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艳
为了顺应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旅游业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强对我国旅游业全局性、战略性的把握,实现中国旅游业在未来十几年达到并超过现在一流世界旅游强国发展水平的目标,国务院在2009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将旅游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对旅游业前所未有的产业定位,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将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
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在国家产业群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其成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对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支撑作用。战略性支柱产业包含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两个层次。所谓“战略产业”,一般是指攸关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死存亡而“不得不”发展的产业,其具有发展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具有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性质。凡是涉及国家根本竞争力、国家安全、 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影响国家政治地位的产业,都属国家战略产业*① 参见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② 参见林孝问:《战略产业“逆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③ 参见高粱:《科教兴国、自主创新和战略产业》,《开放导报》2005年第2期。。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参见殿廷、王丽华、王素娟、朱桃杏、王瑜:《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战略对策》,《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9期。,往往由先导产业(当前规模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壮大,达到较大规模(主导产业)以后成为支柱产业*参见苏东水:《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也就是说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将旅游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既是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之策。只有准确把握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依据和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旅游业的脆弱性是指旅游业对外界的干预和变化比较敏感,容易受到战争、恐怖主义、政治动乱、经济或金融风波、自然灾害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引起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大波动,使本来稳定与均衡的旅游市场陷入混乱。而造成旅游业脆弱性的因素是:各种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旅游业的高度依赖性和综合性以及外在的诸多制约条件,这些因素极易产生连锁反应,使旅游业成为社会中最为敏感的一个环节,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相对被动,又缺乏引导市场消费的能力,使旅游业的脆弱性进一步显现*参见吴英鹰:《导游如何正确面对旅游业的脆弱性》,《消费导刊》2009年第10期。。由旅游业的脆弱性引起的旅游波动性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在各国出入境旅游市场表现得最为突出。以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为例(如图1和2所示),在2000~2012年的13年间,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存在着两个明显的转折点,第一个是2003年,这一年在出入境旅游市场方面,中国的入境旅游人数、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出境人数增幅、出境花费增幅与前一年相比均出现了极其显著的下降,尤其是在出境花费增幅方面出现了历年的最低值。第二个转折点是2008年,与2003年相比,下降幅度相对缓慢。不难发现,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出入境旅游市场整体需求出现萎缩的局面,也使中国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的影响;而2008年中国国内的冰雪灾害和5.12大地震等突发事件也是造成中国旅游业在出入境市场上同时大规模下降的另一主要原因。以上事实均说明,因旅游业的脆弱性而引起的旅游波动性给出入境旅游市场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参见魏小安、付磊:《旅游业受“非典“影响情况分析及对几个相关问题的辨析》,《旅游学刊》2003年第4期。。
图1 中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人数变动情况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图2 中国内地公民出境变动情况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13年。
一般而言,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大,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一般为5%以上,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二是需求弹性高,弹性系数大于1.0,市场扩张能力强,发展快于其他行业;三是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就业机会多,能解决更多人口的就业问题;四是产业带动性强,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能够诱导新兴产业的崛起,对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广泛影响;五是节约能源和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参见李伟:《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如何定位》,《商业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国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具有综合性强、发展潜力巨大、关联度高、能源消耗低、产业贡献率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优势。同时也应看到,在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五个特征中,第一个指标是最为关键的硬性指标,即旅游业的总收入必须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以上;而到2012年为止,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77%。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旅游企业小、散、弱,社会资金进入旅游市场困难,在直接投资和间接融资方面存在诸多限制,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旅游业整体效益不高。
首先,国内旅游市场人均消费水平低。虽然与入境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相比,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的基数很大,但是人均消费还处于低消费、低层次的水平上。同时,农民旅游需求缺位,农村居民还没有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旅游消费主体,一个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的消费需求还没有拉动起来,使农村旅游市场爆发式的增长尚需时日。其次,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差”的问题,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少龙头企业,没有大型旅游集团品牌,从而造成旅游产业集中度偏低,竞争能力较弱。再次,旅游产品单一,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能满足现代旅游新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多功能的具有文化附加值的旅游项目还没有完全培育起来。最后,旅游服务质量差、旅游法规不健全,旅游市场监管执行不到位等,导致景区和旅行社还存在乱收费、导游利用导购收取回扣、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旅游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的存在,从而大大抑制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业是推进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战略选择。为了做大做强旅游业,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应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实现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需要多策并举。
