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
如今,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比较注重读写结合,设计练笔。也有些教师认为每节课都必须有练笔。这种“泛写”思想又让练笔设计产生新的问题:一是重形式轻实质,肤浅苍白;二是重范式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弄清课堂的“练”是为了促进阅读感悟,表达真情实感,实现语言、思维的和谐共舞;没有找准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练笔避免形式化,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融合呢?
一、于“美点”处练笔
教材选用的许多文章都有精彩片段,或语言优美,或用词精当,或句式工整,都是学生仿写的典范。可以挖掘的“美点”很多,教师要抓住其独特之处,使学生体会到词句表情达意的方式,并积累语言,模仿运用句式,习得写法。
如《伯牙绝弦》中有这样两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样的句式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志,一个赞。句式整齐,加上叠词的运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机会。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笔者先问:“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巍巍高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里还可能有哪些景色呢?你能学着课文这样用叠词来说说吗?”在学生说后笔者相机出示“春雨绵绵、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炊烟袅袅、秋风习习”等词语。然后笔者提出:“让我们也来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伯牙琴声中的‘志和子期的‘赞吧!”出示句式: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练写后进行交流,学生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学生说:“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秋雨,钟子期曰:‘善哉,萧萧兮若秋雨。”……此时,笔者问道:“他们如此了解对方,如此默契,如此和谐!这样的默契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叫(学生答: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若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作(生答:知音)。”
这一处练笔,学生既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文言文的结构之美,领悟了“知音”的内涵。像这样精彩句式的练笔训练,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古文的乐趣,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收,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这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就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了吗?
二、于“情点”处练笔
文章不是无情物,因此课文中的动情点不少,有的激情澎湃,有的隽永含蓄,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人惊叹……让学生“循情而读文”,“情动”必然“辞发”。教师如果在学生潜心阅读感悟,情感达到了制高点时,设计课堂练笔,学生就会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流淌于笔尖。特别是人文性浓郁的文章,教师更可以在课堂情感“井喷”处设计小练笔。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在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时,笔者先抓住了“父亲”的三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对于人们的劝说,“父亲”每次都是答非所问,都是在重复这一个意思,不是因为精神失常,是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儿子。接着,抓住一个动作——“挖”,通过比较和引读,学生感受到了在36小时里,“父亲”昼夜不停地挖,是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儿子。最后,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外貌描写,让学生再次明确“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儿子。学生从“父亲”的坚韧中触摸到了其对儿子深沉的爱。此时,学生心中无形的“意”急需转化成有声的“言”,处于“不吐不快”的状态,于是笔者出示一个小练笔题目:我想对这位父亲说:“。”启发学生:“此时此刻,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什么呢?请将心中涌动的千言万语凝聚在笔端吧!”
这样,语文实践和情感熏陶这两条主线在练笔设计中糅合在一起,学生在读文品情,情感达到制高点的时候进行练笔,自然能借笔言情,收获刻骨铭心的感悟。而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提高了想象力与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一位永不放弃、信守承诺、深爱儿子的父亲的高大形象也已深深植入学生的心中。
三、于“空点”处练笔
作者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往往会在文中留下一些空白点,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因此也是绝佳的练笔处。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空白点,精心设计,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表达。
比如,《给予树》这篇课文中金吉娅说过这样一段话:“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很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这段话留下了许多空白,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如“她”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她”怎样一直盼望洋娃娃?“她”在卡片上写了些什么呢?……在教学时,笔者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领会“一直盼望”的意思,根据“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的生活状况、心情,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然后,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首先,紧扣“一直盼望”设计练笔。笔者问:她会怎样一直盼望呢?请看屏幕:小姑娘多么想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啊!睡觉前;睡梦中,醒来时。然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一直盼望”还原成一个需要帮助的小女孩:1. 想象一下,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 你觉得她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呢?请大家动笔,替她写一写。
此处练笔,抓住了文章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移情体验,想象练说,学生对陌生女孩的“渴望”“可怜”,对金吉娅的同情都感同身受,从心底深处生出了浓浓的爱。这样的练笔既充实了课文内容,释放了学生的表达潜能,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做到了“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实验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