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黑龙江省15 ℃界限温度特征分析

2015-09-02 05:42李百超
黑龙江气象 2015年2期
关键词: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种植区

庞 博,李百超

(1.黑龙江省气象台,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2.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1 引言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进行了第四次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100 a(1906-2005年)增温平均0.74 ℃,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预计最高将达到1.1-6.4℃[1]。地处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明显变暖,120 a 来气温上升1.4 ℃, 近50 a来气温上升1.0 ℃,黑龙江省现已成为全国气候变暖中心[2]。 南北跨越11 个纬度的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变,各种喜温、喜凉作物广泛种植;热量资源一直是限制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子,而气温受纬度、海拔高度及地形的影响,差异显著。 积温带则成为黑龙江省各种作物种植界限的重要参考依据。 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上升,积温增加,将直接导致黑龙江省各个积温带的明显变化和移动。

近年来,利用SRES 的情景模式研究未来一段时期的气候变化国内外已见诸多报道, 主要集中在气候资源配置的趋势演变,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可能性变化及作物产量的模拟等方面, 其研究都在不断的探索、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因子和农业生产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响应, 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事实, 这些研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农业气候上常用的界限温度有日平均温度0 ℃、5 ℃、10 ℃、15 ℃、20 ℃等。 界限温度的出现日期、持续日数对确定地区的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品种搭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气温稳定通过15 ℃的初日是喜温作物旺盛生长的开始。 ≥15 ℃的天数可作为喜温作物如水稻、 玉米等作物生长发育是否有利的指标,称为旺盛生长期。 鉴于此,本文采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 输出的SRES B2 情景数据, 与基准时段(1961-1990年)比较,着重分析15 ℃界限温度变化特征,预估黑龙江省各积温带格局的演变过程,为黑龙江省未来农业生产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保证农业生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稳定和巩固黑龙江省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 输出的SRES B2 情景下2021-2050年、基准时段(1961-1990年) 网格点(分辨率50 km×50 km )逐日平均气温数据,研究未来黑龙江省15 ℃界限温度的特征变化。B2 情景的构建条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情景,人口以略低A2 的速度增长,世界体现出区域化倾向,并注重区域生态。

2.2 研究方法

2.2.1 80%保证率

选定农业气象界限温度15 ℃为研究对象, 其依据为稳定≥15 ℃时期为黑龙江省主栽作物水稻、玉米的旺盛生长期。

利用5 d 滑动平均法求算黑龙江省SRES B2 情景下2021-2050年、 基准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 ℃的初日和终日,计算≥15 ℃的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

应用SPSS 软件对积温样本进行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正态分布检验,经检验,所有样本均符合正态分布。

农业生产既希望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获得高产,又要求产量能够相对稳定, 所以要求气候资源有较高的保证率。 本研究利用Office 2003 中Excel 函数NORMINV,采用经验值80%[3]求算SRES B2 和基准时段样本正态分布下80%保证率初日、终日、间隔日数和活动积温。

2.2.2 等值线与栅格图的制作

1月1日为日续1,1月2日为日续2, 以此类推,利用ArcGIS 绘制≥15 ℃的初日日续、终日日续、间隔日数等值线图。

采用SPSS 软件,分析网格点积温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拟合优化回归方程,建立空间计算模型[4]。

表1 为拟合得到的SRES B2 情景与基准时段黑龙江省≥15 ℃活动积温的空间分析模型。 回归方程经T 检验和回归系数检验, 均达到P<0.01, 模型成立。

利用回归模型,应用ArcMAP 的空间分析模块生成均质的积温模拟栅格数据; 并将模型计算值与点积温值进行对比,得到各点回归后的剩余残差值,采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空间插值[5],将空间插值得到的各个点上的剩余残差值订正到模拟积温栅格上,即得到积温的气候栅格图。

表1 SRES 模拟黑龙江省≥15 ℃积温空间分析模型

2.2.3 ≥15 ℃积温带精细划分标准

本文根据黑龙江省现行的≥10 ℃积温带划分标准[6]即每200 ℃·d 为一积温带(表2),制作≥15 ℃积温带区划图。

表2 黑龙江省≥15 ℃积温带划分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稳定通过15 ℃初日、终日和间隔日数分析

