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本土星级饭店高管人员职业化培育机制和对策

2015-08-28 16:16张向东
丝绸之路 2015年8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职业经理人

[摘要]提升浙江本土饭店高层管理者的职业化水平,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建立合理的职业经理人培育机制。本文论述了国民经济新常态下,建立浙江省本土星级饭店高管人员职业化培育的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学习机制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本土饭店;职业经理人;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71-03

一、浙江省本土星级饭店高管人员职业化培育的意义

饭店职业经理人是运用他们所受到的专业训练或拥有的现代饭店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和管理技能,对饭店(或饭店某一部门)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在改革开放后饭店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和饭店企业管理专业化、职业化需求的拉动共同促进下,饭店职业经理人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其出现是饭店企业经营管理逐渐走向专业化的标志。这个群体在我国本土饭店快速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为饭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饭店的多元化功能得以充分实现,宾客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得以应用,饭店的管理和服务更具时代特征。总体上看,近10年浙江本土星级饭店增长迅速,尤其是中高档饭店快速崛起,在规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饭店品质不断提高,竞争力持续提升,走在了全国饭店行业的前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给饭店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与市场潜力。同时,饭店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供求关系由卖方主导向市场需求主导转化的特征更为明显,饭店宾客对舒适、便捷的工作休息环境提出新的需求,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饭店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有新的思考、新的对策。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宏观形势下,本土饭店行业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压力,如何有效应对,成为饭店经营管理的主题,也成为推动饭店企业转型和创新的动力。这种压力和动力对浙江本土饭店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题组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用将近半年的时间,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对浙江省本土饭店高管人员的职业化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浙江本土饭店业高管人员总体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和高经验型等特点,一批受过良好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的职业经理人走进了行业。存在的问题是:职业经理人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职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足,职业经理人的自身建设亟待加强。缺乏职业经理人的有效培育、评价和交流渠道,职业经理人认证、激励、约束和流动机制不尽完善和规范。①

浙江本土饭店正处在从规模增长到内涵提升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饭店经营、市场营销、管理提升和特色文化饭店建设都迫切需要新的思维、新的创造、新的举措,这种转型升级和行业变革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发挥专业优势的舞台。为了保证本土饭店职业经理人既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又能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机制,采取积极得力的措施,使这个群体健康成长,逐渐成熟。

二、 浙江本土星级饭店高管人员职业化培育机制和对策

笔者在前期相关研究中提出,本土饭店发展的主要支撑靠的是竞争优势,具体可以把竞争优势描述为这些内因要素的函数:

竞争优势(CA)=f(品牌、规模、网络、管理、

服务、人力资源、技术、饭店文化)

这一函数关系式表明,各要素必须在饭店内部与饭店管理机制进行有机的整合。专业化经营是培养本土竞争优势的前提,品牌是提升本土饭店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创新是凸显本土饭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保证质量是构建本土饭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而人力资源是保持本土饭店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②我国饭店职业经理人出现的历史不长,市场培育不成熟,且大多数本土饭店高层管理者的职业化程度都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职业经理人培育的相应机制。职业经理人短缺、不成熟、不规范已成为制约本土饭店发展的最大障碍,必须加快职业经理人培育相关机制的建设。

(一)市场机制

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运行体制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③由于本土饭店职业经理人市场培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识别和人才甄选体系、评价认证体系、薪酬绩效、企业内外部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很不健全,饭店企业在选择职业经理人时并没有没有统一的评价衡量标准,供需双方不能相互选择,加之职业经理人的流动机制不畅,造成一方面职业经理人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德才兼备的经营管理人才。一些国有饭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建立,高管人员行政化色彩比较浓厚,他们的约束不是来自董事会和外部市场环境,而是上级行政领导的“脸色”。一些家族饭店企业,人权、财权都掌控在业主或家族人员手里,高管人员职业化程度普遍偏低。或因为担心家族权力的丧失,或因为双方管理理念与管理风格迥异,业主难以提供责权利统一的条件,职业经理人大多谈不上有自主经营权,却要承担巨大的业绩压力,难以实行真正有效的管理。

