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茶与云南

2015-08-29 21:27段兆顺
普洱 2015年3期
关键词:茶厂茶业普洱茶

段兆顺

对普洱茶抑或是云南茶来说,民国是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就是在这个时期,传统茶座商号迎来了最后的黄金时代,而伴随着现代工业意识的觉醒,特别是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及顺宁、复兴、佛海、康藏四大有官方背景的茶厂的建立,普洱茶在低迷中悄然开启了现代产业的大门。

“中茶”开启普洱茶现代产业

一条紫禁城外波光粼粼的护城河,将红墙内外隔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从十八世纪的清代中叶开始,产于边陲之地云南的普洱茶,每年都要越过崇山峻岭渡过长江黄河,不远万里地被送入红墙内的深宫大院中,普洱茶也从此“名重天下”,繁盛了百年之久,并在这个时期登上了中国名茶的文化殿堂。

随着国运转弱,十九世纪中后期,曾是中国“茶瓷丝三位一体”,代表和象征着传统中国至高无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优越地位之一的整个中国茶都开始衰落,消退了昔日的无限荣光,失去了在世界茶叶贸易上的主导地位。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普洱茶又何能幸免?光绪三十年(1908年),云南地方混乱,盗匪蜂起,贡茶运至昆明附近被匪徒抢劫一空,而早已焦头烂额苟延残喘的朝廷也无暇追究,云南地方政府借机停止了交纳普洱贡茶这一事项。从此,普洱贡茶绝,再也未能以贡茶的名义进入紫禁城的红墙之内。

这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一个普洱茶时代的结束。从此,古代普洱茶开始成为一个日益远去的传说,留下的是一丝淡淡的,带着某种凄凉的怀旧余韵。

走出深宫大院的普洱茶,很快在继承古老传统的同时注入崭新的“现代商业”意识,并成就了雷永丰、乾利贞、恒盛公、大有庆、钧义祥等一大批民国时期的茶庄商号。他们纷纷在经营方式、产品开发和包装上下功夫,并在昆明、上海、香港甚至在缅甸、泰国、新加坡等设立销售机构,进一步拓展了普洱茶消费市场。据民国《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民国三年(1914年)普洱道署由宁洱迁驻思茅后,仅思茅城区就有雷永丰、乾利贞、恒盛公等制茶商号22家,年制茶l万担左右。

在这种新旧时代的承转中,除了大批传统茶庄商号在现代商业意识方面的觉醒外,整个普洱茶产业最值得纪念的,就是一批现代机制茶厂的建立和运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着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安徽、浙江、福建一带传统茶叶主产区相继沦陷,不少机构和技术人员被迫内迁到大后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38年9月中国茶叶公司派专员郑鹤春、技士冯绍裘到云南考察茶叶产销情况。1938年12月16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随着郑鹤春、冯绍裘、范和均等内地茶人来到云南,以及云南中茶公司的成立,怀揣实业报国的理想,顺宁实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复兴茶厂(昆明茶厂前身)、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先后成立。四大茶厂的建成,以及云南中茶公司成立后十来年间的成功运作,极大推动和整合了云南的现代茶产业,也使普洱茶的现代产业意识相比此前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当然,这批现代茶厂的建立和运作并非偶然。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应该说古老的普洱茶产业此时已经具备了现代产业性的根基。而这种根基的物质基础,来自原料供应基础的初步建立。

从晚清政府1908年大力倡导现代茶产业开始,云南各地开始了又一个茶叶种植的浪潮。1908年前相比清中后期,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有极大缩减。但从1908年开始,特别是民国初年,不仅原来的普洱茶主产区普洱、版纳等地的茶叶种植面积开始回升与扩大,临沧的凤庆、云县、镇康等地区和保山腾冲等地区的茶叶种植也开始发轫壮大。所以在这一时期,普洱茶区的资源开始得到整合,开始逐渐恢复昔日的荣光;以勐海为中心的“江外六大茶山”迅速崛起,超越传统的“江内六大茶山”成为云南茶的重要主产区;原来被绝对边缘化的江外临沧、缅甸边境范围茶区发展壮大为与普洱、版纳三大茶区并列的重要茶区之一。总之,民国年间云南现代种茶业的兴起,奠定了云南现代普洱茶产业的原料基础。

正是在云南茶叶种植业得到扩张的基础之上,一批具有现代化性质的茶厂、茶业公司实体建立了。特别是云南中茶公司和其旗下的四大茶厂的成功建立和有效运作,使云南第一次具有了一个现代性的茶业公司和几个初步现代化生产的茶厂。现代茶业公司的建立,是现代性的资本、原料、设备等物质因素的聚集与整合,云南中茶公司和四大茶厂的建立和有效运作,说明这些因素都已成功聚合。这在云南茶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一个重大的成就。而这一成就,成为了民国年间云南茶留给后人的巨大遗产。