黑龙江省现分为13 个市级地区, 其中齐齐哈尔、绥化、大庆和哈尔滨属松嫩平原;鹤岗、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属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黑河地区为黑龙江省主要农业种植区。

图1 中a、c 和e 为B2 情 景下2021-2050年稳定通过15 ℃初日、终日和间隔日数等值线图,b、d 和f 为B2 情景与基准时段初日、 终日和间隔日数差值的等值线图。

由图1a 可见,SRES B2 情景2021-2050年≥15℃初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黑河地区稳定通过时间为4月30日-5月30日, 其中松嫩平原西南部稳定通过时间最早, 从西南至东北方向稳定通过时间逐渐延后。较之基准时段,农业种植区大部初日提前5-15 d(图1b),其中松嫩平原中部初日提前不足5 d,黑河大部初日提前明显,为10-15 d。

由图1c 可见,农业种植区≥15 ℃终日时间集中在8月18日之后出现,其中松嫩平原中南大部和三江平原大部终日时间较晚,在8月28日后。 较之基准时段,农业种植区大部终日延后5-15 d(图1d),其中松嫩平原西南部、三江平原、黑河东北部终日延后时间较长,为10-15 d。

由图1e 可见,农业种植区≥15 ℃初终日间隔日数为70-110 d, 其中松嫩平原中南大部间隔日数最长,为90-110 d;三江平原大部间隔日数较长,为80-100 d;黑河大部间隔日数为70-90 d。较之基准时段,农业种植区间隔日数增加15-30 d(图1f),其中松嫩平原西部及东北部、三江平原大部和黑河地区间隔日数增加明显,为20-30 d。

图1 黑龙江省B2 情景下稳定通过15 ℃初、终日及间隔日数与其基准时段差值的等值线分布

3.2 SRES 模拟未来积温带的界限变化

按照SRES 模拟未来 (2021-2050) 气候变化情景,B2 情景下未来≥15 ℃积温的分布特点为,松嫩平原大部为1 800-2 600 ℃·d,积温梯度大。 三江平原大部为1 800-2 200 ℃·d, 黑河农区为1 200-2 000℃·d;按照划分标准,B2 情景下黑龙江省可划分出8个≥15 ℃积温带,与基准时段模拟值比较,松嫩平原新出现F、G 和H 积温带,三江平原新出现E 和F 积温带,E、F、G 和H 积温带基本覆盖了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其中F 区域范围为122.73-134.13°E、43.71-48.53°N;G 区 域 范 围 为122.87-127.87°E、44.40-47.98°N;H 区 域 范 围 为123.11-126.34°E、45.17-47.25°N。

各积温带具体变化表现为,E 积温带大幅度北移、东扩,西拓至黑龙江省最西端,东扩至三江平原最东端, 达8.2 个经距以上, 积温带主带北移至49.47°N,北移约2.2 个纬距;非主带移至黑河北部的黑龙江流域, 最远达3.3 个纬距。 D 积温带北移至50.6°N,北移约2.5 个纬距。C 积温带北移至51.76°N,进入呼玛县境内,北移约3.6 个纬距。 B 积温带北移至52.34°N,北移约3.5 个纬距。原覆盖黑龙江省一半面积的A 积温带急剧北收至大兴安岭境内,至6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 A 和B 积温带在黑龙江省农业种植区消失;C 积温带退至350-450 m 的较高海拔地区,在农业种植区基本消失。

黑龙江省各地较基准时段≥15 ℃积温均显著增加;除大兴安岭、伊春等高海拔地区较基准时段偏多300-500 ℃·d 外,其它大部地区偏多500-700 ℃·d,其中三江平原东部偏多700 ℃·d 以上; 农业种植区≥15 ℃积温较基准时段跨越2.5-4 个积温带。