建立本土饭店职业经理人培育的市场机制,重点应放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培育和规范职业经理人市场上。从企业来讲,国有饭店企业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得职业经理人选聘、使用、考核、解聘成为一种规范的市场行为。民营饭店企业要建立清晰、开放的产权制度,形成科学、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家族企业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的现代管理观念,克服传统“人治”文化,营造职业经理人发挥才能的良好文化环境。从行业来看,饭店行业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协会组织,通过其发挥有效的行业引领及约束作用。建立本土饭店职业经理人测评机构,建立和完善人才信息网络库,对人才资源实施动态管理。以国家标准《饭店业职业经理人执业资格条件》为指导,组织业内资深专家编制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职业经理人的任职资格条件,形成饭店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依法办理资格认定和登记注册,组织企业对职业经理人进行业务考核,发挥国家和行业标准对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制度约束和业务提升作用。

(二)激励机制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土饭店激励机制不健全,比如薪酬设计不合理、薪资与业绩不符,未与经营绩效挂钩、薪资结构形式单一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在一些私营饭店中,业主没有真正的放权,用而不信,或想通过频繁“换人”来立即出绩效,在这样的压力下,职业经理人心态浮躁,积极性受挫,忠诚度下降,产生“短视”行为,经营企业必然急功近利、患得患失。

本土饭店要建立以长期激励为主体的薪酬激励制度,实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激励机制是激发人才资源积极性的主要途径。良好的激励机制能提升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和忠诚度,使他们充满信心和工作动力。激励包含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有年薪、职务消费、额外医疗、人寿保险、养老金以及补贴。精神激励主要是指社会的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包括目标激励、发展平台、荣誉声望、社会地位、信任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等。饭店高管人员作为较高层次的管理者,激励因素主要来自自我实现需要层次。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里,经营者的报酬中工资性收入通常不到 50%,而以红利奖励和企业期权形式获得的收入,占经营者总收入一半以上,其中期权激励已较为普遍。所谓股票期权激励是规定职业经理人在与企业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内(一般超过一年),享有以某一预先给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它具有较强的长期激励作用,把物资激励和精神激励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职业经理人队伍的稳定与成长。在非物质报酬激励方面,私营饭店企业要给职业经理人提供一个体现其价值的事业平台和相对宽松的经营环境,职业经理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帮助企业增加财富的同时实现个人的抱负,体现自我价值。

(三)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激励中必须体现约束。由于我国的饭店职业经理人市场还远未成熟,市场运作、职业准入、人员流动缺乏具体规范,监督体系未能健全,饭店职业经理人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需要相应的控制机制来约束他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可能产生不择手段的行为。

根据饭店企业实际建立合理、有效、健全的约束机制。约束机制不到位,易使职业经理人产生“钻空子”和越轨行为。在饭店企业中,建立约束机制的目的在于明确职业经理人的责任、权利、义务,实现其行为合法化和规范化。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督与惩罚,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可以防止“钻空子”和越轨行为,促使他们秉公守法,照章办事,切实为饭店长远利益而工作。这种约束机制,从企业外部来讲,法律法规、市场规则、行业准入、职业道德是主要的约束形式。企业外部要建立市场服务和监管机制,着力创造相对完善的制度框架体系,培育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让饭店职业经理人在这种体系框架和市场环境下得到客观评价,受到规范的市场竞争约束与行业约束,取得与其能力和业绩相适应的经济利益,施展才华并能够合理流动。从企业内部来讲,一是要根据饭店企业的实际选聘合适的职业经理人,除了要注重其管理经验和工作能力之外,重点关注其对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促进职业经理人与饭店企业在发展战略上的协调。二是要签订严谨的聘任合同,合同中明确绩效考评标准和指标,通过责、权、利三者的统一来进行约束;三是绩效评价要与激励措施紧密挂钩。既要严格执行以经营业绩为主要标准的绩效评价体系,业绩评价结果也要和激励制度有效结合,而不能流于形式。总之,饭店企业内部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制定合理的绩效体系和薪酬体系,为职业经理人提供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和舞台。要调整业主与经理人之间的制衡关系,明确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切实保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双方的合法权利。

