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
范和钧 勐海茶厂创始人
范和钧是个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爱岗敬业好典范。范和钧,又名范樱,江苏常熟人,1905年生于日本东京。1924年毕业于上海浦东高级中学获取公费奖学金留学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数学系。动乱的年代,公费是不稳定的,由于公费中断,他在法国找了一个活计,修补流传在海外的漆器家具。很快,他成了古旧漆器的专家。
据范和钧的女儿范嫏娣介绍,在法国半工半读的旅欧支部的共产党员和他取得联系,把他吸收入中共。后由于介绍人去苏联,联系中断。
在法国,他和留学法国学医科的娄允琴结婚,1930年回国。
回国后,他进了上海商检局,负责茶叶出口工作。当时,负责茶叶出口的正是吴觉农,吴觉农和左翼经济学家们来往密切,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极度关注,这或多或少影响了范和钧。他和吴觉农一起,致力于茶区合作社的推广和产地检验工作,把出口检验放到茶区去。这段时间他开始全方位地关注中国茶业的现状,发表了很多颇有建树的文章。1937年,他和吴觉农合作的《中国茶叶问题》出版。
1938年,范和钧筹建了中国茶叶公司恩施实验茶厂,任副厂长,负责研制制茶机械。他自绘图纸,自做模型,结合在商检局工作的经验,研制成功兽力揉茶机、号筛等,改变了传统手工制茶工艺,实现了红茶半机械化制造。
在湖北,他还从事一个过去感兴趣,将来大有用途的工作,收购大漆。
这时,在祖国的西南,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成立。公司广揽人才,范和钧也在他们的猎头名单之中。最初,公司希望委任他为宜良茶厂厂长,考虑到他对社会调查和创建新型茶厂的经验,经过磋商,他被委以开发勐海茶业的重任。1939年5月27日,他怀着一颗开发边地,支援抗战的赤子之心,沿滇缅路来到勐海(当时叫佛海)创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佛海实验茶厂”(现勐海茶厂的前身)。
那时的佛海是边地颇为繁荣的贸易中心,有茶庄、有海关,很多商人、机关在这里进行着各种开发计划和实业实验。比如,1929年,周文卿、李拂一等人开办了发电公司,1933年建设厅开办农场,1936年,成立佛海简易师范。马来亚华侨梁宇皋、胡文虎打算利用华侨资金在这里经营樟脑、茶叶……
来到佛海,范和钧住在本地教育局长、复兴茶庄庄主李拂一家。他调查茶树资源,测量茶树数据,了解产销、运输途径,研究边地金融。在今天看来,他的调查报告《佛海茶叶》保留了当时勐海的茶树资源、形态、产量,紧茶的发酵工艺,包装、运输道路、销售等众多难得的资料,尤其是紧茶的发酵工艺一节,解开了很多今人不知的技术谜团。
同时,他和同事自制各种制茶设备,于9月开始制茶。当时,制茶是试验性的,主要是了解茶性,制出样品送外商鉴定。经过18天努力,共制成“白茶一种,红茶三种,绿茶二种,砖茶二种,紧茶一种,老青茶三种,合计得一千一百七十斤。” 他将茶样寄到香港,让外国茶师审评鉴定。
由于范和钧接受的多是西方教育,为人耿直,对边地复杂的人际关系,险恶的政治环境较难适应。他的制茶工作受到当时的县长的阻挠。1939年秋,回到昆明后他向云南省方面建议,撤换了当时对他建厂制茶百般阻挠的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的县长李毓茂的职务。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央企业的影响力,他本人此时也是春风得意。随后,他去敌占区上海,采购百货、制茶设备,招募技师。
1940年,范和钧第二次来到佛海,他的任务除了建设佛海茶厂外,还有一个就是经营刚刚成立的“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服务社的投资和经营范围相当大,包括百货、诊疗所、修路、茶叶储运等等。也就是说,他的任务是推广法币(国民党政府指定的货币),“促进农业生产,提倡农村合作,协助归国华侨开发边区,改善地方人民生活,养成做事美德”。服务社的理事都是对当地政治、商业有影响的人物,因此,服务社的活动,对佛海的政治、社会、金融、民生有极大的影响。
