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君
厌恶,作为人类几种基本情绪之一,是人类行为免疫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系统中起到核心的调节作用[1]。它最初源于人类对有害于适应性能力的事物的远离和回避,由令人不愉悦、反感的事物诱发,它与人们的道德判断也相关[2]。进化心理学家们提出猜想,认为人们对于道德层面上厌恶情绪,是人类在生理层面上厌恶情绪,经由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而导致的一种的派生和泛化[3]。因此,以厌恶情绪为着眼点的研究,可以为人们在道德行为中的心理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进化心理学以“适应性”作为解释各种心理现象的切入点,回避、重构和适应是人们对于免受厌恶情绪影响的三种防御机制[4]。进化心理学认为,厌恶最初源于人类对与生存相关的不利情景和致病物质的回避和抵抗。它有一定的生理行为反应及内心体验[5]。厌恶机制的产生,是人类适应性活动的结果。
道德领域开展的以进化心理学为理论框架的研究显示[5][6],人们在对待非道德相关事件和核心厌恶的生理反应、内心体验、外部表情和行为表现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提示人们在道德判断中的厌恶情绪很可能与原始人类最初诞生的厌恶情绪有一定的关联。本实验着重研究个体在识别负性道德评价词的颜色时,是否也存在注意偏向,以及探讨其与核心厌恶相关词汇在颜色识别的反应时上的相关性。
本实验被试采取福建医科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0名(医学专业学生,男生46名,女生44名),平均年龄21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无色盲,均为右利手。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1)本研究采用中文双字词语作为情绪启动材料。
(2)材料类别划分。Haidt把人类的厌恶心理分为核心厌恶与道德厌恶[6]。为方便研究,本实验采用的是核心厌恶(core disgust)以及社会道德厌恶(social moral disgust)两大类,作为代表初级厌恶和复杂厌恶两个厌恶类型的两个方向进行研究。
(2)材料的筛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挑选出不洁物与病原体相关的词汇、50个违背伦理道德的相关词汇和50个中性词汇各50个(参见附录),然后由5名心理学大四学生对各词汇组引起厌恶的程度进行评估,当某一词被任何一名评估者认为不可引起厌恶情绪时则剔除该词,此过程过滤出共38个核心厌恶词、32个负性道德评价词和50个中性词。然后由40名应届毕业生对词的厌恶度用数量估计法进行评定,分数从完全不厌恶到十分厌恶分别为七个档,对于两组词的情绪效价分均值若小于等于4分则剔除,对中性词的情绪效价值均值若大于等于4分则剔除。综合词语的笔画数以及使用频率(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查询系统),最终得到用于本实验的核心厌恶词15个,负性道德评价词15个,中性词20个(其中最后5个用于练习)。
对三组词汇的词频以及笔画数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类词的词频(F=0.101)和笔画数(F=0.221)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对三组词的情绪效价评分进行事后LSD检验,表明对词语的主观厌恶程度主效应显著(p>0.05),对于两类厌恶词的厌恶程度显著高于中性词(p<0.01),而两类厌恶词相互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p>0.05)。说明所选词汇可以使用。
实验采用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分配,每组30人),自变量为词汇组别(核心厌恶词、负性道德词和中性词),因变量为每个试次中的被试按键反应时。分别选取三类词汇各15个,各自以红色、绿色和蓝色三种字体各呈现3次。实验为被试间设计,实验阶段,每位被试将通过按键对3×3×15=135次探测词作出颜色判别。
本实验程序由E-prime2.0编写。被试坐在安静的测试房间,刺激由14寸笔记本电脑呈现,被试眼睛距电脑屏幕一只手臂的距离。实验采用情绪stroop范式[7][8]要求被试忽略词语的意义,对屏幕中词语的颜色进行判断。并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尽快按键反应。每个单一试次最初将在屏幕中央黑色十字注视点lOOms,随后500ms缓冲白屏时间后呈现单一实验词,实验词呈现时间无限制,直到被试作出反应则词汇消失。实验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对词汇颜色做出最快的判别,并以右手食指通过按键反应辨别反应时。词汇将在被试按键后消失。
被试首先进入15试次的练习,练习中有正误反馈,目的是为了让被试熟悉实验按键操作。练习结束后,被试可选择进入正式实验。正式实验中无反馈,系统将自动记录被试对探测词的正误以及反应时。
图2 -1 单一试次流程示意图
