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时代陶瓷艺术中的视觉符号——毛泽东图像*

2015-09-04 07:53张慧君
陶瓷 2015年1期
关键词:釉瓷摆件塑像

张慧君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404)

走进景德镇的古玩市场,市面上会出现毛泽东图像题材的陶瓷作品,且多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期间的作品。由于近年来文革瓷器收藏呈渐热的趋势,所以景德镇很多仿古作坊也在仿文革瓷,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毛泽东图像题材的仿品。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者,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成为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是情理之中的。文革时期,这种传统的民族心理更加政治化。从而使传统的、经典的毛泽东肖像从延安时期领袖像、建国初期主席像的情感传达方式,升级为文革时期的圣像情感传达方式,达到了政治宣传和领袖崇拜的极致。

毛泽东图像的视觉载体从收集到资料来看,那个时期在一般的陶瓷艺术形式上都出现了主席题材的作品,有塑像、瓶、瓷板、摆件、挂件和瓷缸等。

1 塑像

1.1

白釉瓷塑像

毛泽东的白釉瓷塑像中有他年轻和年迈的,有挥手和鼓掌的、有带着帽子和手持帽子的,每一尊塑像显示出来的领袖气质都是潇洒又和蔼的形象。笔者所整理的资料中有21尊这样的白釉瓷塑像,其平均高度在30cm左右。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物都是站在一个瓷座上面,没有一个是双脚着地的,有的瓷座或者刻有毛主席万岁,或者书有红釉字体,其内容都是赞颂毛主席的。

图1 毛泽东白釉瓷坐像

其中有一尊毛泽东白釉瓷坐像(见图1),高32cm。毛泽东穿着中山装端详地坐着,左手搭在藤椅上,右手搭在腿上,眼望前方,嘴角微笑,面部十分祥和。笔者所收集的白釉瓷主席塑像多为站着的,坐着的很少。

还有一尊松柏中的毛泽东塑像(见图2),高44cm。人物头戴军帽,外着军大衣,从大衣的领口可看见其里面穿的是中山装。此件作品从人物描绘上与其他作品并无太大差别,但其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它的底座——松柏的雕塑。与松柏雕塑相匹配的是犹如石头的泥塑。整个人物是施釉的,但是松柏与石座只是零星地刷了釉,并不是通体施釉。这种有意地衬托,使主席像就显得更加的意气蓬勃。

中国历代的画作中,常画松树,因为松树具有阳刚之美,它的枝干更是具有柔中有刚的特征,松树的叶群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它是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吉祥树,是常青不老的象征。1944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大礼堂接见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的全体干部时,鼓励大家,要用极大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并希望大家要学习柳树和松树的本领。他说:“你们要学会两种本领,一种是松树的本领,一种是柳树的本领。松树冬夏长青,不怕刮风下雪,严寒之中也毅然屹立,松树有原则性;柳树插到哪里都能活,一到春天枝长叶茂,随风飘扬,十分可爱,柳树有灵活性,二者缺一不可”。

图2 松柏中毛泽东白釉瓷立像

1.2 彩绘瓷塑像

彩塑的作品在人物雕塑上的雕塑手法与一般雕塑手法相同,包括人物的动态与衣饰。作品中对毛泽东的刻画完全是一种圣像式的,模式化的,带有强烈的符号象征性。描绘毛泽东的陶瓷彩绘作品的脸色、皮肤都会偏红,以其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健康与光明。

就单个彩绘主席像与白釉瓷像相对比,让笔者不禁联想到唐时期张远彦所言“运墨而无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但是彩绘瓷中有很多雕塑描绘的是毛泽东与百姓在一起的场景。这种场景感和其所赋予的亲切感又让笔者为之动容。如高29.5~34cm的《毛泽东与五十六个民族》(见图3)。彩绘瓷塑像。这是一组雕像,每组以3人或4人构成,整组塑像是以毛泽东为中心,四周围拥着中国56个名族的代表,人物脸部均泛红光。毛泽东的身材要高大伟岸些,高出他人约一个人头。这种塑造手法在其他艺术载体中也多可见。这种题材应该是参考了许多类似的宣传画。

图3 毛泽东与五十六个民族彩绘瓷塑像局部

图4 毛泽东与陈永贵彩绘雕塑

彩绘瓷中也有坐像,如高25cm的《毛泽东与陈永贵》彩绘雕塑(见图4),这也算的上是组雕,毛泽东与陈永贵分别坐在黄色沙发上,中间放一蒙着黄色桌布的小茶桌,茶桌上面放着两个茶杯、两本书还有一纸笔。主席手里拿着卷起的书,聚精会神地坐着。陈永贵手里拿着其烟斗,面部带着灿烂地笑容。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71岁生日,毛泽东用自己的钱,请一些人在人民大会堂吃饭。在毛泽东请的人中,有一些大区书记,也有一些中央高级干部,更特别的是有许多全国劳动模范。其中就有当时是全国劳动模范的陈永贵。陈永贵见了毛泽东,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咧着嘴笑。毛泽东热情地请他在自己身边落座。这组雕像或者表现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2 瓷瓶

这个时期所生产的瓷瓶多以绘画为主,贴花极少,而且当时瓷瓶的多半是文艺创作。主席题材的作品有毛泽东与农民群众的彩绘瓷瓶。如《毛泽东与贫下中农》彩绘瓷瓶(见图5),高67.5cm。毛主席坐在草垛上,右手上夹着烟,左手搭在左腿上,脸部也是以红色为色调。百姓围拥在主席周围。或坐着、或蹲着、或直接坐地上,女人、男人、老人、小孩个个面色红润,喜气洋洋。整幅画面,在色调上以暖色调为主。瓷瓶的颈部下方写着“毛主席和贫下中农心连心”。1955年9月7日,毛泽东主席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党内指示的标题就是“农业合作化必须依靠党团员和贫农下中农”。此后,“贫下中农”这个词在各种场合频繁出现,文革时期达到了顶峰。