佛海茶厂根据市场需要,1940年生产红绿茶132担(每担100市斤),合作生产侨销圆茶(七子饼茶)400担(向易武同昌黄记花茶庄订购),藏销紧茶1000担。说范和钧不制普洱茶那是个冤案。1941年他们生产红宋240担,因与佛海茶叶商会有协议,本年佛海茶厂未生产圆茶和紧茶,但收购原料给云南中茶公司的复兴茶厂生产普洱“福禄寿喜”方茶。在建设佛海茶厂的同时,他更多的是以佛海服务社经理的名义做紧茶销藏工作。那时的中茶公司资金雄厚,又是官办公司,他们借着抗战的名义,搞起了统购统销。当时所有出境的茶叶必须在中茶公司佛海办事处领取出运证,同时交纳高额的平衡费,但如果将紧茶交给中茶公司联合运输,平衡费就不用交了。因此,当时的中小茶商纷纷将茶叶售予范和钧,1941年他收购紧茶达12000担(每担120市斤左右)。
当时范和钧所收购的圆茶、紧茶用各茶庄自己的商标。也就是说他们销售的圆茶用的是同昌号商标。至于红茶,他们可能用中国茶叶公司的胜利牌商标。
1942年,范和钧边建厂边收购紧茶, 他带领工人建设茶厂,修建绿地,安装机器;并亲自授课,讲授制茶学、机械制图、三角、几何、房屋构造等课程,培训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其中16岁的杂工顾时兴在他的培养下,成了合格的技工,为后来谋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他还拿出个人津贴购买图书,捐赠给佛海地方图书馆。在推行法币和收购紧茶的过程中,权利和斗争让年轻气盛的范和钧感到兴奋。他与抵制联运的大茶伐“洪记”、“思普企业局” 、“恒盛公”有合作也有斗争,与佛海县长、南峤(亦在今勐海县境内)县长争斗不断,还要提防内部李拂一的消极,梁县长、傅孟康的贪婪,以及边地瘴气的肆虐。然而这一切并不使他疲惫,反倒是来自中茶公司上层、云南省经委会的怀疑令他郁闷,建设厅认为他“个性偏执,处世过严,未能入境问俗,抚顺舆情,与民合作”等语令他愤怒。它要不停地为自己辩护。
范和钧对自己建造的茶厂颇为得意,他写道:“厂地面积四十亩弱,厂房面积3521平方公尺,厂内有四公尺宽的车路,约一里路旁遍栽樱桃树苗已有半公尺高,有放牧牛马的草地,猪厩及蔬菜园。
有茶叶初制精制与工程之部门,精制部有切茶机、杆分机、拣梗分级机、飘扬机。工程部分有车床、钻床、冲床等简单机械,零件修配均能自造,泥工股木工股能自造厂房家俱及钢骨水泥工程等,电机股供给全厂灯光设备及制茶动力。”
1942年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佛海遭到轰炸,佛海茶厂除留少数人员外,其余疏散到昆明。范和钧在茶厂突击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纪念碑,碑的内部,刻上所有建厂管理人员、职员的名字,碑文由国名党93师师长吕国铨书写。由于外销受阻,1943年以后佛海茶厂的主打产品变为内销的高档白茶,茶厂的业务先是由李拂一,后由刀国栋代管。
1943年范和钧向云南中茶公司提出休假,随后到位于重庆的复旦大学茶学系担任教授,不久自办大西茶厂,总部设在重庆,分厂位于湖北恩施、四川南充、湖北鹤峰,还有数个办事处。抗战胜利后他去台湾,仍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台湾的土地改革使茶厂失去了土地,他只好重操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旧业,制作工艺漆器。制造漆器的过程,他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生产的仿古漆器达到了文物水平,几可乱真。并出版权威著作《中华漆饰研究》(简体字版改为《中华漆饰艺术》)。80年代去美国前,他将部分漆器作品捐给了台湾华岗美术馆。2013年,笔者委托友人去华岗美术馆联系,美术馆方面告知,这批作品还静静地躺在他们的库房里,他们可以为笔者开放这些作品。
晚年,他怀念勐海,但他对当年创建佛海茶厂的峥嵘岁月、曲曲折折很少提及,从他在昆明做的回忆报告《创办佛海茶厂的回忆》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冲淡。
1989年,漆器大师范和钧在美国去世。
冯绍裘 滇红之父
冯绍裘来到云南的时候38岁,他以技士的身份随中茶公司专员郑鹤春来到云南。郑鹤春是袁嘉谷的学生,在云南、广东、安徽、杭州等地做过官,他的人脉和与上层打交道的经验是冯绍裘所不具备的。