现代普洱茶意识觉醒

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不但奠定了云南茶的现代管理、运作、技术基础,同时也是人才基础的初步奠定阶段。传统商号与现代茶厂的兴旺繁荣,又标志着普洱茶现代产业和品牌文化意识的觉醒。

现代茶业公司的建立,除了原料、资本、设备等物质因素的有效聚合外,离不开管理、运作、技术等智力资源的聚合。云南中茶公司和四大茶厂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是民国云南茶业开始具备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随着范和均、冯绍裘、郑鹤春等一大批现代茶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到来,以及云南中茶公司的建立,更多内地成熟的技术工人来到云南。这批内地专家和成熟技术工人与云南本土的专家与技术人才相结合,使云南的现代茶业具备了人才智力上的初步基础,使云南中茶公司和旗下的茶厂得以顺利运作。而云南中茶公司和旗下的茶厂的顺利运作又促进了大批云南现代茶产业技术人才的产生,为日后云南的现代茶产业生存与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人才智力基础。

云南对茶叶专业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早在1913年就开始了。就在这一年底,云南派出了第一批139名留学欧、美、日的学生,其中朱文精和陈洪畴是专门派到日本学习现代茶种植和制作的。1919年,为了给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朱文精、陈洪畴等人提供施展所学的舞台,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农会决定为他们成立茶叶实习所与茶叶实验场。之后,云南各种茶叶实验场、“模范茶园”、茶叶实习所相继成立。虽然出于当时的各种局限,这些机构和场所并未产生多少实绩,但现代茶产业的意识在那时起就开始深入人心,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8年冯绍裘、范和均、郑鹤春等内地茶人来滇,和云南地方政府一起建立了云南四大茶厂和云南中茶公司后,普洱茶的现代产业意识进一步觉醒并得到很好实践。从此,普洱茶现代产业意识开始生根发芽,纵使后来因为历史原因,普洱茶现代产业走过不少弯路和曲折,但通过用现代化技术、商业手段复兴普洱茶产业的意识已经不可动摇。

与普洱茶现代产业意识一起觉醒的,还有现代品牌和文化意识。民国以前,云南茶的主要品牌是“圆茶”,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七子饼茶”。民国年间,沱茶开始走俏市场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云南中茶公司建立后,滇红又以优异的质量获得极大声誉……也就是,在1908年贡茶消逝之后,表面上普洱茶走下了宫廷的神坛,但在消费市场云南茶却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形成了“圆茶”、沱茶、滇红三大品牌系列并驾齐驱的格局,极大增强了云南茶的品牌实力。与此同时,云南中茶公司的建立和其对自己品牌的管理与维护,也进一步提升了云南茶的品牌意识。当时在云南茶界,发生了一系列商标、品牌官司案例,都是云南茶品牌意识觉醒与加强的重要标志。

普洱茶的文化意识也开始觉醒了,开始进入到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的范畴。一批著名茶人和学者在努力推进普洱茶产业活动的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著述,梳理和研究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如,方国瑜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发表《普洱茶》,著名茶业专家范和钧先生撰写了《佛海茶业》,佛海茶厂留守厂长、著名学者李拂一先生撰写了《车里之茶叶商业》和《佛海茶业概略》等文。与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相比,这些文章里的普洱茶已经不再是一种带有猎奇性质的地方风物,而是开始具有了某些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厚含义。

遗憾的是,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一个时代,直接影响到了现代中国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普洱茶自然也不例外。早在清末就国势大衰的中华大地,民国初年又陷入到军阀割据局面,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普洱茶的市场消费受到极大抑制。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更是将中华大地推向苦难,在此情况下普洱茶的市场销售更多依赖香港、马来西亚等南洋一带,但这种状况到1942年也戛然而止了。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大举南侵,南洋交通受阻,兼之疟疾流行,道路不靖,商旅裹足,通货膨胀,茶叶销售跟不上飞涨的货币,加上众多商号和茶厂为资金困扰.生产更为困难,导致普洱茶产业大幅衰落,各种茶庄商号和茶厂公司纷纷歇业。1948年,苦苦挣扎的最后一家普洱茶传统商号一以何璞生为庄主的鼎春利茶庄也歇业,传统普洱茶庄就这样拉上了最后的幕布。与此同时,民国云南四大茶厂的勉强经营也接近尾声。1950年3月,云南中国茶叶公司及其旗下的四大茶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管会接管,从此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到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时代,民国普洱茶时代正式终结。

低迷年代的巨大突破

民国年间虽然普洱茶在现代商业、品牌、文化意识方面都得以觉醒,同时云南中茶公司成立后在现代产业方面也取得一定进步,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内忧外患的缘故,整个普洱茶产业与清朝鼎盛时期相比还是不断走向低迷。