3.3 SRES 模拟的未来积温带的面积变化

对比SRES B2 情景下2021-2050年与基准时段(1961-1990年) 模拟结果划分的积温带统计面积可得,在基准时段,黑龙江省只有A、B、C、D 和E 五个积温带;A 积温带的面积最大, 占黑龙江省总面积达51.9%;其次为B 积温带,占20.8%;E 积温带的面积最小, 占7.8%。 按照SRES B2 情景模拟后,2021-2050年黑龙江省除了上述积温带,又新出现F、G 和H 积温带;A 积温带急剧收缩, 面积仅占黑龙江省总面积20%,比基准时段减小了31.9 个百分点,区域面积缩小2/3;B 积温带面积占7.4%, 比基准时段减小13.4 个百分点,区域面积缩小近2/3;C 积温带面积占10%,比基准时段减小了1.4 个百分点,区域面积变化不大;D 积温带面积占8.2%,比基准时段增加4 个百分点,区域面积扩大1/2;E 积温带面积占7.8%,比基准时段增加9.8 个百分点, 区域面积扩大1倍以上;F、G 和H 积 温 带 面 积 分 别 占17.9%、9.6%和5.2%。1600 ℃·d 以上积温面积总和占62.5%,比基准时段增加46.5 个百分点, 区域扩大3倍左右。 可见SRES B2 情景下,2021-2050年黑龙江省≥15 ℃总体表现为1600 ℃·d 以下的积温带面积明显收缩,1600 ℃·d 以上的积温带面积显著扩大。

4 结论与讨论

气候变化情景下,2021-2050年黑龙江省农业种植区的15 ℃界限温度特征表现为初日提前、 终日延后,初终日间隔日数明显增加的趋势,其中初日提前约5-15 d,终日延后5-15 d,间隔日数增加约10-30 d。 ≥15 ℃积温显著增加, 农业种植区均增加500-800 ℃·d,松嫩平原新出现2 000-2 600 ℃·d 的3 个积温带,三江平原大部新出现1 800-2 200 ℃·d 的2个积温带;1 600-2 000 ℃·d 的2 积温带表现出大幅北移东扩, 北移2.2-2.5 个纬距、 东扩8.2 个经距以上, 面积扩大近1倍;1 600 ℃·d 以上5 个积温带面积总和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基本覆盖农业种植区;1 600 ℃d 以下3 个积温带不断北移,并向高海拔地区移动,面积明显减少,其中1 200-1 600℃·d 的2 个积温带北移约3.5 个纬距,在农业种植区基本消失;1 200 ℃·d 以下的积温带面积收缩最显著,并在农业种植区完全消失。

水稻和玉米为喜温作物, 在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增加,冷害减少,水稻和玉米将是受益较大的作物,同一熟性的玉米、水稻品种种植界限随着积温带的移动而北移,东扩;玉米与水稻生育期间≥15 ℃时间增加10-30 d,显著增加旺盛生长时间,因此作物的形态建成和产量将发生改变。 作物品种逐渐向中、晚熟过渡,加之种植界限的北移、东扩, 因此将进一步扩大未来黑龙江省水稻和玉米产量的增产空间。

为充分利用和开发未来积温增加这一有利的农业气候资源,使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应深入研究和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采取各种适应性对策措施, 如调整作物育种目标, 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农业和生态农业,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强气象灾害的研究等措施减少气候变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改善水热条件配置,充分发挥气候变暖给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带来的优势, 保证农业的合理发展。

[1]汤绪,杨续超,田展,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1,33(10):1962-1968.

[2]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0.

[3]熊伟,许吟隆,林而达,等.IPCC SRES A2 和B2 情景下我国玉米产量变化模拟 [J]. 中国农业气象,2005,26(1):12-16.

[4]米娜,张玉书,蔡福,等.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单产影响的模拟研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8):117-123.

[5]季生太,杨明,纪仰慧,等.黑龙江省近45年积温变化及积温带的演变趋势[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2):133-137.

[6]刘光孟,汪云甲,王允.反距离权重插值因子对插值误差影响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5(11):879-884.

猜你喜欢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种植区
C市主要草莓种植区土壤重金属镉、铅现状调查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草莓种植区土壤中典型有机氮化合物的分布及来源
三江平原地区农田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基于CAS理论的苏打盐碱地改良机械化深松作业探究
松嫩—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松嫩平原耕作草甸区大型土壤
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浅谈松嫩平原青铜文化遗存
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水资源支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