他们考察了宜良茶业后,经过大理、云县,到达顺宁(今凤庆)。立即,他就被顺宁凤山茶园奇怪的茶树资源所吸引,当时的中国茶人还不知道中国有一个这样的大树茶产区。尽管已是十月中旬,但顺宁的大茶树仍然葱郁繁茂,白毫浓密、叶大芽长。这些1908年种植的大叶种茶树一直未经台刈,已经高达丈余。冯绍裘在凤山茶园采摘一芽两叶的鲜叶十多斤,分别制成红绿茶各一斤多。冯绍裘对这两个茶的评价是: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使人不胜欣喜。红茶样一一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桔红,香味浓郁,是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红茶所未见。绿茶样——满盘银色白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亦为国内绿茶所稀有。他们立即将茶样邮寄到香港,受到负责销售的富华公司的高度赞赏。
就是这两斤凤庆茶,间接促进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公司的正式成立。
冯绍裘,字挹群,1900年生,湖南衡阳人。按他自己填写的简历,他是保定河北大学农科毕业,喜好足球,著有《祁红茶品质分级之研究》、《红茶制造法》、《叶绿素于红绿茶制造之研究》等书,并发明了木质三筒手摇揉茶机、动力与脚踏两用式烘茶及揉茶机等。曾任湖南省立茶叶学校校长,茶事实验厂厂长,江西修水茶叶改良场主任,经委会农业处技士,祁门茶场技术员等职。可见,冯绍裘识能上能下,工资也能高能低的。
云南中茶公司一成立,就委派冯绍裘为顺宁实验茶厂厂长,建盖厂房,赶制竹木茶器具,并向茶农宣传如何改制红茶。六月,他们生产一批红绿茶,和宜良制茶所的红绿茶样一起寄往香港,请中外茶师品评。中外茶师均认为:顺宁茶比较优秀。但CHARLES HOPE的茶师认为茶梗比较明显,叶底稍灰。冯绍裘立即写了一份不短的报告,认为茶梗问题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茶叶是春尾茶,更不好捡剃,二是捡茶女工缺乏训练,三是大叶种本身的原因。
随后,他改进技术,培训工人,加强管理,红茶品质不断提高,与佛海茶厂范和钧一起,开滇红茶之先河。
建厂同时,茶厂在东山双营盘自购茶园五十余亩,培植茶苗,作为示范;向省政府申请两万五千元的修路补助,方便茶叶外运;这些都对当地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1942年,日军占领腾冲,冯绍裘非常担心,送全家7口回湖南老家,离开顺宁。是否回滇,他犹犹豫豫,毕竟,战场的形式瞬息万变,顺宁离前线太近。在回滇半路上,他受到中茶安化茶厂邀请,又折回安化,出任待遇和职位都下降了的副厂长。
解放后冯绍裘出任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副总经理兼汉口茶厂厂长等职,在红茶生产和出口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当选中国茶叶学会顾问,湖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他出差回到云南,在勐海、凤庆研讨红碎茶分级问题,看到凤庆茶厂的变化,他感慨万千。后撰写《“滇红”史略》一文,记念他在云南的工作。
郑鹤春 云南中茶公司首任经理
1938年9月20日,浙江诸暨人郑鹤春受命到云南调查滇省茶叶产销情况。这不是他第一次来云南,13年前,也就是1925年8月,他就曾携家带口来云南高等师范任历史地理学教授。[其间,还在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南亚史和东亚史。] 1928年8月,他担任了元谋县县长。一年后辞职,在广东、浙江、上海、安徽等地担任大学教职和教育局主任等职。1937年,他担任安徽庐江县县长。此时,日寇进攻安徽,郑鹤春只能携眷逃到陪都重庆。
打仗需要武器,尽管有一点盟国的援助,但外国的大多数武器还是需要用物资去换的。那时,中国可以出口的东西不多,最大宗的就是茶叶。而日军占领了中国内地的主要产茶区——安徽、福建、浙江等省,国民政府只好开辟边疆茶叶产区,工作的重点转到西南五省。
经过郑鹤春和冯绍裘的调查,他们认为云南完全可以制作高品质的出口茶。是年12月底,中国茶叶公司和云南省方面合作,成立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公司。由于郑鹤春在政界、学界有很好的人脉关系,又有云南及其他地区的丰富的社会管理经验,他被任命为经理。
