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生
2015年3月,应台湾新北市大丰小学李春芳校长的邀请,厦门市海沧区延奎小学4位教师抵台进行历时21天的驻校交流。交流期间,我们在大丰小学开展观课、上课、专业对话,还参访了另外4所小学和3所大学。台湾小学教育的特点,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台湾所称的“语文”,在小学包括“国语”、乡土语和英语,其“国语”和中学的“国文”相当于大陆的语文。台湾的课堂总体上轻松、活泼,学生自主性强,注重情境教学,喜欢运用道具组织活动。其他学科在教学上与大陆差别不大,唯独“国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注重拓展和慢慢的节奏。
一、台湾“国语”教材的特点
台湾小学教材有三个版本,各种版本大同小异,各个学校可以自主选择教材。大丰小学用的是康轩出版社版本。
1. 内容少而主题温暖。
与大陆比,台湾“国语”教材内容要少得多,一个学期一般有4个主题单元,14篇课文,中间还插有两篇提供阅读的文学作品。每个单元有3~4篇课文,一个“统整活动”(相当于大陆以前的基础训练,或现在的“积累与运用”等),有的还有单元介绍或导读。
教材里所选的课文不长,大多数是为了教材使用而临时撰写的,只有少数是现成的文学作品改编。其主题大多温暖向上,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很少有大喜大悲情感的选文。这个特点在中低年级尤为突出。
2. 繁体、注音,竖排版式。
“国语”课文乃至配套练习一律是繁体竖排版式,尽管其他大多数科目已经是横排。1~3年级每篇课文全文注音。注音是用“注音符号”,在我们的汉语拼音方案里能看到。高年级课文生字配注音。课文中生字词会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课文下面有生字表。对生字的要求与大陆一样,也是分为会认的和能写的两种。
3. 配套提供标准化程序。
除了课本外,还配套一本“习作”,并不是我们所称的写作意思的“习作”,而是练习作业的意思。这本“习作”与课本有同等的地位,是必须在课堂上使用的,与教学密不可分。此外,出版社还会提供给每位教师教师用书、教师用课本、教师用“习作”和教学软件。
教师用书内容详尽,对于教学流程安排具体清楚,包括每节课上的内容、方法,是课本的还是“习作”的,教材的详细解读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学软件与教学流程紧密配合,上课时,只要跟着教学软件走,轻轻松松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用这套工具,哪怕是“菜鸟”也容易上手,而且这样的工具也使得“国语”教学有点儿“标准化”了,不管有无经验,至少在教学内容上差别是不大的。
二、台湾“国语”教师的特点
台湾没有专门的“国语”教师,“国语”教学由“导师”(相当于我们的班主任)担任。
1. 导师很辛苦。
在台湾,导师除了教国语,还要教数学、乡土语等科目,一周要上15~16课时。“包班制”体现教育更注重综合和以学生为本。导师的办公地点就设在班级里,每个班级的布置都由于导师风格不同而不尽相同,但都有电脑、电话、书橱和几张办公桌。他们全天跟着学生,除了上课外,还要管理学生的午餐和午休。所谓午休也不过是吃完饭后的30分钟,所以导师自己是没有午休的。
2. 导师很幸福。
台湾导师尽管辛苦,但是我们观察到,导师们大多幸福满满,反而是那些处室主任们经常显得憔悴。原因是,主任们虽然只要任教每周一节课,但是繁重的行政事务和强调服务的精神以及对教师专业自主的尊重,使得他们要操更多的心。而导师在班级的范围里,是没有谁可以干预的,在发挥个性的教育教学中,显得自在和有成就感。
例如,我们的到来肯定是要进课堂听课的,然而校长和主任并不是直接安排听谁的课,而是组织了一场对接协商会议,让我们直接与台湾教师商讨交流的方式。在反复的协商中,我们才得以顺利入班听课。后期我们上课时,尽管台湾教师也非常想听我们的课,但是,由于事先没有征得我们的同意,他们也就不敢贸然进入我们的课堂。台湾教师对教师专业自主的尊重可见一斑。
3. 导师素质高。
能当上台湾的小学教师是不容易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密集而大幅的提薪,使得台湾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大增,能进入教师队伍的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这也就有了整个“国语”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