1949年新中国成立,边疆稳定,百废待兴,崭新的希望,春天的气息再次升起,普洱茶产业似乎又迎来新的转机。但广大茶农、茶商、茶人们那时没想到的是,这个转机的真正到来还要经历几十年,整整一代人的曲折。从1953年开始至1956年完成的“三大改造”,消灭了所有私营茶庄,个体茶农全部加入合作社,所有茶叶生产全部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云南省只有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下关茶厂、临沧茶厂等几家国有企业在按中茶公司下发的计划指标生产普洱茶,连自己开发和销售产品的权利都没有。而中茶公司下发的生产指标,也是完全根据销量制定的,即所谓的“以销定产”。在呆板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仅生产厂家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极大打击,普洱茶原本就已萎缩到有限的市场需求也再次横遭摧残,生产和消费出现极大萎缩,普洱茶步入到最低迷的时期。

在这个低迷期,许多古茶园在低产茶园向高产茶园的改造中,遭到了严重破坏。同样令人难以释怀的,是普洱茶这个大品牌几近湮灭,以致在解放后的三十四年内,一两代云南人都不知道普洱茶为何物。

当普洱茶生产几乎停顿的同时,由于私人茶庄的停业,剩下的几大国有茶厂完全按照计划指标生产,而计划指标又是中茶公司根据次年的计划销量制定下发的。这种“以销定产”、“产销一体”,产量即是销量的生产方式,意味着传统普洱茶存卖结合的生产销售方式结束了。其结果是直接造成普洱茶特性,也即普洱茶后发酵的生命性逐渐丧失。与中国茶的主流绿茶相比,普洱茶最大的特点是其后发酵的生命性。而普洱茶存量的流失,即产即卖,意味着普洱茶失去了陈放的时间。而这,也就意味着普洱茶失去了品质不断变化提升,富于变化和生长的可能,正在向绿茶标准靠拢,逐渐蜕化为只是一种产自云南的茶,只是诸多农副产品中的一种普通消费品。人们消费普洱茶,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物质消费层面,牛饮解渴,不过是茶水罢了。这种转变,使传统普洱茶品饮过程中,失去了富于审美艺术性的“品”字,而只剩下单纯的“饮”了。普洱茶“品性”的丧失,使普洱茶不再是中国著名茶品中的一个类别,而只是一种产自云南的茶叶,一种可以用来做红茶、绿茶、花茶等各种茶类,甚至是英国立顿红茶的原料。普洱茶“品性”的丧失,也就是品牌性的丧失,和那些逐渐消逝在时光尘埃中的普洱茶老字号一起,差不多在整个二十世纪内,普洱茶的名号逐渐湮没无司。

不过,在这近百年的普洱茶蛰伏沉寂时光里,有几件有关普洱茶的大事还是应该提及。1951年12月“中茶牌”商标注册成功,从1952年起所生产的普洱茶包装上的文字,最上面是倒读的“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中间是八中茶商标,下方是倒读的“中茶牌圆茶”繁体字。由于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是手工加盖,因印色之别而有红印、黄印、绿印之称,这期间所生产的茶后来俗称为“印级茶”。

期间经过多次企业名称变更后,从1972年起“中茶牌圆茶”停用,开始改称“云南七子饼茶”,上面文字为“云南七子饼茶—下有英文,中间仍是八中茶商标,下面文字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并同样有英文,八中茶商标中的茶字同样是手工加盖,因印色的不同有红印、黄印、绿印、水蓝印之分,普洱茶从此开始了“饼级茶”时代。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复杂而奇妙的,正所谓否极泰来。正是在这个普洱茶较为低迷的年代,1975年在昆明茶厂厂长吴启英等人的带领下,现代普洱茶历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技术突破——普洱熟茶人工渥堆发酵技术诞生了。人工渥堆发酵技术的诞生,是普洱茶在这个低迷期中取得的最大技术突破,它开创了普洱茶的熟茶时代。

不仅如此,同样是吴启英领衔,云南普洱茶界在1979年制定了《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为现代普洱茶生产提供了科学的生产工艺和规范的质量标准,并由省公司下发到各大茶厂,成为全省普洱茶试行生产的规范。从此,云南普洱茶产业的生产工艺上了一个极大的台阶,为现代普洱茶产业的复兴奠定了技术上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香港、台湾、马来西亚一带老茶客们的默默坚守和推动下,普洱茶的品饮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再发现并形成热潮,进而将这股风吹回到国内,推动普洱茶再次走上复兴之路。由于生逢其时,曾与普洱茶一起走过60来年光阴的“中茶”,甚至一度将云南茶的命运紧紧拽在手里的“中茶”,已经无力左右展翅高飞的普洱茶命运了。1996年昆明茶厂宣布停产,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也在90年代末,脱离了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束缚开始改制,“中茶”式微。随着众多新创企业的加入及市场热潮的到来,普洱茶迎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全新时代。

猜你喜欢
茶厂茶业普洱茶
华侨茶厂换新颜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收藏普洱茶对市场供需量的影响
贵州茶业大事记
普洱茶怎么泡
浅析国内茶厂的年底会计核算
茶业新星——“冷泡茶”
普洱茶叶加工大赛
普洱茶膏抗小鼠衰老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