(四)学习机制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拥有消费话语权的顾客追求个性化的需求日渐抬头,社会化的消费模式已经从“工作圈”转化为“生活圈”,饭店产品与功能的定位随之发生变化,饭店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也要改变。在高端消费需求泡沫消失后,我国的高星级饭店面临洗牌和行业规则的重构,经历阵痛后的饭店业须重新研究市场,做好定位。面对行业的新变化,建设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品质意识强、掌控能力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是饭店行业健康、稳步发展的保障。本土饭店的可持续发展与饭店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成熟度息息相关,这就需要职业经理人不断学习、提高、完善自己,提升素质。浙江本土饭店高管人员当前需要做的一是要建立互联网思维模式,二是要培养终身学习和不断提升的习惯。

传统的思维模式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以及大规模传播的标准思维模式,而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消费者已经反客为主,拥有了消费主权,他们需要的是价值创造而不再是千古不变的标准产品生产。本土饭店需要从目标市场出发,贴近顾客的需求,专注产品和极致的服务。本土饭店职业经理人要用互联网思维来重新认识和理解饭店行业,重新认识和理解饭店服务与服务产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然导致饭店的盈利模式和服务产品的调整,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新事物、新模式,要采取包容、观察、参与、合作的态度,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来提高饭店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提升产品品质,通过互联网思维的应用来指导饭店产品再造和流程再造。

互联网时代要求管理者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土饭店高管人员除了个人主动学习之外,还需要有完善的培训提升机制。当前,本土饭店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尤其是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培养途径还很窄,大多数单体饭店对储备高管人员培养没有长期的目标和计划。一些本土饭店只强调短期经济效益,完全忽视培训。一些饭店只是停留在员工短期培训层面,形式上异常火热,但培训效果甚微。饭店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化培训机构少,培训费用高,培训需求定位不准,缺少专业化训练,难以形成科学化管理思维。对于成年人的学习而言,必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培训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教育内容要务实,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富于新意、有实际价值。培训要把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和能力。企业外部,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和行业协会统一组织,企业深度参与,整合资源,采取主题研修、理论研讨、参观考察、深度访谈、经营诊断、高峰论坛、星评实践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省饭店部门经理以上的管理人员进行轮训。比如浙江省饭店业协会近年来组织的一系列沙龙和论坛,为浙江本土饭店企业转型升级引领了方向,对浙江省饭店行业变革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内部,可以采用传帮带、学历升级、定期学习制度、轮岗竞岗、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对高管人员进行历练与培养。本土饭店职业经理人只有终身学习,不断学习,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保持健全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心态,才能够使自己和企业始终处于有利地位,保持竞争优势。

当前,国民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饭店企业也呈现出盈利趋于理性化、品牌建设创新化、市场结构差异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的态势。饭店企业的业绩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作为本土饭店职业经理人,要积极认识新常态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正确的应对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使饭店的经营管理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这也是我们研究浙江省本土星级饭店高管人员职业化培育机制的根本目的所在。

[注  释]

①张向东、沈建龙:《浙江省本土星级饭店高管人员职业化发展现状分析》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②张向东:《从文化创新层面看本土饭店软实力的构建与提升》,《丝绸之路》,2012年第16期。

③陈银林:《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财税经贸》,2014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职业经理人
徐州网络作家群培育机制研究
国企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分析
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我国职业经理人法律地位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关于国企职业经理人付薪理念的思考
国企引入职业经理人的SWOT分析
职业经理人诚信之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