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5-08-29 15:31陈仕学卢忠英张玲钰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陈仕学 卢忠英 张玲钰

【摘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我校转型发展需要,对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培养对医药产品进行研制、生产、应用、管理和经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2-01

制药工程专业涉及药学、化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是关系到人类生活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我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黔东,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本专业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力求培养能够从事医药产品研制、生产、应用、管理和经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资结构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成立之初,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高学历、高职称专任教师数量少,占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为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围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总体目标,以及向“应用型”转型的政策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力争建设一支适应学校事业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增加至现有的17人,其中35-55岁占专任教师的35.3%;35岁以下11人,占专任教师的64.7%。教授2人,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7.1%;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2.4%;且大部分教师毕业于“985”或“211”高校,外校毕业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4.1%,学缘结构合理。

2.加强新进教师培养

为加快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或转型,结合本专业学科建设及教学工作需要,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做好“传、帮、带”工作。每位骨干教师与1-2名新任教师结成对子,每学期至少听新任教师5节课,新进教师每学期至少听骨干教师10节课。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要求新进教师认真备课,撰写教案,重视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新老师上课、老教师上新课试讲制度,通过听、评课这种教学互动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要求新教师担任班主任,提高管理学生的能力。派遣年轻讲师或助教到贵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单科进修学习。

3.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

每年派遣1-2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访问,提高科研与教学能力,成为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鼓励硕士研究生教师积极攻读博士学位,3年间本专业引进2名博士研究生,培养在读博士1名,今后会逐年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4.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为加强实践性教学,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转型”理念,我院有计划、有目的地派教师到对口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熟悉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聘用有教学能力的实践专家做兼职教师,通过专、兼教师共同教学,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目前本专业已有“双师型”教师3名,以后将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建设研究

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企业、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增减学时学分,调整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药品的生产管理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结合培养方案,对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推进课程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为全力推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开展与企业调研活动,聘请部分企业专家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协助修订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定位、发展思路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校本课程为特色,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物理化学”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将“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两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培养模式与方法创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企业共同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企业调研情况对各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部分课程进行删减,调整学时学分和考核方式,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用3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1年的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根据专业实习方案和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要求,2014年7月我院2011级本专业学生分赴铜仁、贵阳、安顺、普定等实习单位进行为期7個月的专业实习,期间企业反映吃苦耐劳,表现积极,现已有15名学生与德昌祥、百灵等相关企业签定协议作为储干人才。同时更需加强产学研合作方式,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强化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结论

通过几年的建设和改革,本专业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及实践教学“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都得到了充分证实,为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应用型人才发展需要的目标奋斗。

参考文献:

[1]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等.21世纪初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构想[J].药学教育,2002,18(3):1-4

[2]姚日生,张洪斌,徐红梅,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2(3):39-41

[3]于奕峰,芦永辉,赵平,等..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制药工程专业学科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22(2):53-55

[4]何荣军,赵培城,张建友,等.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与经济,2006,19(3):63-64.

[5]童胜强,程冬萍,钟光祥,等.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47-48.

基金项目:院级教改项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G201392)

猜你喜欢
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拓展训练下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现代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改革与创新探讨
“变被动为主动”机械类工程图学课程作业评价模式改革与应用实践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