首先,删除反应时短于200ms或者长于2000ms时长的数据,并剔除错误率超过百分之十的被试的全部实验数据,剩下的数据则为有效地实验数据。对各个词汇类型被试的反应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2),结果显示词类主效应显著,F(2,86)=3.504,p <0.05。
表2 -2 不同词汇类型被试对颜色命名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采用LSD事后多重比较检验法进行两两比对,结果如表2-3:
表2 -3 不同词汇类型被试对颜色命名反应时的LSD事后多重比较检验
由上表可见,厌恶词与中性词之间的颜色命名反应时差异显著,而实验组的两组词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反应时平均值差为3.56ms,p<0.05)。结果表明个体对负性道德评价词和核心厌恶词存在相似的注意偏向。
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学术研究者通过信息加工观点和进化心理学观点,提出了厌恶评估系统,为厌恶情绪的泛化理论提供了铺垫[6]。而随着国内关于道德领域方面的研究逐渐加深,学者们开始联系起这种最原始的厌恶和道德层面上的厌恶[7],并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进行了一定的解释[5]。在以往的大量研究里,研究者们发现两种厌恶情绪在面部表情、生理反应以及主观感受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相似性[6]。这些研究为两种类型的厌恶情绪存在密切的联系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那么,这两种情绪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相似特点呢?Charash等人[11]发现,当被试判别一些核心厌恶词汇的颜色时,会出现比判别不带有情绪色彩的中性厌恶词的颜色反应减慢的情况,即出现明显的注意偏向。这一点用情绪stroop范式的理论来解释即,被试要求加工需要的信息,而排除对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当出现的词汇能引起情绪信息时,被试对其自动化的加工则会分散被试有限的注意资源,导致对需要的信息(词汇颜色)加工通道变狭窄。[9][10]
因此,实验通过完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全部被试分成三组,分别对核心厌恶词,道德厌恶词中性词三者进行词汇颜色的快速判断。通过对三组词汇颜色判断平均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并比较两种厌恶情绪在注意偏向上的特征,并以中性词组作为对照,验证了Charash等人[11]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第一,个体对负性道德评价词存在注意偏向;第二,个体对于核心厌恶与负性道德评价词的颜色判断反应时并没有显著差异,提示这两种厌恶在注意偏向上或存在某种关联。(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Oaten,Megan;Stevenson,Richard J.;Case,Trevor I.Disgust as a disease - avoidance mechanism[J].Psychological Bulletin135.2(Mar 2009):303-321.
[2]吴宝沛.张雷.厌恶与道德判断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2):309-316.
[3]谢熹瑶,罗跃嘉.道德判断中的情绪因素——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250-1256.
[4]赵付佑,丁道群,芦球.厌恶情绪对法律判断的影响: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J].社会心理科学.2011(09).
[5]张卓业,曾祥新,孔令明.厌恶的起源及其泛化:进化的观点[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3):264-267.
[6]Rozin P,Haidt J,Fincher k.From oral to moral[J].Science,2009,323:1179-1180.
[7]黄好.核心厌恶与社会道德厌恶的认知加工和适应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
[8]杨小冬,罗跃嘉.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833 ~841
[9]彭晓哲,周晓林.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4):488-496.
[10]李娟.情绪启动对个体厌恶共情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Michael Charash,Dean McKay,Nick Dipaolo.Implicit attention bias for disgust[J].Anxiety,Stress & Coping,2006,Vol.19(4),pp.35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