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勇
【摘要】语文老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应学习并遵循“移情”式教学法,课堂教学中渗透“移情”的方法。“移情”的方法主要有美读、美赏、美想等。遵循“移情”式教学法,才能原汁原味地品尝文学作品这道精神大餐,才能走进文学作品的深处,获得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移情;教育;美读;美赏;美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的比例很大,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其对于学生的教育价值不可估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的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注重美的教育,注重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
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其直观性、可感性,它以情感活动为中介,把对象和主体连接起来并且贯穿过程的始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如果将情感活动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单纯采用分段讲解的方式,把文学作品活生生的肢解,分割成段、句、词、字,把生动优美的意境和形象抽象成干巴巴的几条筋,这样必然会使文学作品的教学陷入一种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泥沼之中。
古人云:“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泣鬼神。”可见,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丰富与净化学生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应学习并遵循“移情”式教学法,只有这样,才能原汁原味地品尝文学作品这道精神大餐,才能走进文学作品的深处,获得审美的愉悦。
一、“移情”的概念
移情就是教师将学生的感情引入诗文中去,使诗文中的形象也和自己具有同样的情感,让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的情感上交流融合、升华共鸣。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移情”的方法
(一)美读——渲染情感的场景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例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前,教师反复教学录音带,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上课时朗读声音舒缓、浑厚、沉静、无奈,把朱自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想超脱的彷徨,把渗透在朦胧的月光及模糊的荷塘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朗读感染思绪好久不能稳定,眼前总是一片碧绿的荷塘。这样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就会有欣赏后的满足感,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有表情的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 “物我统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二)美赏——步入优美的意境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的精美篇章,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氛围,诗歌的画面感,是需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渲染描绘并艺术地再现出来。所以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正确把握作者创作的情感,引导学生步入美境之中,尽情地投入,全身心去领会,达到文情融汇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升华。例如《驿路梨花》,这是一篇富有浓郁诗情画意的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采用以景入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热情地讴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揭示了雷锋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本质。教学中,老师要从文中景物描写入手,创设意境,把学生导入意境中去,使学生受到感染。文章开头,作者以重彩浓墨描写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群山起伏、茫茫苍色的雄伟画卷。老师要指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美景的精彩片断。其中一段写道:“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花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教师在这段文字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充分渲染梨花林诗一般的意境,从视觉、触觉、感觉多方面去引发学生美的感受。对于“这天夜里……歌唱”和“我们正在劳动……一定是梨花”这两段文字,要突出作者刻画人物的妙笔,使学生领会到“景美、人更美”的深刻含义。最后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使景、人、情三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对此,老师应着意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刻寓意,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艺术境界,受到优美意境的陶冶。
(三)美想——引发感情的升华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当学生驾驭联想的骏马纵横的时候,心中的爱憎感情就会不可压抑地迸发出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抱”“掐”“摁”“衔”“扣”一系列动词去叩击自己的心扉,使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这时,学生就会被志愿军战士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壮烈场面深深感动,热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的感情泛起涟漪的时候,教师可以推波助澜,满怀深情地说:“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不愧为最可爱的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战士用自己的青春、鲜血和生命在历史的里程碑上镌刻着不朽的篇章。”这样真挚的话语能够引起学生的翩翩联想。于是,董存瑞、黄继光、徐良……一个个英雄人物就会在学生眼前闪现,热爱、崇敬、自豪的感情波涛就会在学生心际澎湃。
移情式教学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具体体现,是“披文以入情”,力图把情感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是从“润”字出发,在“潜”字上下功夫,诱导学生进入情感教育的最佳境界,获得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以达到“潜”之心扉,“润”之心田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01).
[2]洪文龙.移情教学艺术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06).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