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天台华严之“大开圆解”

2015-08-30 01:47赵锭华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圆融天台智者

赵锭华

(台州学院思政部,浙江临海317000)

【佛教天台宗】

略论天台华严之“大开圆解”

赵锭华

(台州学院思政部,浙江临海317000)

在中国汉传佛教中从教入修需“大开圆解”。天台宗的圆解要点在对于圆融三谛三观的透彻理解和确信,在内容上包括了“五略”与“二十五方便”等方面。华严修观中也须大开圆解,华严圆解包括对“空有圆融幻有”的理解,又以十玄具十所依事为其圆解特点。解行关系也是教观关系的一种形式。而天台在观法上,即当前一念妄心即可起观。就华严的禅观来说,要直接观到真心,其需要特别的方法。华严法界观中,也要大开圆解,泯解趋行而观。

天台;华严;大开圆解

天台华严圆融止观,要直接观入不可思议境或去妄发真观颇有难处,两宗实际都需大开圆解作行道的前提与方便。那么在天台圆顿止观中,怎样称为圆解?圆解内容有哪些?要点是什么?怎样获得圆解?

一、天台“圆解”的含义

“圆解”此词在智者大师的著作中提到不是很多。从智者大师看来,他的圆教义圆顿义均是来说圆解的,法华中佛之知见即为圆解。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提到,在龙女成佛的故事中,“龙女献珠”即表示她已得圆解,而以此圆解可以迅速成就佛果:

第七龙女现成明证复二,一者献珠表得圆解,圆珠表其修得圆因。奉佛是将因克果,佛受疾者获果速也。此即一念坐道场,成佛不虚也。二正示因圆果满。[1]

智者大师也有明确提到的“圆解”词的,在《摩诃止观》第五卷讲十乘观法中的破法遍中,智者大师提到要破除不可思议惑——无明的见解只有圆解才可以:

若破不可思议惑者,只是无明。无明故生,生故无明。无明不可得,生亦不可得,今皆唾破故言生不可得。若破不思议解者,是圆解,圆解始终,判出因果。[2]60

因此可以看出圆解必涉无明问题,或圆解必然可以解决无明问题。另外在《摩诃止观》第七卷在明位次中,智者大师认为大开圆解是获得初品弟子位的前提:

今于道场日夜六时行此忏悔,破大恶业罪;劝请破谤法罪;随喜破嫉罪;回向破为诸有罪;顺空无相愿,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譬算校计亦不能说。若能勤行五悔方便助开观门,一心三谛豁尔开明,如临净镜遍了诸色,于一念中圆解成就,不加功力任运分明,正信坚固无能移动,此名深信随喜心即初品弟子位也。[2]98

从这里可以知道,在实际的行持中,五悔方便助道,开观门获圆解,圆解的核心是对一心三谛之理的澈然明了,对圆解的获得是一念中所具,非思量分析所得,圆解成就后,不需作意用功而能任运分明。获圆解和正信坚固方称深信随喜心即初品弟子位。此位在《法华玄义》中有论:

若人宿殖深厚,或值善知识,或从经卷圆闻妙理。谓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如前所说,起圆信解。信一心中具十法界,如一微尘有大千经卷。欲开此心而修圆行。圆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为十。谓识一念平等具足不可思议;伤己昏沈,慈及一切;又知此心常寂常照,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识一心诸心若通若塞;能于此心具足道品,向菩提路;又解此心正助之法,又识己心及凡圣心;又安心不动不堕不退不散;虽识一心无量功德,不生染着。十心成就。举要言之,其心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是名圆教初随喜品位。[3]

此处再此说明,圆闻的妙理是“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此就是所观的不可思议境与不可思议三谛妙理,圆解就是要对此不可思议境与不可思议三谛妙理生起信解。相信一心中具十法界,犹如一微尘中三千大千经卷一样,也就是理解和确信“一念三千”的不可思议境。这样此心虽未开显,但如在道理上通达,在信念上坚固了,可以称为大开圆解。所谓的不可思议境,不可思议三谛妙理也就是在“一念三千”中所要再提的一段:

若解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阴一切阴,一切阴一阴,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一切界一界,非一非一切;一众生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一众生,非一非一切;一国土一切国土,一切国土一国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历一切皆是不可思议境。

若法性无明合有一切法阴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如是遍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云云)。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历一切法亦如是。[2]55

智者大师为了说明圆顿止观,引了《华严经·贤首品》的内容:“如了达甚深妙德贤首曰: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彼一念功德深广无崖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能尽。”①为六十华严中,《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贤首菩萨品〉:“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犹不尽。”。以此为证来说:“此菩萨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住圆位,以圆功德而自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2]2

