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需要一颗“匠心”

2015-08-29 21:25王洪波
普洱 2015年3期
关键词:马桶盖内胆电饭煲

王洪波

曾听说这样一个发生在我们云南故事:1000多日年前,远在不毛之地大理的南昭国派大军攻入了“天府之国”的成都,他们没有过多地抢掠金钱和财物,精壮与美女,而是无论大街小巷满城搜罗工匠和手艺人,铁匠、木匠、石匠、抄纸的,弹棉花的,甚至庄稼把式,只要听闻有一技之长者尽数虏走,这一虏就拖家带口虏去了20多万人。凭着这20多万工匠和手艺人,远在不毛的彝族人、白族人学习到中原的技艺和文化,造就了一个强盛了数百年的大帝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边地少数民族先民的智慧,也说明了我国是一个历史上就重视工匠手艺传统的国家。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农业社会的事了,现在已经是互联网的时代,只有掌握了互联网思维,才能更快、更多地赚到钱。可就在最近的春节期间,有一批邻国的手艺人凭自己精湛的手艺人精神,干掉了“互联网思维”。据报道:新春长假期间,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游客涌进日本商店,将不起眼的马桶盖和电饭煲抢得断货,除了让日本人惊呼中国人极强的购买力外,更是对中国制造给予了莫大的讽剌。究其原因:日本的电饭煲在内胆材料上有很大创新,煮出的米饭粒粒晶莹,不会黏糊。而这样的技术,在我们国内还做不到。马桶盖虽然有部份在中国代加工,但核心技术在日本,而且价格上更为便宜。更重要的是:在日本,无论工业化如何发达,它们都是一个始终推崇“匠人精神”的国家,用日本人的话说:“追求手艺进步,并对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钱和时间的制约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协,只做自己能够认可的工作。一旦接手,就完全弃利益于不顾,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完成。”也就是说,一旦投入就必须专注,而且一定要把产品质量做到极至。而所谓极至也是一种和自己较劲的过程,永远对自己的产品现状不满足,永远追求品质的独一无二。三菱电器就曾邀请了3000人在全日本寿司店进行品尝,以找到最适应日本人口感的大米,再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研究此种米粒最佳烹制方式,最终才选定制造电饭煲内胆最为理想的竹炭材料,而后又派出数个小组在日本寻找这种竹炭原料,并用3000度的高温烧制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才取其精华制成了这款电饭煲的内胆。而这款电饭煲从未在中国做过广告,却引得无数国人远渡重洋去疯抢。

而我们中国当下的制造业甚至茶产业普遍缺少这种沉下心来钻研本业的“匠人”心态。而是浮燥并急功近利地寻找速成的捷径,只要产品稍有改观,就立即求助于营销,将产品迅速变成金钱。或将互联网思维变为手段或救命稻草,企盼一夜之间在营销上带来颠覆变化,而把匠人一样的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神弃之不顾,从而将中国制造和茶产业迷失在“互联网思维”的迷宫里。在茶叶的生产中,为了追求数量和速度,不去研究用户的需求和痛点,甚至不惜省略必须的传统工艺;在茶叶的拼配上以次充好;经销广告上吹嘘夸大,不惜制造虚妄理念和噱头;以图眼前的赚钱之快,而把产品的品质改善和口碑弃之脑后;他们忘记了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口碑传播只会更加强大。而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学习中国1 000多年,从明治维新以来,就推崇“匠人文化”和“匠人精神”,连茶人也被称为“茶匠”。他们有做了400多年的长崎蛋糕,做260多年的味噌酱油,一生做了55年的“寿司之神”,一家木制便当盒的老店一做也做了200多年,受到了全日本家庭主妇的肯定;前几年,我到南部铁瓶的制作工坊参观,当时这门“日本国技”无人问津,几近倒闭,可工匠们托模、翻砂的一丝不苟的神态至今让我记忆犹深……不久,为了解决高原水温问题,中国由普洱茶界掀起了日本铁壶热,无意中让日本这门国技重获新生。

我在想,在目前我们中国茶的低谷中,“匠心”对于我们中国茶业意味着什么呢?

猜你喜欢
马桶盖内胆电饭煲
高压压缩氢气塑料内胆复合气瓶内胆选材的探讨
蓝宝石单晶炉隔热屏内胆损坏机理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电饭煲
“拆穿”电饭煲
惊艳世界的马桶盖
智能马桶盖提质列为国家行动
电饭煲用智能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