效的方法。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让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与借鉴,可以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而变成自己的写作本领。在范文的选择上,因无现行的写作教材,教者须认真筛选,精选那些符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文章,不能随便拿来一本作文选就作为“范本”。在写作课上,加强创作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常见的创作过程分为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传统三个阶段”,理解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等,传授必备的写作技法、技巧。从审题、构思、成文、修改整个创作过程的系统学习,掌握各种文体特征及写法,如记叙文的“开门见山式”“自然过渡式”“网状编织式”“意识流式”“率章显志式”;学习文学的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反复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白描、内心独白等。坚持每周两节课的写作时间落到实处,教者根据教学实际,循序渐进,逐项进行训练,把读与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3.多样化的批改讲评
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批改就是再次创作。叶圣陶先生说过,改文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因此,教师面对作文本伏案批改的实际意义就很值得怀疑了。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我们要尊重写作主体的意识。而书面批改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交流,缺乏互动性。因而在实践中可采用多样化的作文批改,如学生自评、互评对照式、鼓励后进式、单项讲评式、参照式等。总之,是变着花样让学生改,或教师帮学生改,或师生一起改,所有批改的出发点就是教师始终围着学生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围着作文转,就像李元昌的“点改法”,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改变长期沿用的讲评方式——“综合讲评”,只讲一般不评个别,教师评、学生听的局面,要把课堂的讲评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进行合作交流探讨。如,在讲评课时,我选出两篇有代表性的例文,请例文的作者自我点评后,组织学生对例文进行点评,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就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多向互动的交流。
4.写作教材的构想
由于缺乏标准理想的写作教材,市面上的写作教材、作文选类真可谓“百花齐放”,良莠不齐;再加上教者自身素质、教学风格等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新课改下,迫切需要搞好作文教材建设,给教师、学生一个蓝本,用教材的权威去规范、去约束、去导航。我认为理想的写作教材应体现三个原则:
(1)知识的连贯性。既然是教材,必须构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布点应科学、连贯、均匀、相对完整,要有灵活性,更要有规定性,反对随意性。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写作教学过程科学布局,依据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科学安排,避免重复。
(2)循序渐进性。在知识结构的难易梯度上,要循序漸进,由易而难,由浅而深,顺应学习规律。
(3)实际可操作性。教学内容的操作应落在实处,向45分钟要效益,课外还要有适当配合。每次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设计得体的题目,要安排合理的程序,要制订可行的验收标准等等。以教材的形式规定具体的操作安排,帮助师生科学筹划,能够有效扭转作文教学笼统而混乱的局面,还能允许教者跳出“教材”进行选择性的教学,做到“死”与“活”的辩证统一。
作文教学虽难,但我坚信只要广大教师能立足实际,分析现状及成因,定能构想出符合本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