在郑鹤春的领导下,云南中茶成立了昆明复兴茶厂、宜良实验茶场、顺宁实验茶厂、佛海实验茶厂、康藏茶厂。这些茶厂(场)致力于开发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工艺的引进,创制出“滇红”、“勐海白茶”、宜良龙井、机制绿茶等对后来影响颇深的茶叶新品;同时,对传统的藏销紧茶、沱茶、小饼茶等也极力开发生产;解放后,郑鹤春领导创建的这些茶厂(场)成了国营茶厂的主力。他还和云南省建设厅合作,成立云南茶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对云南茶业人才培养也作了很多工作。
1940年,郑鹤春兼任新成立的中国茶叶公司云南办事处主任,负责云南茶叶的出口和内销管理,以抗战的名义对茶叶的内销发放运输许可证,对外销、侨销收取出口税,对藏销收取平衡费。
1941年,郑鹤春又与重庆的中国保险公司联系,与云南省方面合作成立富滇保险公司,总经理仍是郑鹤春兼任。
在昆期间,他还支持郑和家史的研究工作,并鼓励其胞弟郑鹤声先生积极参与,郑鹤声和其儿子郑一钧都成了郑和研究的权威。抗战胜利后,郑鹤春辞职回上海任中央合作金库信托部主任、经理。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党卢绪章、谢筱廼的影响下,不去台湾,留沪,在上海虹口中学任史地教研室组长。1957年,这位曾撰写《中国地学史》《中国史著之研究》《中国文献学概要》(与郑鹤声教授合著)等开创性著作的学者、旧官宦、实业家,拖着近十口的家室之累,以一个中学教师的身份,清贫谢世。
唐庆阳 勐海茶厂复兴的工程师
云南茶叶公司的历史上,唐庆阳是值得一书的人物。
1916年,唐庆阳出生在南京,家住估衣巷,喜好篮球,有兄弟四人。南京乐育中学毕业后,曾任全国禁烟委员会统计助理员,祁门茶厂计算员,蒙藏委员会办事员。1939年来到凤庆(当时叫顺宁),任顺厂文书,月薪45元,后升任顺宁茶厂总务主任。他对茶叶技术的成熟应该是1942年冯绍裘他们离开顺宁茶厂之后。
1951年,在昆明做小买卖的唐庆阳被召回公司,作为顺宁茶厂技术主任、总务主任的他写了一篇《云南之茶业》的文章,全面介绍了云南茶叶的特点与产量,并建议中茶在全省茶叶产地佛海(今勐海)、镇越(今易武)、墨江、顺宁(今凤庆)、缅宁(今临沧)、下关、景谷、昆明等地建立茶厂,并为各厂规划了两步走的生产计划。也许是文中对佛海、镇越以及李拂一先生早年文章的熟悉,以及出色的全局观,云南中茶公司决定派他和杨秉葵一起去佛海接管原云南中茶佛海实验茶厂。
1951年7月,他们经过开远、蒙自、元江、石屏、墨江、普洱等地,与各地政府签署收购毛茶协议,最终于9月到达勐海。此时,蒋铨已代表云南省农林厅接管了思普企业局的茶厂(场),杨秉葵、唐庆阳清点了原中茶佛海茶厂的物资,收购农民的毛茶,恢复茶厂的生产,在三年后才开始有一定规模的红茶产量。
1952年5月,在县政府召开的茶农代表大会上,唐庆阳就省茶业公司颁赠1951年佛海少数民族茶农合作社制茶锦旗奖品之意义作了发言,这次大会的重点是红茶推广工作。
1954年,唐庆阳任西双版纳茶厂(佛海茶厂改名)第二副厂长。
1957年,唐庆阳等组织工人开展技术革新,在雨季加工紧压茶。随后,他们开发了普洱方茶、勐海方茶、白毫茶、勐海砖茶、勐海沱茶等新品,其中的白毫茶是唐庆阳的得意之作。
1958年,佛海茶厂已改名为勐海茶厂,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茶厂迁址扩建,唐庆阳负责新厂址的选择、规划,并担任建设指挥。“文革”期间,唐庆阳因为历史问题被下放到勐遮曼恩村,但他仍不忘茶叶生产,与当地茶农一起探索发展茶叶生产的新技术,好措施。并开发出“竹筒香茶”产品。
1972年,唐庆阳任勐海茶厂革委员会常委。
1975年,勐海茶厂成立技术革新领导小组,由唐庆阳兼任组长,
1981年,勐海茶厂按绿茶工艺,研制开发出“南糯白毫”新产品,该产品获得1988年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质奖章。
1982年,解放后勐海茶厂第一任厂长(80年代以前,勐海茶厂只有负责人,没有厂长)周培荣去世,次年,唐庆阳被任命为厂长。1984年退休,厂长由邹炳良接任。
1994年4月,唐庆阳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8岁。同年,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中华茶人联谊会为表彰他在茶叶生产和出口方面贡献卓著,向他颁发奖盘和证书,这是对一个重视形象,重视生活的老茶人的迟来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