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圆功德而自庄严,圆力用建立众生就是圆顿止观展开的内容:

云何闻圆法?闻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虽有三名而无三体,虽是一体而立三名,是三即一相,其实无有异。法身究竟,般若、解脱亦究竟;般若清净,余亦清净;解脱自在,余亦自在。闻一切法亦如是,皆具佛法无所减少,是名闻圆法。[2]2

闻圆法,指所闻教义为圆顿义。佛教的教义核心是如何从结业,烦恼,生死中获得自在的解脱,获得明了清净的般若智慧,获得不生不灭的究竟法身,从天台圆融的教义来说此些均可融通。此中圆义可如下所示:

能够听闻如此的教义称为闻圆法,由闻圆法,再生起圆信,这样会产生圆解。圆信具体为:

云何圆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无一二三是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无遮无照皆究竟清净自在。闻深不怖闻广不疑,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是名圆信。[2]2

圆信实际上是对三谛圆融之理,一心三观在理解基础上生起深信,此深信并非简单,智者大师就曾经于“一心具万法”而起疑,蒙慧思大师教授方获玄旨通达,深信“一心三观”。这里论及了三谛,三观之理:

天台所说的开圆解,主要包含以上闻圆法,起圆信两部分,不过对后面的圆行,圆位,圆建立众生,圆自在庄严的教义也是应了解的。

对于解决无明问题,圆解不可思议一心三谛之理,起不可思议一心三观,得不可思议一心三智,可以正破无明。在圆解谛理中,无明与法性相待而有,《摩诃止观》卷三中论到,“今别约谛理论相待,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与法性,两者是不二的关系。对于无明即法性的关系,智者大师在十乘观法中的“破法遍”的中道观中料简说:

问: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破时,法性破不?法性显时无明显不?

答:然,理实无名,对无明称法性。法性显则无明转变为明,无明破则无无明。对谁复论法性耶?

问:无明即法性,无复无明与谁相即?

答:如为不识冰人,指水是冰,指冰是水,但有名字,宁复有二物相即耶?如一珠向月生水,向日生火,不向则无水火,一物未曾二,而有水火之珠耳。[2]82-83

无明与法性如同冰和水,非里无明而有法性也非离法性有无明,无明法性不一不异,两者是相即的关系。在天台很有特色的提法是“一念无明法性心”,在《摩诃止观》的中举喻说:

又如眠梦见百千万事豁寤无一,况复百千。未眠不梦不觉,不多不一,眠力故谓多,觉力故谓少。庄周梦为蝴蝶翔百年,寤知非蝶亦非积岁。无明法法性一心一切心,如彼昏眠。达无明即法性一切心一心,如彼醒寤。[2]55

对此,智者大师无明与法性之间分两种情况来说:

而在《四念处》中,智者大师提出了“一念无明法性心”:

而众生有两种:一多着外色,少着内识;二多着内识,少着外色。如上界多着内识。下二界着外色多内识少。如学问人多向外解,若约识为唯识,论者破外向内,今观明白十法界法,皆是一识,识空十法界空,识假十法界假,识中十法界亦中,专以内心破一切法。若外观十法界即见内心,当知若色若识,皆是唯识;若色若识,皆是唯色。今虽说色心两名,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若广说四句成一偈,即因缘所生心,即空即假即中。[2]578

唯识与唯色皆由一念来统,此一念就是一念无明法性心,其理在于三谛圆融。

二、天台的解行关系

湛然在《止观辅行传弘决》中认为《摩诃止观》中“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六重均为成解之施设。《摩诃止观》五略十广的体例与解行关系大体如下:

湛然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中论到:

问:前五略中有行有解有因有果,何故但云六重是解?

答:言大意者,冠于行解自他因果,意既难显还作行解因果等释,非谓已有行果等也。故大意是总,余八是别。别是别释行解因果,如释禅波罗蜜十章之初,亦是大意,总别等意意亦如是。若复有人依前五略,修行证果能利他等自是一途,即如第三卷初记也。若论文意但属于解,于属解中恐解不周,故须委明名体及摄法等,方堪成下十境十乘。如大意中虽云发心十种不同,及四三昧明行差别,但列头数,辨相未足。是故都未涉于十境十观,方便望五稍似行始,若望正观全未论行。亦历二十五法约事生解,方乃堪为正修方便,是故前六皆属于解。并凭教立故云依修多罗,为简偏粗故云妙解,又所凭教不简大小偏圆之别,以同共成一圆解故。[2]277

湛然在这里指出,大意中提出五略,已总摄解行果诸方面,但从文义来看仍属于解,而且还需释名,体相,摄法等使解周全。二十五方便虽有始行,但非正行,二十五方便尚是约事生解。若按止观而讲,二十五方便为远方便,是止观的前行与条件,智者大师在论及此二十五方便时除论述其一般义外,均用了圆顿义来解,如:

当知中道妙观戒之正体,上品清净究竟持戒。

历一切法无不一味,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中道之法具一切法,即是饱义。

是嚣尘能即假而空,当知真谛亦是处也。安三谛理是止观处,实不遁影山林房隐密室。

圆教三种方是真善知识。

菩萨呵色即见色实相,见色实相即是见禅实相。故名波罗蜜到色彼岸,到色彼岸即是见色中道。

而四番五盖一念圆除,破二十五有见欲实性,名王三昧具一切法,是名圆观弃于圆盖。

一心者决志不移不复二念也,复次重说欲者。欲从二边正入中道,不杂二边为精。任运流入为进,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为念。修中观方便名善巧,息于二边心水澄清。[2]

如此说法,其义转圆,这是二十五方便中的增益圆解。

在获得圆解后,《摩诃止观》中讲“以圆解观心,修行五悔,更加读诵,善言妙义与心相会,如膏助火,是时心观益明,”从而成就五品位中的第二品。四明知礼大师在《四明十义书》也说到先开圆解后修观:

故修内观,先用圆解,揽于万法,唯我内心。然后专于内心,而观诸法。若宜修外观者,亦须先揽万法唯一色等,然后专于一境。[2]836

三、华严的“圆解”与解行关系

在华严修观中也须大开圆解,不过圆解一词在华严宗的典籍中很少提到。澄观大师在《华严疏》中讲“义圆”,举“信、解、行、证”时中提到:“华即普贤,普贤行故;严即文殊,文殊以解起行故,佛即圆解行之;普贤文殊证法界体用之普贤文殊,成卢遮那光明遍照。”澄观大师在《大华严经略策》中,对于为何能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中的“信中摄位圆妙顿彰”,回答:“夫教有浅深根有胜劣,从微至着渐教诱于劣机,初心顿圆圆教被于上士,既圆信、圆解、万行圆修、顿悟顿成、万德圆备。若朝为越女暮作吴妃。夕产王宫旦称太子。岂要阶降方为人君谨对。”[4]可以看出在华严中也是要圆解圆修的,也是需以佛的知见为圆解。

在华严宗中,修观特别是进入华严三昧,直接去妄计而获真智观颇难,因此在《华严法界观门》《华严游心法界记》中,非常重视“解”“行”关系,此“解”就是要获得圆解。

法藏在《华严游心法界记》中对华严三昧解释为:

言华严三昧者,解云:华者菩萨万行也。何者?以华有生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虽复内外两殊,生感力有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也。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洁,随用赞德故称曰严也。三昧者,理智无二,交彻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故云三昧也。[5]646

法藏认为入此华严三昧不过“解”“行”两门:

将欲入此三昧方便非一,总而言之不过二门:一者解,二者行。就前门中复有二门:一者缘起相由门;二者理性融通门。所以有此二门者,以诸有法无自性故。无自性者,空有圆融成幻有也,是故于此开作二门。[5]646

对于解中的要点在于诸有法无自性,空有圆融成幻有。《华严游心法界记》对于“解”“行”关系讨论很多,认为“行法离见亡言,言见俱为方便,随言见而入证,入证言即无言。”

对此行法的“离见亡言”,哪“解”(见)又如何成为解(见)的问题,法藏大师简择到:

问:既言行法离见亡言,言见莫之能入。今既知行亡言离见,此见岂非见耶?

答:若知此见是解,此解即为解。若即以此见为行,非但不是行,亦复不是解也。何以故?妄见之解即非解故。此云何知?按维摩经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等。[5]648

法藏大师认为“离念亡言者,与法相应,绝情见也。”这是由于“无念之见性融通”,“理智交彻见无见”,“任放自在念不动”的缘故,哪么如何得见,这要从解门中“方便取之”。

另外在华严中,要获得圆解也需对理事圆融要有信解,华严的圆融是通过理事圆融无碍,进而达到事事圆融无碍的华严三昧的圆融境界。在《华严五教止观》的事理圆融观中揭示了理事圆融无碍的道理:

夫事理两门圆融一际者,复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心真如门者是理,心生灭者是事。即谓空有二见,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言无二者,缘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复还成有。有空无二,一际圆融,二见斯亡,空有无碍。何以故?真妄交映全该彻故。何者?空是不碍有之空,即空而常有。有是不碍空之有,即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离有边有。空即不空,离无边空。空有圆融一无二,故空有不相碍。互形夺故,双离两边。[5]511

