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甲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94-02
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視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一种系统的认知、分析、整合能力。学生阅读教学的现状告诉我们,学生们在读了那么多的教材之后还是不会读书,因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辨析、领悟、筛选、联想、比照、品味、质疑等心理活动,其核心是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做为书面语言的阅读材料具备四种主要功能:表达或表示的功能;刺激或信号的功能;描述的功能以及论证的功能。以此,我们可以在理解水平这个层面上对阅读能力进行划分,得到如下的阅读能力的内涵,即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把握关键词句的能力;阐释含蓄语句的能力;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揣摩语言特色的能力;评价文章得失的能力。这就为我们选择合理的阅读策略即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如,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人文性倾向,在教学中过份演绎“独立选择学习内容”“独立选择学习方法”“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体验策略,在教学中就忽略学段目标和文体特点而一味地引导体验而忽略思维的激发与引导。由此引来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一些诟病。
正确理解新课标“个性化阅读”的精神,辩证处理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对个性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才能使新课程阅读教学取得预期效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中每个哈姆雷特是个性的。课程目标制约下的阅读教学,学生是学习阅读,通过一次次探寻文本的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文本意义的探寻则要体现“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哈姆雷特是共性的,这个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引导学生在探寻文本意义的同时,体现个性化阅读,不能把他们颠倒过来。
三、正确的阅读策略
1.有选择的读
书不都是念的,有的浏览翻阅的,有的参考备查的,有的是应熟读背诵的。有些书只能浅尝,有些只能吞咽,只有少数一部分书才值得细嚼慢消化。我们在读书前首先得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读这部作品?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我想从中学到什么新的信息?然后再开始阅读,这样,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或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就会被选取、吸收。读书的技巧在于有选择的读。
2.拿得起,放得下
文章有难易之分,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点。这些难点又往往不是一下子可以扫除的,这时大可不必执着于一点,在一颗树上吊死。我们当做到“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读书遇到难关时,往往会在“放得下”的酝酿过程中,不期而然地迎来突破难关的良机,得到喜出望外的收货。欲擒故纵,这时为古今中外众多学人的读书实践多次证实过的一条规律。美国学者詹姆斯在《突破思维的障碍》一书中,就曾指出,人们常见的思维障碍之一,便是不善于促成酝酿的过程,不会等待时机。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学会等待时机。
3.循序而致精
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是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古人曾把阅读的步骤概括为十二个字:“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这是符合阅读的认识过程的。阅读是一个自易而难的过程。
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和创新性。新课程改革目标更是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更应该克服“满堂灌”的教法,提倡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激发兴趣。课堂上尤其出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闪光点时,教师更应发挥其引导作用。课后多评选一些优美文章,尤其要偏重中间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坚定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