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芳
摘 要:辜鸿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东西,但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保守主义。辜鸿铭传统文化情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可以说,辜鸿铭的传统文化情结萌生于童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强化,成年之后巩固形成。通过对辜鸿铭的解读,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对他的了解、以小见大透视当时的社会,也有利于为日益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辜鸿铭;传统文化;保守主义
1 辜鸿铭的早期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情结
辜鸿铭的早期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界线是1867年,辜鸿铭随养父布朗前往英国。第一阶段的教育主要来自于辜鸿铭的亲生父母;第二阶段则来自于其养父布朗先生。
辜鸿铭出生在南洋马来半岛北侧的槟榔屿,1867年前往英国之前一直和亲生父母生活在这里。也就是说,辜鸿铭最初的启蒙教来自于传统的中国家庭。而往往启蒙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例如康有为,年轻时大力推行戊戌变法,但年近花甲思想却日益保守,这与他年幼时接受中国传统私塾教育不无关系。就辜鸿铭而言,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他的父亲辜紫云。他从小教辜鸿铭学习闽南语,并且每逢家族祭祀,辜紫云都对辜鸿铭耳提面命: “我们是中国人,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们愿意在列祖列宗面前起誓,不论我们身在何处,生至何时,永远不会忘记,那里是我们祖先的家园。”在随养父布朗去英国之前,辜紫云又告诫辜鸿铭: “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尤其强调两件事:“第一,你不可信耶稣教。第二,你不可剪辫子。”当时10岁的辜鸿铭对父亲的谆谆教诲,可能还懵懂不清,但父亲的良苦用心却对辜鸿铭的学术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辜鸿铭1867年到达英国直到1873年考入爱丁堡大学的7年时间里,辜鸿铭的大部分教育来自养父布朗。辜鸿铭的养父布朗是一个典型的反现代主义者,却极度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他把辜鸿铭带到英国,就是希望把他培养成一个通晓中西,能拯救世界文化的学者。布朗对辜鸿铭的求学生涯做了缜密地规划:首先在英国学习文史及哲学,然后再去德国进修自然科学知识,最后去法国学习法语及风土人情。学成之后,送他回国,专心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找到一条拯救人类的康庄大道。所有这些几乎预示了辜鸿铭一生的学术动态。可见,布朗对辜鸿铭中国传统文化情结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2 辜鸿铭的交友与中国传统文化情结
常言道: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运用在辜鸿铭与马建忠的一次谈话中十分贴切。马建忠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对传统文化有真知灼见。这次谈话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在之后辜鸿铭谈到这次会晤道:在新加坡与马建忠的谈话,对他影响极大,正是因为马建忠让他重新变成了一个中国人。正因如此,辜鸿铭辞掉了在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的职位,决定回国。回国之后,他扔掉所有西装革履,换上长袍马褂,戴上瓜皮帽,并开始蓄辫。从外貌上开始了向中国人转变的第一步。然后就是按照养父布朗的指示,研究中国经典著作。辜鸿铭仔细搜集中国传统经典并潜心钻研,仅一年功夫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独到见解。由此可以看出,马建忠对辜鸿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对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的形成,张之洞及其幕府起到了定型的作用。张之洞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并且造诣很深的学者,因此他的幕府中集聚了诸多深谙旧学趣味的文人墨客,如梁敦彦、沈曾植、梁鼎芬、赵凤昌、罗振玉、郑孝胥等等。辜鸿铭在回国后不久就被张之洞招贤纳士,纳入张府。在与张之洞及其幕僚的共事中,辜鸿铭的传统文化情结日益巩固深化。他在晚年日本讲学中,就不止一次提到“张之洞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也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政治家。由于这种契机,使得我能够与中国最有修养的人在一起朝夕相处,从他们那儿,我才对中国文明以及东方文明的本质稍有解悟”。“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我很自然地得出一个重大的结论,那就是,这养育滋润我们的东方文明,即便不比西方文明优越,至少也不比它们低劣。”由此可以看出,张之洞及其幕僚对辜鸿铭的传统文化情结起到了巩固定型的作用。
3 辜鸿铭的性格与中国传统文化情结
辜鸿铭的传统文化情结的形成,还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胡适在1919年8月3日的《每周评论》上,曾对辜鸿铭的保守行为进行过分析:“现在的人看见辜鸿铭拖着辫子,谈着‘春秋大义,一定认为他是向来顽固的,却不知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当他在壮年时, 衙门里拜万寿, 他却坐着不拜。后来人家说革命了,他忽然把辫子留起来。辛亥革命时, 他的辫子还没养全, 他带着假发接的辫子,坐着马车乱跑,很出风头,这种心理很可研究,当初他是‘立异以标高,如今竟是‘久假而不归了。” 这些语言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对辜鸿铭怪异行为的分析不无道理。毕竟辜鸿铭曾在西方生活二十年之久,自由主义精神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曾说温顺是中国人的性格之一,而自由主义的作祟使他相当叛逆,因此在全国上下急切要求变革的呼声中,辜鸿铭却标新立异,公然维护传统文化。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辜鸿铭真心想维护传统文化,更与他与人为异的独特个性息息相关。所以研究辜鸿铭的思想不得不考虑其独特的性格因素。
4 其他因素
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结与其爱国主义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爱,是其爱国主义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尤其是在国外生活的那段时间,辜鸿铭饱受民族歧视的凌辱,爱国情感也与日俱增。回国之后,又亲眼目睹了祖国遭受外国列强铁蹄践踏的情景,他的爱国之心终于喷薄欲出。毅然决然放弃西方文化,回到故国。
辜鸿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除了辜鸿铭的主体原因外,还要看到它的客体——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同化性。在面对西方现代化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未被取代,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了自我更新作用。这也是为何中华民族文明源源不断,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消亡的四大文明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辜鸿铭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形成原因的浅析,我们对辜鸿铭有了更深与更全面的了解,将辜鸿铭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人物。从根本上说,辜鸿铭是当时所处时代的产物,是中西碰撞下的近代社会所催生出的“矛盾体”,他自身的矛盾也恰恰生动地体现出当时新旧杂陈、中西合璧的时代特点。对于辜鸿铭我们不应猎奇,而是要真正走进他,走进那个时代,去真切地体会当时的社会氛围与环境,这也是写作此篇拙文的最初动机。
参考文献
[1] 黄兴涛:《文化怪杰辜鸿铭》,中华书局1997年版。
[2] 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海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 吴景明:《寻求文化融合的“挞西扬中”——辜鸿铭的文化保守主义内涵解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4] 史玉华 田茂军:《简论辜鸿铭的保守主义文化观》,《湘潭大学学报》2000年第24期。 [5] 史敏:《解析辜鸿铭保守主义思想的独特性》,《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9卷第5期。
[5]严光辉:《辜鸿铭传》,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6]严光辉:《辜鸿铭传》,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頁。
[7]萨摩雄次:《辜鸿铭论集》,皇国青年教育协会1914年版,第142-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