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彧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观察
黄彧
目的 探讨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0份血液标本进行观察,首先检验90例标本血清的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γ-GT(谷氨酰转肽酶)、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Cr(肌酐)、UA(尿酸)、BUN(尿素氮)、GLU(血清葡萄糖)等含量,分别检验轻度溶血以及重度溶血后血清中上述指标的含量,对比未溶血、轻度溶血、重度溶血三种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 未溶血、轻度溶血、重度溶血三种检验结果之间存在差异,除肌酐、尿素氮、血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外,其余项目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轻度溶血以及重度溶血对血清标本中的TBIL、DBIL、rGT、ALT等指标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要避免血液标本溶血,提高检验的准确率。
溶血;血液标本;生化检验;影响
生化检验结果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生化检验结果可以直接反应出机体内的生化指标变化,进而明确机体发生的病理改变。但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试剂、仪器、操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会使生化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其中有些误差是在检验结果允许范围之内的[1],不会对疾病的诊断造成误导,而有些误差则会误导疾病的诊断。要想减小生化检验结果所产生的误差,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增加操作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血液标本发生变化[2]。而血液标本发生变化主要之一是溶血反应,标本发生溶血后对检验结果会出现怎样的影响,笔者对此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资料 从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随机抽取90例,其中男53例,女37例,最大年龄61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32.41±8.46)岁。在研究过程中,如发现不符合研究标准的采血,立即随机更换新的血液标本。入选的标本均为健康人群的标本,排除具有心、肝、肾等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液标本,且受检人群在采血之前均空腹,且所入选的标本均为肉眼确认不存在溶血的标本。
1.2 方法 首先采用常规方法分离血清,然后检验90例标本血清的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γ-GT(谷氨酰转肽酶)、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Cr(肌酐)、UA(尿酸)、BUN(尿素氨)、GLU(血清葡萄糖)等含量,然后对血液标本出现轻度溶血,轻度溶血的判断标准为:肉眼观察标本为淡红色,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的含量在1~3 g/L,取搅拌后的标本4 ml进行检验;在对剩余的标本进行搅拌,使其重度溶血,重度溶血的判断标准为:肉眼观察可见红色明显,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的含量在3~5 g/L以上。分别检验轻度溶血以及重度溶血后血清中的TBIL、DBIL、rGT、ALT、AST、Cr、UA、BUN、GLU等含量,对比未溶血、轻度溶血、重度溶血三种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观察所得到的数据使用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并使用差方评价的方式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未溶血、轻度溶血、重度溶血三种检验结果之间存在差异,除肌酐、尿素氮、血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余项目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未溶血、轻度溶血、重度溶血续页生化检查结果(±s)
表1 未溶血、轻度溶血、重度溶血续页生化检查结果(±s)
检测指标 单位 未溶血 轻度溶血 重度溶血 P值总胆红素(TBIL) μ mmol/L 4.60±0.59 4.52±0.29 4.69±0.28 >0.05 mol/L 8.79±4.02 17.58±5.38 28.58±6.40 <0.05直接胆红素(DBIL) μmol/L 3.22±0.62 7.89±1.35 10.90±2.08 <0.05谷氨酰转肽酶(rGT) U/L 67.17±4.69 52.93±3.79 42.30±3.44 <0.05谷丙转氨酶(ALT) U/L 22.51±4.89 26.51±5.31 29.53±6.21 <0.05谷草转氨酶(AST) U/L 23.59±2.37 37.46±12.70 48.48±12.73 <0.05肌酐(Cr) mmol/L 68.11±10.34 70.08±10.93 70.19±11.21 >0.05尿酸(UA) mmol/L251.11±23.43 267.28±31.96 277.31±33.27 <0.05尿素 mmol/L 4.79±1.02 4.78±1.59 4.83±1.41 >0.05血清葡萄糖(GLU)
本资料结果表明,溶血会使血液标本中的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γ-GT(谷氨酰转肽酶)、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Cr(肌酐)、UA(尿酸)、BUN(尿素氮)、GLU(血清葡萄糖)等项目的检查结果发生变化,但是,经过统计学数据分析之后发现,其中血糖、肌酐、尿素氮三个项目的检查结果溶血前后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项目的检查结果在溶血前后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血液标本发生溶血会使血液生化检查的结果出现误差,进而影响临床医生对患病与否的诊断。
通过对血液标本的观察我们发现,导致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的因素具有多样性。第一,在采血的时候,由于受检人员的血管条件不好,不能通过一次性真空采血针进行采血而只能使用注射器采血后向采血管中注入,这种方式会使采血管中的空气压力过大,导致溶血[3]。第二,血液标本在保存的过程中,会因转移等原因导致采血管过分震荡或碰撞,导致溶血[4]。第三,在检验的过程中,仪器的参数设置也会使血液标本发生变化,例如分离时的转数过高也会导致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现象。此外,对于久病的患者的使用留置针进行采血也是导致血液标本溶血的常见原因[5]。
血液标本溶血之后会使血液中的离子、酶、激素等项目有所改变,进而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在检验的过程中,检验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同时,通过对血液标本溶血因素的干预可以提高生化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疾病的正确诊断提供帮助。
[1] 刘海霞,胡想安,张则陈,等.溶血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3):1902-1903.
[2] 朱燕忠,周 琳,管爱军,等.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5,(1):160-161.
[3] 王 露,谢在海.溶血血液标本对多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2):1142-1143.
[4] 冯思海.探讨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1):343.
[5] 张 峰.标本溶血在生化检验中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3,34(33):6901-6902.
10.14126/j.cnki.1008-7044.2015.06.023
R446.1
A
1008-7044(2015)06-0560-02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安徽蚌埠233000
黄 彧(1983-),女,安徽蚌埠市人,检验技师,研究生在读。
201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