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倩倩
何谓中国?我们基于何种认同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对于现代中国而言,这个问题似乎处于被悬置的状态。社会的同质化逐渐瓦解了国家群体性的自我认同,理性文化逐渐趋于被放逐的状态,因为究于根本,国家仅是一种历史构建的文化理解,是抽象的,甚至是虚拟的群体状态,也由此似乎并不构成我们对其产生强烈归依的基础。但是,尽管人在现世追逐中虚化自身理性,却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否认,其自身有一种独特的自我确信,这种确信来自足以压制纯粹资本的现代化价值的中国文化的内在境界。“境界”玄之又玄,却是我们能够找回认同、安身立命的出发点。那么,哪种价值秩序能够充当中国文化境界之载体呢?以游吟处世的学者刘建华先生将这一答案指向了尼山书院,指向了根源于此并对现代中国具有强烈召唤力的传统儒家。
文化从来就不是遗世而独立的,它从产生伊始便与群体的生活建立了深刻的联系。显然,在中华这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传统儒家文化,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生来便具有的精神文化基因。刘建华对这一基因进行深刻的解读剖析,从传统“十三经”元典中提取26个最重要的主题词,效法先哲,提炼出了26个专题,字字串联,引领现代中国人回归自身的精神文化脉络。在这程回归之旅中,我们以“圣”为名,实化历史见真理;居于“宫”中,育教祭祀习以礼;身处明“堂”,传承礼乐且使古制存留;寻周公“梦”,复归周礼而合天命;追溯根“源”,传承宗周以延续盛德;集大“成”,以孔孟之述建立文化自觉;诸“子”百家,修习道义而同归于孔子;修身养“性”,方能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习十三“经”,信而好古以认知自身;邦“国”天下,构建礼辨异而乐和同的大同世界;立命立“礼”,率性修道以正名;“乐”和同,习生民之道成均之教;移风易“俗”,教化礼治而施仁政;君子务“本”,立于天地而道生;圣人必神,而神圣者为“王”;“祭”祖尊神,由此神人同德,圣贤同心;礼主于“敬”,因敬而生人畜之分,诚与非诚,圣人与小人之别;以“孝”为本,始于父子伦理而推至于君臣邦国;以学为“养”,以“养”为教,此为君子教养;“尊”尊亲亲,以此处世;推行“宴”礼,寓教于乐而育乡风民俗;成人加“冠”,立人立命;躬耕井“田”,借耕藉以教化;穷通“释”菜,明教育而养君子;以“师”治众,习先王之道而谏王恶;邦教“化”人,以大学之道立言立德。这26个关键词,就如同中国传统文化古今通幽的路径中的脉络基因,彻底地融入当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中,将原本虚化的文化理念由虚变活,由死存生,作为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而言,回归重塑自身的文化基因,方能向源而生。
该书与一般意义上刻板严肃的学术著作风格迥异,作者如日常闲谈一般娓娓道来,依托于传统的经典注疏,亲切散淡而不失学术理性,兼具学术与通俗;于理论剖析中贯穿着修身养性与立命载道的文化根基。从中华文明的源头黄帝周公发源,以历史的眼光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梳理,用简明晓畅的当今话语,深入浅出地廓清了众多微妙的抽象话题,使传统命题在现代读者心目中呈现出相对清晰的印象。跟随着刘建华对中国传统文化层层深入的解析,我们在其中重新发现了自身的主体性,在历史中寻找中式传统化的系统概念表达。面对历史原创的儒者文化,处于当下的我们更应该进行自我反省,在反省中成为自我,寻求自我的可能性。我们正生活在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与我们是血肉相连的,我们不能站在中国之外将其做为对象来阐释,而是站在其中,对它的可能性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践行。
一国有一国之文明。区别于西方传统文化哲学所强调的理性思辨,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立足点则是对现存生命的关怀和安顿,对现实秩序的理想化追寻,对生命本体的理解体现于对以吾之仁义大化天下姿态和理想的追逐,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都没有被抛却在外。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但追根溯源却有一个共同的命脉。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不仅仅在于成为人,更在于立命载道成其命。一个历史性的邦国,其精神演变需要生存在其中的个体融入其中,在强大的内在召唤力之下要求当下的中国人成为它价值的承担者,声音的传达者,而这本书则完成了传达召唤的基本使命,在其中我们找寻自己的文化基因,完成向源而生。
安身立命仅仅依靠物质是不能实现的。而26堂开设在中国文化圣地——尼山书院的国学课则在当下生存的这一当口,在这样一个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告诉我们如何建构我们的精神生活,如何建构我们的精神实质,并且把这精神实质变成有根源的有传统的一种精神,与古代的传统构建起内在的精神同一性。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大境界,在传统文化的命脉中完成修身养性,达成立命载道的君子天命。作为一本面向全体身处在中国精神演历的论著,此书对于当今国人而言,不失为一条找回和重建自身安身立命法则、认知文化基因的美妙路径。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文化元典,在这本论著中,被归结为26个简明命题,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跨越历史的理性积淀,有古典经典中所阐述的不曾褪色的立命法则,更有带给当下国人追寻自身文化基因的精神启蒙。文化复归,追根溯源,方能境界入怀,向源而生,这便是这本论著带给我们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