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生英m 赵国海
1河南省新蔡县植保植检站 河南 新蔡 463500
2河南省新蔡县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站 河南新蔡 463500
小麦赤霉病,俗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世界性类流行病害,尤以多雨潮湿的温带地区发生严重。近年来,由于小麦机械收割的程度不断提高,秸秆大量还田,麦糠吹散在田间,特别是小麦扬花期连续阴雨天气,使小麦赤霉病发生逐渐加重,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10%~20%,严重的达80%~90%以上。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腐、茎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最为严重,一般在扬花后6~10天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黄熟后基本停止。最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小穗枯黄,且在小穗间上下蔓延,田间湿度大时,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
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可以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
病原以菌丝和子囊壳在土表的玉米根茎、残秆和其他植物残体上越冬。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最适温度24℃~28℃,最适相对湿度80%~100%,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阴雨连绵,潮湿多雾,天气闷热,极易造成赤霉病流行。
目前在我县推广的百农矮抗58、周麦18、周麦22、衡观35等品种都不抗赤霉病,而且许多品种已经多年连续种植。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为赤霉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旦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赤霉病就会爆发和大面积流行为害。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也是近几年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0年、2011年、2013年等麦田早播、播量大,造成春季麦田密度达高,加上多次降雨,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大等因素,都能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栽培管理措施跟不上是赤霉病严重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
大部分农民缺乏综合防治意识,重治轻防,在赤霉病发生初期没有及时防治,而是在小麦田间出现大量死穗等受害症状后才进行喷药,此时已错过最佳防治时期。目前一家一户的分散防治也很难控制病菌的扩散和蔓延,这些都为赤霉病的蔓延创造了条件。
在防治策略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由于赤霉病主要在小麦扬花期为害,等到严重发生时采取药剂防治,效果往往很差。因此,必须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做到在最佳防治时期防治,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2.1 深耕灭茬是减少菌源的重要途径
小麦收获后,秸秆要清出田间,进行深耕后再种植玉米,尽量减少病菌在玉米等作物上越夏。
3.2.2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是最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在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地首选郑麦9023、众麦一号等抗病品种或洛麦23、郑麦9987等耐病品种。
3.2.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可利用早熟使抽穗扬花期避过有利于赤霉病发病的气候条件,避开小麦赤霉病为害时期;控制好播种量,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数,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即改善田间小气候,形成不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的环境,以减轻小麦赤霉病的为害。
3.2.4 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重施腊肥,巧施返青拔节肥,并实行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和微肥,避免氮肥施用过大,促进麦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见效快,效果好,但防治效果不取决于施药次数,而取决于首次施药时间。因此最佳施药时间为小麦扬花期,遇3日以上连续阴雨天气,平均温度达15℃以上气候条件,提前至齐穗期施药。
其方法措施:
(1)667m2用25%戊唑醇粉剂30g~40g或12.5%烯唑醇粉剂40g+4.5%氯氰菊酯乳油60ml+70%吡虫啉2g。
(2)667m2用50%多菌灵粉剂150g+25%三唑酮粉剂40g+2.5%氯氟氰菊酯80ml或10%吡虫啉粉剂20g,667m2加水30kg,5~7天防治一遍。兼治小麦蚜虫、吸浆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