三、台湾“国语”教学的特点
据我们观察,两岸在学科设置和大多科目的教学上是比较相似的,但是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上却有很大的差异。
1. 重“轻歌曼舞”轻大量实践。
最大的不同就是台湾的慢节奏。大陆一篇课文是上1~2课时,台湾一篇课文要上6课时,也就是一周。每个学期上14篇课文,5篇作文。真可以说是“轻歌曼舞”。课堂上一节课专门教生字却没教完是很正常的事。尽管每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但是在一篇课文的用时量上是一样的。
2. 重语言“积累”轻文学体验。
可能因为学科定位是“国语”而非“国文”,台湾的“国语”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字的认识与来源、字的扩词,值得称道的是台湾非常重视积累与生字相关的成语。不过阅读教学中几乎看不到学生进入想象陶醉的情形,缺乏对语言美感的体会。基本看不到对文学体验的要求。
3. 重拓展“深究”轻语言感受。
教学一篇课文大多是先介绍文体,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等,接着逐段“深究”。深究主要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知识的引入,比如《追风骑队》,就会有对各种风的认识和理解;《舞动美丽的人生》可能用一节课看各种舞蹈的视频等。最后可能会让学生认识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只是讨论一下,不会用很多时间。除了刚开始的朗读,后面不再有对课文语句的直观感受。
以下是我的日记摘录,可以从中看到台湾“国语”教学的一些特点。
3月23日?摇?摇?摇雨
……接着走进11班,正在教《恒久的美》一课的生字。教师安排一个个学生上台展示课前做好的生字卡片,内容是生字的意思、组词、结构等信息,其他学生做相应的补充。感觉台湾教师挺爱用道具的。有点儿麻烦,但是因为有了这个道具,学生似乎更加有参与感和成就感了。
……老师上的是《舞动美丽的人生》。首先是讨论“舞蹈是什么”的话题,接着学生齐读第一段,引导学生用中心句说段意。再接着播放两段舞蹈,交流对这些舞蹈的认识,其中有非洲的巫师祈祷,而这些正是课文第二段的内容——舞蹈起源。讨论完让学生齐读第二段,并归纳段意。对第三段的阅读从交流《天鹅湖》舞剧开始,再请学生阅读鹅湖故事的文章,接着播放舞剧,让学生说这是故事中的哪一段,再接着播放原住民的欢迎舞蹈,最后朗读第三段。
两堂“国语”课,给人的感觉是台湾的“国语”,即语文课节奏很慢……
四、台湾“国语”教学引发的思考
台湾小学生在平常显得很安静,但是一到课堂上则变得活跃起来。台湾课堂发言需先举手,但是不必站起来。与大陆最大的不同是,大陆学生年级越高越“沉默”,台湾学生低年级比较害羞,高年级却喜欢发言。
台湾的小学在“教育”层面上,有许多值得大陆借鉴的地方,而在“国语”教学层面,大陆可能更有优势。但是对台湾“国语”教育的考察,依然可以给大陆诸多启发。
1. 大陆是否也可以有“慢”的时候?
“国语”教学的慢节奏,看起来效率低,但是否也因此减轻了师生的压力,给学生留下了深度成长的空间?大陆的教学是否也可以有慢下来的时候?
2. 大陆是否也应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在其他科目都横排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竖排的“国语”课本、作业,以及教学中对成语的重视和对字理探源的运用,是不是以某种形式确保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大陆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保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呢?
3. 课文内容的温暖向上是否养成了轻声慢语的习惯?
接触中,我们一直很感慨,台湾人总是能轻声慢语、礼貌周到。我的感觉是,这个味道就是台湾课文所表露出来的味道。人的心平气和、轻声慢语与教材内容的导向是否有关联?很想继续探究下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延奎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