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也需恰时恰点

2015-09-05 19:41陈亚萍
新教师 2015年8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教师

陈亚萍

当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无关痛痒的假问题、无动于衷的冷问题、无从下手的难问题、无关紧要的小问题等低效现象充斥着课堂,提问的价值被削弱了。因此,一个优秀的课堂提问,不但要注重问题设计的质量,还要关注提问时机是否做到恰时恰点,这就要求当学生处于“愤绯”状态时,教师的提问就好比是石子,启发学生犹如“一石冲开水底天”,恰到好处。下面,笔者主要针对课堂提问如何做到恰时恰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在“兴趣点”——为有源头活水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笔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没有悉心研读教材,没能洞察学生心理,经常不假思索地提出一些勾不起学生兴趣的“冷问题”。而经过教师用心设计的问题,就好像是河水的源头,从那里可以迸发出知识的溪流,让学生翘首企足,兴趣盎然。以执教“圆的认识”导入环节为例,教师可以搭建以下几个“问题桥”:1.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玩一个游戏,现在我们把全班分成两组,第一组围成长方形,第二组围成圆形,你们都朝着中心点进行套圈,套中多的小组胜利,计时开始!2. 你们有什么疑问呢?3. 为什么第二组赢的可能性比较大呢?第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欲望,第二个问题在活动中感受到游戏规则不公平,第三个问题从数学的角度诱导学生深入思考。一波三问,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主动构建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桥梁,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课堂精彩生成源源不断。

二、问在“易错点”——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真实反映,它是一种课堂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它能准确暴露学生知识的缺漏,有利于教师及时加以诊断和指导。长期以来,面对知识易错点,部分教师常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假问题”来敷衍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把错误当成了教育的忌讳,错误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教师教学的“空隙”,教师却害怕面对。这个“空隙”该如何去填补呢?以执教“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为例,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学生面对这两个概念经常云里雾里般分辨不清,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错误资源,帮助学生扫除知识的障碍。首先,教师应该反思教学,积极主动分析周长和面积概念混淆的原因。其次,概念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周长和面积概念进行对比。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易错点,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有预见性,并设计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自我反思,使其经过“自我否定”的过程来达到自我纠正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牵动问题变“废”为“宝”,使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起自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真正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

三、问在“疑难点”——拨开云雾见天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释疑”,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惑,就会产生探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清清楚楚不可。教学中的疑难点对学生来说是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推波助澜,牵引着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突破疑难点。以执教“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为例,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几个强劲有力的“问题链”:1. 请你大胆猜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2. 大家通过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3. 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规律表示出来吗?简单的三问,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着“大胆猜测—验证猜想—发现规律”的学习过程,渗透的是学法的指导。因此,教师要围绕知识的疑难点,用充满数学味的问题,注意将难度分散,化繁为简,抽丝剥茧,引导学生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让学生在思维、情感上经历了“一筹莫展→若有所思→拨开云雾见天日”的过程,有效避免了学生思维流于表面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于事物的本质理解也更为深刻。

四、问在“发散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学生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是发散思维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发散思维是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深入挖掘事物更深刻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部分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不惜使出浑身解数。有些教师喜欢在课上出一些“小”问题,把课堂搞得轰轰烈烈,但所提的问题属于常规性的浅层次问题较多。究其原因,课改进程逐步推进,更多地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不少教师认为课堂的轰轰烈烈正是教学效果良好的表现,却没有考虑是否带给学生深层的思考、认知的发展与灵动的思维。其实,教学不是越热闹越好,表面的安静有时正是学生思维激烈震荡的时刻。在课堂中教师不妨多问:“看到课题你能想到什么?”“请你大胆猜一猜,还可以怎么想?”“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吗?”“假如这么做,会产生什么结果?”等问题。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喻成一片静寂的麦田,那么教师的提问就像秋风一样荡起学生思维的麦浪,它能够触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这样的提问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学生深思熟虑,拓展学生思维视角,最终提升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教育不是向学生注满一桶水,而是为学生点燃一把火,给予火苗的便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提问功能,选择好提问的最佳时机,问到“点”上,问到开窍处,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