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东西的孩子到底在“偷”什么

2015-08-29 04:22王锐锋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小浩小孩子新鲜

王锐锋

我们班的小浩,是一个来自山东的大男孩,他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从小由不认字的奶奶带大。从一年级开始,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就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老奶奶拽着一个小男孩,一边喝斥一边责骂,小男孩哭哭啼啼地被带进了校园。同学们经常嘲笑他,甚至有的学生开始歧视这个“外地生”。从四年级开始,我们班经常会发生丢东西的情况,包括学生的玩具、文具等。经过调查,嫌疑主要集中在小浩身上。究其根源,他不是为了据为己有,而是喜欢拆拆弄弄,这其中有报复、搞怪心理在作祟。有好几次都是由我自己掏腰包赔给丢东西的同学才算暂时平息此事。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班里竟然连续两次丢失苹果手机,怎么办?我很清楚是小浩“拿走的”,是继续息事宁人还是以此为契机“教育”他一下?我选择了后者。我找到小浩,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自己知道是他拿的手机,希望他能主动把手机还回来。小浩也很痛快地承认是自己“拿”了手机,但是并没想偷走不还回去,只是想拆开后盖看看苹果手机的摄像头为什么像素不高,可拍出的照片效果却又那么好。我听后又好气又好笑,告诉他以后想看手机可以直接和老师或家长要,不要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拿,并让他主动把手机还了回去。我还送给他一本书——《相机成像原理》,他看后对我说:“王老师,我以后再也不拆别人东西了,书上介绍的特别清楚,我拆了手机也不会明白其中的成像原理,但一看书就明白了!”

后来,我还把他推荐给了学校的科技社团,他在团里学习操纵机器人、制作海模……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从此班里再也没有出现丢东西的事件,同学们也开始喜欢上这个动手能力强的大男孩了。

小学生有偷窃行为,是一件令老师头疼的事情,如不及时纠正,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可是处理不当,就会严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在同学们的冷嘲热讽,甚至在老师异样的目光中抬不起头,索性破罐子破摔,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处理这种事千万得慎重,毕竟是小学生,行为上出现偏差是难免的。

我们要探究小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学生有偷窃行为的原因很多,有家庭教育不当,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自身心理上的因素。而光是自身的因素就包括“无所谓心理;捉弄别人、自我享乐心理;朋友挑衅、追求刺激心理;逆反心理;妒嫉炫耀心理;欠缺物资、补偿心理等”。“偷”东西的孩子到底在偷什么?他们仅仅是为了“据为己有”吗?答案大多数是否定的,因为小孩子还没有建立“私有财产”的概念。绝大多数孩子还是出于好奇的心理,想探究新鲜事物,小孩子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东西,所以就“理所当然地伸手拿了”。

这时,我们教师要分清孩子“偷”的是什么,再针对他的所求“对症下药”。如果孩子是“好奇心”驱动,想一探新鲜事物的究竟,我们就要帮助孩子了解这个新鲜事物,让他“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是妒嫉别人,偷偷拿走同学的心爱物,就要和孩子好好谈谈了,让他懂得什么是尊重与理解;如果是捉弄、搞怪心理在作祟,就要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今后不再犯类似错误……

在对待学生小偷小摸行为上,教师要主动帮孩子改正错误,不仅仅是说服教育,还要揣摩孩子的心理,知道他到底要的是什么,要使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让他有一个道德的约束。在班里,还要为学生融入集体创造机会,让孩子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总之,要知道孩子在“偷”什么后再“对症下药”。

编辑 汪倩

猜你喜欢
小浩小孩子新鲜
小编来说“新鲜”事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在梦里,我们都是小孩子
新鲜
我的爸爸是谁
一个被妈妈厌恶的小孩
新年好新鲜
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
开心图片汇
三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