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摘要】音乐是人们抒发自我、表现内心、寄托思念的一门艺术,音乐教育也是我国美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事实上,它也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环,不仅未能达到我国素质教育提出的“塑人”目标,同时也很难给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带来应有的促进作用。这就需我们重新定位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目标。
【关键词】音乐教育 中小学教育 “塑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91-02
自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以来,素质教育工作很长时间都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很多中小学校一方面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但本质上还是以往的“小三门”,课程表上语文、数学、外语排的铺天盖地,音乐、美术等课程依旧寥寥无几,仍然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完全漠视了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工作。相比欧美大部分国家,比如在1994年,美国就已经通过了相关法令,将音乐、舞蹈、艺术等课程设置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其教育地位完全等同于英语、数学、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等课程。鉴于此,我国在1999年也提出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针对21世纪我国美育教学明确提出了“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口号,尽管如此,可时至今日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仍旧没有什么起色,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只有加强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将音乐教育应用到中小學生的“塑人”教育中来,才能确保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
1.音乐在中小学“塑人”教育中的应用背景分析
1.1 现阶段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人才培养首先应该重视培养其的人生观,而现有的中小学主要课程多数都是围绕学生应试能力培养构建开展,这也突出了音乐教学在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可贵。音乐作为培养学生艺术、情操的一种方式,与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所以应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尤为关键。在校学生要想更好适应未来工作,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就必须在自身的人格情操上下功夫,要将音乐教学内容有针对突出,显著提高学生对艺术、生命的价值追求。因此这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
1.2 培养全面人才的必然需要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全面人才,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在整个教育工作的推动过程中,要将学生基础能力、技能培养与学生道德培养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事实上,音乐教育就是充分结合教学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让全体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和自己的灵魂握手,同时也能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养成热爱生命、发现自我的意识,实现个人全面成长,从而满足面向社会的全面人才需求。
1.3 深化落实全国道德标准的必然要求
关于学校人才培养要求,我国先后制定和推出了《全国普通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政策文件,着重强调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同时强调各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板,要在坚持人才培养核心不偏离道德水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同时各高校可自由选择音乐教学形式,同时积极倡导各高校开展探索实践活动。实质上,做好全国中小学生道德标准的深化落实工作,就需要充分结合指导纲要的建设性意见,推动音乐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科学定位
2.1 对音乐教学理念的科学定位
从事音乐教育的人都曾在思想上有个矛盾:很多学生都很喜欢音乐,他们经常唱歌、听MP4,可为什么他们就不喜欢学校里的音乐课呢?此外,笔者还亲耳听到一个学生的诉说他上音乐课的苦闷,甚至经常希望音乐教师外出而避免上课,为此笔者心痛不已,这难道不是我们陈腐的音乐教学理念导致的吗?2011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五点新的音乐教学理念,为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二、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告诉我们:音乐教育“审美”是核心,“兴趣”是动力,“实践”是手段,“创造”是目的,“综合”是必然,“文化”是多元的,“全体”是必需,“个性”是关键。
2.2 对音乐课程目标的科学定位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在国外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学首要目标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笔者以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并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对师生关系的科学定位
新课程对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是指:一、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二、教师要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课堂氛围;三、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经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3.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塑人”教育的启示
3.1 对社会适应标准的重新审视
我国自开展教育工作以来,一直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但现行的体制与效果却往往不如人意。事实上,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之间剧烈竞争导致个体间矛盾重重,一贯性的标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成长,为了在学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学生们不得不以牺牲创造性为代价。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笔者清楚地看到,很多时候,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其本质是内疚和自卑的表现。他们因为难以表达自我个性而苦恼,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师应对外界环境对个体存在的破坏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根据学生的人格水平和自我强度决定自我探索的深度,通过音乐“塑人”手段,努力帮助学生将从众的目的性适应扭转成具有自我意识的策略性适应,给学生在现实中赢得自我存在空间。
3.2 注重对生活意义和精神目标的追求
以往的中小学教育工作通常都是“填鸭式”地对学生主流价值观进行灌输,往往忽视了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如何去选择与发现生命意义。这种的空洞且不切实际的教育目标难以与学生的实际成长相关联,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心理荒漠或断层。在工作中,笔者了解到,很多高校学生缺乏同一性目标,他们不能准确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明白自己应做什么,面对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与干扰,他们感觉到空虚,无所适从。针对类似情况,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通过音乐引导学生真正体认、回归到自我核心,获得切实的自我相遇感,比如讲述“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贝多芬、勃拉姆斯与命运对抗”等故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只有學生在自我确认的基础上无冲突地生活,生涯选择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3.3 增进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很多学生从小被家庭过度保护,父母为了让孩子尽早符合自身期望与社会标准,从小就开始为孩子打点安排好一切,自小学到中学,几乎所有家庭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这导致学生们过早地被剥夺了自由,同时也习惯了漫无目的的生活,总认为自己人生是由家长与老师规划的。长此下去,学生逐渐丧失了自我选择的意识与能力,这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无疑是不利的。纵然如此,我们仍应该用我们的良知发出至深呼唤,通过音乐“塑人”教育,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责任,摆脱对家庭环境不健康的依赖,体认并应对追随自由和选择带来的存在焦虑,从而真正踏上属于自己的存在发展道路。
3.4 不回避人生悲伤、困苦的一面
悲伤是伟人、艺术家必备的条件,是创造性工作的前提。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一部分咨询辅导教师对人生悲伤、困苦仍然抱着一种“不可说、不愿说、不能说”的防御态度,这种态度的存在无疑会给中小学生探索相关议题带来阻碍。为此,心理学家亚罗姆甚至提议教师直接向学生谈论关于死亡和人生困苦的议题,并认为人之所以对生活和创造拥有热情,其本质来源于个体对死亡的意识。实际的音乐教育工作中,笔者认为还应该注意在心理辅导中除了要启发学生接受“苦难是生活的一部分”的观念,通过《莫扎特书信集》向我们展示了一颗敏感脆弱的心灵,帮助学生学会在人生困苦中发现并创造新的意义。
4.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在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在未来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工作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音乐课程标准,通过引进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精神需求,对他们实施有助有学习和成长的生命式教育,从而把中小学音乐教育音响更规范、更健康的素质教育美育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晓毅.多元智能理论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01)
[2]李宏.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刍议[J]. 戏剧之家. 2014(15)
[3]肖园园,巫苏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研究[J]. 北方音乐. 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