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充分体现了诸葛亮这位积极入世的道学大师的修身之道,淡泊就是《黄帝内经》倡导的“以恬愉为务”,也就是摈弃身体过度的本能欲望与后天强加人为的意志,才能让先天本性自然显现流露。
“宁”,从宀(音同“棉”),代表家居;从心,代表心情、心神;从皿,代表吃饭的碗盆;从丁,代表儿女。组合起来表述了一种安居、足食、子归、心安的状态。反过来说,居无定所、流离失所算不得宁;有居无家,比如鳏寡孤独、未婚离婚,也算不得宁;家里没有饭吃算不得宁;没孩子或孩子远游不归,都算不得宁。简单的一个“宁”字,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对安居、团圆、稳定、祥和的企盼,兼具了回归、安定的意思。
古人把子女回家探望父母就称为宁,比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就被称为“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又如宁省(探望年长的亲属)、宁亲(省亲)、宁觐(返里省亲)。父母去世,孩子回来守父母之丧,也被称为宁。《汉书·哀帝纪》:“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又如宁丧还家、宁告(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宁考(亡父)。《水浒传》二十四回:“只把唐牛儿……刺配五百里外,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宁家。”宁家就是回家。
成语“鸡犬不宁”的意思首先是鸡犬不回窝,再者就是闹腾的意思。把在大街上示威游行的人,在山上的土匪赶回家种地务农,都算是“息事宁人”了。类似的词汇还有宁内(安定国内)、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宁家(使家庭安定)、宁乱(平息灾祸战乱)、宁亲(使父母安宁)、宁边(使边境安定)。这种用法大概和国人长期形成的心态有关,在外总是不安全、漂泊不定,只有回家才安定。
诸葛亮说的“宁静”是修身、齐家之道,在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子孙环绕的平静祥和的状态下谋求长远,也许是长期治国,也许是养生长寿,这和中医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中医认为“宁”不仅是一种客观实际,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五脏关系和谐类似于人有家;心包、心脏坚固,类似于人有居,可以保护、安藏心神;精气充溢,滋养心神,类似于人有饭吃;心神内敛,日藏于心,夜藏于肝,类似于人有子归家。
中医说的宁神,就是心神回归本位的意思,相对的就是失魂落魄,心神散乱。胸腔正中的膻中穴旁边两侧肾经上,有三个重要的穴位,分别是神封、灵墟、神藏,意味着心藏神,就在这里面。中国武术功夫讲究含胸拔背,其实就是有意识地护藏涵养心神,不使外露、外泄。普通人见到陌生人或危险人物的时候,习惯上本能地抱起胳膊护在前胸,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传统的佩玉习惯,是在膻中穴上挂个玉件,也是通灵护心的意思。不明白的可以看看《红楼梦》贾宝玉的故事。
现代人的教育是挺胸抬头,似乎很威风,其实很容易受伤。特别是芭蕾舞演员,职业性的训练和习惯导致了经常挺胸,结果不仅乳房发育不好,而且心理心神特别脆弱,容易受伤,甚至失神。现代女性穿高跟鞋的结果,也是使人挺胸收腹,模样似乎好看了,性感了,结果却是伤害了自己。人的本能是力由足起,高手可以踵吸,可是,妇人脚后跟踮起不着地,力气也就无从谈起。
当我们张开双臂,暴露胸膛,迎向我们信赖爱恋的人的时候,要想到这时也是我们最不设防、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治疗抑郁症多年,我发现伤人心的都是自己最亲近最信赖的人,而敌人顶多伤我们的意志、思想和情绪。伤神的结果就是形神的分离,轻则失魂落魄,如行尸走肉,重则身死魂亡。
当我们寄情于物、托命于人的时候,也就是信誓旦旦、山盟海誓的时候,其实就是放逐心神于身外的时候,一旦失物、丢人,自己的魂灵也就随之丧失。所谓被人勾了魂,被事物迷了心窍,都是心神不宁的表现。当我们说一个人心神不宁的时候,描述的就可能是心神外越的人,在临床上表现为极度的敏感,甚至可以听到很远距离人的谈话,严重的还会出现幻听、幻视。还有魂不附体,表现为嗜睡多梦,梦境如同电视连续剧,情节曲折变化,匪夷所思,甚至醒来以后还能继续做同样的梦。有的甚至在梦中与人交欢,夜夜春宵。有的是魂飞魄散、失魂落魄,这些人神情恍惚、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乖张、言语无序。也可能是恐惧、惊疑的不安状态,或者是经脉阻滞、心神失养的极度疲惫的状态,甚至是鸠占鹊巢、邪鬼入主的疯癫状态。
收摄魂魄就是宁神的主要目的,比起安神、定神,宁神要困难得多。古代巫医有招魂的仪式和法术,比如《离骚》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阳下招。李贺自称“我有迷魂招不得”,招魂在民间和宗教场所还有,作为一种神秘的有效的心理精神疗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临床上我一般建议患者通过动笔写日记的方法,从当下开始追溯过去,辅助具体人证、物证,收集点滴的记忆,逐步唤醒患者的记忆,达到回心宁神的目的。
就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来讲,艾灸神阙和点按本神穴是最好的宁神的方法。酸敛的药物比如五味子、山茱萸、莲子、龙骨,也有助于收摄心神。
古语有云:“见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是当为失神者座右铭。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