图5 毛泽东与贫下中农彩绘瓷瓶

3 瓷板

图6 毛主席去安源瓷板画

瓷板画中表现主席像的非常多,有表现主席胸像的、半身像的、坐着的、挥手的、交谈的、与农民或工农兵在一起的、与56个民族代表在一起的,……。其中有据可考的是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瓷板画(见图6)。作者是章文超,文革时期接受绘画任务,他完成了两幅《毛主席去安源》的瓷板画作品,一幅头像作品经原作者刘春华先生亲自审定,现存江西省安源纪念馆,另一幅就是此按原作品比例缩放的彩釉《毛主席去安源》瓷板画。

4 挂件与摆件

摆件一般是用于家庭中陈设之用,摆件中绘有毛泽东各种形象的制品最多,是当时家庭里的一件时髦装饰品,也是对领袖敬仰表忠心的需要。摆件的背后多署有单位的名称。在工艺中,多以圆盘困着于底座,底座上烘托领袖像的图案多是海水波涛、革命圣地、红旗和向日葵。

瓷挂件是在背后有挂眼,用以穿绳挂在墙面上的一种瓷器制品。挂件在尺寸方面要比摆件丰富些,有跟摆件差不多大的尺寸,更大一点的尺寸基本上被称为瓷盘。所谓瓷盘,还是属于挂件之列,因为它并非是日常用具,而是用于观赏之物。

图7 毛泽东与棉农彩绘瓷挂盘

《毛泽东与棉农》彩绘瓷挂盘(见图7,直径40.5cm),主席右手拿着农民收获的棉花,满脸喜悦。周围摘棉花的妇女也是满心欢喜地望着主席。人物的衣着颜色丰富,被满野的棉田、棉树包围着,整幅画面色彩十分协调。

5 瓷缸

瓷缸这种器型属于少见之物,一般画的都是大场面的图案。如高43.5cm的《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彩绘瓷缸(见图8)。画面中心是毛泽东向周围的红卫兵挥手,围拥着的人群热情高涨。整幅画面气势宏大。1966年8月18日,首都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文化大革命”的大会,毛泽东首次接见来京进行大串连的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从8月到11月,毛泽东前后8次接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文化大革命时期有许多这样的宣传画,将其搬至陶瓷艺术上也是在当时的艺术氛围下惯用的手法。

图8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彩绘瓷缸

陶瓷艺术中毛泽东图像的视觉印象,红色时代陶瓷艺术中出现的毛泽东都是形象高大、胸怀宽广,除了有意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还有着气啸云天的豪迈气质。主席像作为一种伟人形象,艺术表现上多采用一种特写的表现手法,把主席像作为最近的景,使其突现出来,更有利于作者对毛泽东的表情神态进行细致深入地刻画,表现他的高大形象,突出他的精神境界。这种“高大全”的表现手法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艺术作品在表现人物时所惯用的手法。

毛泽东与农民、工农兵等在一起描绘时,毛泽东的位置和人物之间差距都要进行严格地安排,毛泽东的位置居中,突出主体,次要人物据两边,或前后,或左右,或成包围状,同时在身高、色彩上都会依次减弱。这也是当时艺术形式所追求的“三突出”原则。在《毛泽东和五十六个民族》彩绘瓷塑中,领袖身穿长风衣居于群众正中,高大而威严,象征着56个民族的人民身着各种民族服饰分立两旁。他们姿态各异,但都无不面带微笑,其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拜之情表露无疑。

在画面题材的选择上,很多陶瓷艺术中的作品都和当时的宣传画相联系。不是每个陶瓷艺术家都见过毛主席本人,但是每个画面都表现的那么真实,这要归功于当时很多美术出版物提供了真实的图像。图9是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的宣传画,与图8的瓷缸中所表现的手法是一致的,只是纸质上绘画与瓷器绘画有所不同,瓷器由于器型的缘故要对画面进行适当处理,或删减,或添加,总之所表现出来的画面是与器型相协调的。

图9 “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宣传画

6 结语

陶瓷艺术中毛泽东图像作为红色时代的一种视觉符号,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政治土壤里开出的一朵花。陶瓷艺术中毛泽东的形象也表现出了在当时政治影响下,艺术家们对领袖形象与英雄形象的一种惯用描绘手法。内容上,它反映出了毛泽东对社会各阶层的关爱,表现出主席的一种亲民形象,同时也达到了政治宣传与领袖崇拜的效果。

虽然红色时期的陶瓷艺术属于“政治化的通俗艺术”,但不能完全抹煞这一时期陶瓷艺术上的成就。特别是文革时期的陶瓷艺术作品具有完整的样式体系和创作思想,有其独立的史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1 杨昊成.毛泽东图像研究:[学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 霞飞.毛泽东与陈永贵.党史博采(纪实),2011-02-05

3 樊建川.文革瓷器图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4 徐福存.毛泽东号召学习松树和柳树的本领.人民论坛,1994(7):5~7

猜你喜欢
釉瓷摆件塑像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清代贝雕刀马人摆件赏鉴
从黑釉瓷盏看宋代茶文化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稻草人小摆件
温暖系美食摆件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礁堡·塑像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