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光,董 莉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多实验室已经具有了先进的分析仪器、完善的分析中、后阶段的管理方法和体系。但分析前阶段的影响因素却难以掌握和控制。在试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占46%~68%[1]。因此,分析前质量控制对减少试验误差起决定性作用。在所有标本中,由于血液标本的特殊性,标本量大(几乎占全部标本的90%),为有创检查。因此,血液标本的质量尤为重要[2]。就此,笔者对本科室2009年1月至2011 年12月共2 457 800份血标本中的8 482份不合格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的对策。
1.1 一般资料 所有血液标本来源于本院2009 年1 月至2011年12月的各病房住院患者,排除肉眼可见有凝块的抗凝血,可能为不合格标本的待离心后决定。标本所涉及检验项目覆盖全部检验项目。
1.2 方法
1.2.1 不合格标本分类 包括凝血标本(显性凝血标本、隐性凝血标本)、溶血标本、血细胞附壁、脂血标本、用错容器的标本、量少等几类。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年度总不合格标本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因素导致的不合格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合格标本类型的分布 按照不合格原因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凝血标本、溶血标本、用错容器、脂血、量少,见表1。
表1 血液不合格标本的类型分布
2.2 三年来不合格标本的变化趋势 三年来不合格标本的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2;导致不合格标本的原因的构成比例有所变化,用错容器、脂血、量少所占百分率各年份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年度总不合格标本量
表3 相同因素导致的不合格量的比较[n(%)]
2.3 不合格标本形成的时段分布 全年不合格率为0.32%左右,但以2、9月最高,分别为0.38%、0.42%,见图1。
图1 不合格标本形成的时段分布图
3.1 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的分析 标本凝集主要原因是血液标本分装量超过了采血管标示的容量,导致抗凝剂剂量不足;血液黏度高的患者,选择的采血针型号过小[3],采血速度过慢,抗凝管没有混匀,混匀方式错误等。溶血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采集量不足,采血管的内剩余负压造成血细胞被压迫而被破坏;用注射器采血转装于真空采血管时,未卸下针头(血液在一定压力下,通过狭小的针头时受挤压,血细胞变性或破裂);抗凝管在混匀时方法不得当,破坏血细胞;使用干粉抗凝剂的接触面处溶解热核反应热过高导致细胞破裂。血细胞附壁的原因是离心力相对过小或离心时间短。对此标本一般是加大离心力和延长离心时间,而不作为不合格标本退回,因此不分析不合格率。脂血标本是患者脂类代谢紊乱或采血前三日内食高脂肪饮食。
3.2 血液不合格标本对结果影响 凝血标本主要影响各种凝血因子的测定、纤维蛋白定量以及血细胞分析,使血小板极度下降,红细胞、白细胞计数下降。溶血标本主要影响红细胞内外浓度悬殊的测定,如钾离子。由于新生儿和婴幼儿静脉采血困难,容易造成标本溶血,容易干扰血清中钾离子浓度、镁离子浓度、心肌酶谱等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造成结果的假性增高[4-6];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标记物的实验,可因为该酶作用于具酶活性的血红蛋白因导致非特异性显色,从而出现假阳性[7],如酶陪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脂血标本检测会使采用比浊方法的测定结果升高,原因是乳糜微粒增加了浊度。分析前质量控制不仅是现代实验室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而且也是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检验人员的非可控性、辨别质量缺陷的隐蔽性、错误结果责任的难确定性是质量管理保证的特点[8]。这些因素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造成患者生理和心理伤害,延长诊疗周期,延误诊断时机,减低患者的满意度和增加医疗成本。就此次不合格标本的分析,笔者有针对的提出以下策略。(1)对自身工作的改进。首先加强业务学习和搞好培训工作,在对临床做好宣传的同时更要提高服务意识,建立详细的标本接收手续,严格遵守《不合格标本拒收制度》,并做好解释工作。(2)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护理人员是检验标本分析前操作过程中的主要执行者,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生物学、采血因素到标本运输、储存等多种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9]。这就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定期讲授相关知识,让她们熟悉不同检验项目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特别是针对每年2、9月不合格标本高发时段,对新进临床的员工、实习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加强护士的静脉采血技术,提高其静脉采血技能和采血的成功率,特别是加强对年轻护士操作技能的锻炼,从而避免标本的采集量不足、抗凝标本凝块、溶血等不合格标本的产生[10]。
3.3 加强与临床沟通 主动走出实验室,深入临床科室,加强沟通,特别是了解采集情况,对临床正确采集标本进行指导和帮助[11]。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三年来不合格量逐渐下降;并且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在抗凝剂的使用上效果最为明显,使容器使用不合格标本量明显下降;脂血、量少的不合格率也下降;但凝血标本下降不明显,溶血标本基本未改变,就其原因可能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和器材使用有关的因素。
总之,为建立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提供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很重要,标本的规范化采集又是结果准确性的保证,但对标本的采集又偏偏难以控制。所以说临床检验的全面质量管理,已不仅局限于测定中的质量控制,更重要的是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1]Plebani M.Errors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or errors in laboratory medicine?[J].Lab Med,2006,44(6):750-759.
[2]白重阳,李自越,王会平,等.临床检验2336份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2):1523-1524.
[3]谭晓玉,庞保军.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处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8):863-864.
[4]秦晓光.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1):91-94.
[5]高原,葛青玮.多层膜干片法测定血镁及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2,17(1):19-20.
[6]古升,郭小兵.溶血样本对酶类生化检验的影响及其探讨[J].海南医学,2007,18(11):166-167.
[7]何星,黄小明.溶血标本在ELISA 二步法中对HBsAg测定结果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9):900-902.
[8]吴华,王小青,于波,等.检验科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3):99-100.
[9]丛玉隆,邓新立.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与建立[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5):305-309.
[10]王春莲,郭秋菊,顾卫华.小儿股静脉三点定位采血法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8):35.
[11]续薇,赵旭,单洪丽.3 501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32(50):58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