此理事统摄诸法,理是“生空所显,二空所显,无性真如”与“真空”相应;对于事,万千世界种种形态,种种事物,种种时空,种种心世界皆属于事,此与“有“相对。因空有不二,一际圆融,理与事也圆融一际,无障无碍。此理事无碍的原因,在《华严法界观门·理事无碍观》的融义中还有进一步的论述:

一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

二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5]676

这一段以“真理不可分”,“事无体还如理”为原因,说明了一一事皆具全理,一一事皆入全法界,进一步就可以成就事事无碍的圆融境界。

在理事无碍的层面上可以如下所示:

在华严中以事事无碍为圆融之极致,也是华严圆解的特殊之处,在华严中还举天珠网喻华严妙境:

然帝释天珠网者,即号因陀罗网也。然此帝网皆以宝成,以宝明彻递相,影现涉入重重。于一珠中同时顿现,随一即尔,竟无去来也。今且向西南边,取一颗珠验之,即此一珠能顿现一切珠影,此珠既尔,余一一亦然。既一一珠一时,顿现一切珠既尔。余一一亦然,如是重重无有边际,有边即此重重无边际,珠影皆在一珠中。炳然高现,余皆不妨此。若于一珠中坐时,即坐着十方重重一切珠也。何以故,一珠中有一切珠故。一切珠中有一珠时,亦即着一切珠也。一切反此,准以思之。[5]513

此因陀罗网天珠的比喻可谓极尽微妙,但是还不能真正反映出华严境界,真正华严境界是“全体交彻”,不是上面比喻中的仅珠影交彻,而是包括质影等“全体交彻”。华严三昧观称:

如斯妙喻类法思之,法不如然。喻同非喻,一分相似故以为言。何者?此珠但得影相摄入,其质各殊。法不如然,全体交彻故。[5]513

在华严的法界观中,对“解”“行”关系也有论述,“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也非一定要求直接观入,而是要“思之”明观,“思之”则是对此理要了然于胸,坚固信念,实际也就是将此观义明了圆解后,起观,起观时此解也就舍去了。华严法界三观中的“解”“行”可以如下图所示:

在总结真空观中四句时,对“解”与“行”关系论到:

又前四句中,初二句八门皆拣情显解,第三句一门解终趣行,此第四句一门正成行体。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若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也。[5]675

结语

整体上,华严强调了“行起解绝”的观念,这与天台是稍有不同,天台在下手处可以依解而行,观也是不思议谛理境与不思议智互发,因此,从实际行持来看,华严的行持还是较难。

大开圆解是教门的通途,永明延寿大师在《宗镜录》中称:“良以体融行而因圆,行该真而果满,理行兼备,因果同时,圆解圆修,方成宗镜。”“是以若于宗镜有信入,便生圆解,能发真正菩提心,更无过上,是无等等心,是最胜心,是最实心。”清初的澈悟禅师认为教门的“大开圆解”与禅门的“直透重观”方称得上“见道”:

夫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此千圣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论也。然见道岂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开圆解;若依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练,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堑矣。[6]

在现代如何开圆解,近代天台宗的静权法师认为:“圆教是不思议境界,若用分别意识去研究圆教,不可能澈底明白,即使研究得明白了,也还是无用。那么怎样总可以真正明白呢?依前祖师所说,有三种方法,能够用这三种方法,就保证可以真正明白圆教。哪三种方法呢?一是阅经,二是参禅,三是念佛。”此处明白圆教的意思,就是大开圆解。

[1]大正藏第三十四册.117.

[2]大正藏第四十六册.

[3]大正藏第三十三册.733

[4]大正藏第三十六册.704.

[5]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The Discussion on the"Perfect View"Between Tiantai Sect and Huayan

Zhao Dinghua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In Chinese Buddhism,the conversion into Buddhist needs“perfect view”.The roof of“perfect view”of Tiantai Sect is a thorough harmony solution to three truths through wholly understanding the same of ignorance and natural character,the same of life and death and Nirvana.The content includes the“five convenient methods”and“twenty-five convenient methods”and so on.Believing in Tiantai Sect’s strong discipline,Huayan also needs“perfect view”which includ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ame between“kong”and“existence”,and featured with the magic understanding without problems.The difference of meditation between Tiantai Sect and Huayan is upon the first step.While Tiantai Sect focuses on“Wan xin”,Huayan focuses on“Zhen xin”.However,both of them need“perfect view”.

Tiantai Sect;Huayan;“Perfect view”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2.001

2015-01-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2YJCZH302);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511259)。作者简介:赵锭华(1975-),男,浙江东阳人,哲学博士,江西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天台学,华严学。

猜你喜欢
圆融天台智者
在天台(组诗)
智者说
智者说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无尽圆融
天台
智者善比
圆融中心
稚拙率真 圆融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