旅游业的脆弱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旅游业固有的内在属性和矛盾。旅游业的脆弱性造成旅游业运作的不稳定性,凸显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一旦脆弱性超过某一临界阈值,就可能酿成旅游危机,形成产业风险,从而严重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参见王兆峰、杨卫书:《旅游产业的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各种自然地质灾害频发,使得旅游业遇到的不确定性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建立规范长效的应急机制,增强旅游业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反弹力,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免疫力,使得旅游业能在各种日常性和突发性的风险之中运行。为了更好地应对旅游脆弱性引发的旅游波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对旅游脆弱性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学习和探索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应对旅游危机事件的成功经验和处理危机的各种方法,促使旅游业产生应对危机的弹性及战胜政治、经济动荡或自然灾害的强劲力量。其次,从中央到地方要完善应对旅游危机事件的政策和资源储备,从组织和机制上完善危机管理系统,制定权责明晰的旅游危机反映机制,以及科学、准确的旅游危机干预和应对策略*参见黄瑾:《论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7期。。同时,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和机制,加强外界与受到危机负面影响的特定目的地的信息沟通,让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旅游危机的最新消息,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最后,旅游企业要做好危机期间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策划和加大危机过后的风险管理力度,以便在危机过后促进旅游危机事发地旅游业的快速复苏*参见吕利军、王嘉学、袁花、肖波:《典型旅游城市环境脆弱度评价与旅游发展对策分析—以昆明市为例》,《旅游研究》2009年第2期。。通过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危机管理模式,降低旅游产业的脆弱度,削弱旅游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巨大扰动与风险,已经成为建设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目前,旅游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主要瓶颈,就在于缺乏具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管理优势以及较强的市场占有率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因此不具备其盈利模式独特、市场占有率高、整合能力强,资产规模大、营销渠道健全、具有很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感召力的优势。这不仅阻碍了旅游业升级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步伐,也妨碍了我国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和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这就需要依据旅游市场基本运行规律,积极尝试各种途径和方法,探索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新路子。首先,要以现有旅游企业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资产划拨、合资合作、兼并以及流程再造等方式,推进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企业的整合。对束缚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进行重组和优化,推动全国旅游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差异性和独特性为核心,重组一批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和管理优势的大型旅行企业集团。其次,支持一二产业中各类大企业向旅游业转型,进一步扩大旅游业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同时引进一批旅游企业,通过规模拓展,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开辟旅游集团化发展的新空间。要加速中国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通过构建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能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使其有能力实行旅游资源集约化、产业组织集团化的发展模式,发挥产业互联和区域互动的共振效应,建立和完善产业链,进而激发起旅游业的生机和活力。最后,积极探索区域旅游集团发展战略,使旅游集团形成地理网络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加大旅游业的要素整合、产业整合和区域整合的力度,构建大旅游格局,从而实现旅游企业集团的跨系统、跨地区、跨国界的经营与扩张,最终达到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目的,促进旅游业总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和整个旅游行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旅游信息化建设是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提升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旅游业是信息密集性和信息依托性极强的产业。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实现旅游业效益最大化是我国旅游业缩小与世界旅游强国差距,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旅游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加速旅游业中电子商务建设。利用电子商务一方面可以使旅游者通过计算机预订系统(CRS)、3G技术、互联网或内部网站咨询或查询与旅游相关的交通、食宿、旅游景点、旅游产品、旅行社、旅游线路等相关的实时动态信息,并实现在线咨询、在线预订、在线支付、在线交流、在线投诉处理等电子商务功能以及旅游价格信息透明化、支付方式便利化,有助于提高旅游交易效率和顾客满意度。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根据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和客户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依据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水平,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运用3S(GPS、GIS、RS)、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STSNMT(Spatial-temporal Splitting Naviga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即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技术)以及环境检测保护管理信息技术,根据空间的相对静态性和时间的动态性以及同一空间具有不同时间人流分布的原理,利用时间移动形成的相对“空置”空间,对游客和景区车辆的相对均衡分布和有序运动进行调度和分流导航。通过对大量游客及车辆的有效引导、监控和科学管理,防止某些旅游景区或景点出现人流、车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过度集聚而造成交通拥挤、景区超载、服务质量下降、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
构建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要特别加强政府对旅游业的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和市场监管。第一,要加大政府对旅游的财政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雄厚的财政实力的作用,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对社会投入的旅游重点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并从产业政策、财政、信贷和资金等方面为旅游业这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成长和其产业地位的提升提供动力和政策保障。第二,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规,积极鼓励和扶持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院校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基轴的“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旅游业技术研发体系,促进旅游业专利技术转化步伐,加快旅游业对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节能减排、安全监控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加大对旅游科研的资助力度,成立旅游科研专项奖励基金,增加旅游科研项目的数量,提高重大课题的立项率。第三,政府要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和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方面要打破社会资金进入旅游行业的政策壁垒,要运用现代资本理念,建立旅游产权交易平台,使社会资金能够在旅游产业中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推动旅游融资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资产评估、旅游担保等旅游金融服务组织,针对乡村旅游和中小旅游经营者建立资金融通的可靠渠道,用市场汇集的资金推动旅游业的市场化发展。第四,完善旅游立法与监管力度。为了有效解决旅游景区、旅行社和导游人员行为不规范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尽快制定一部符合我国旅游业实际情况的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旅游法规。同时对旅游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梳理,通过机制和体制改革,建立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规律的一体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与执行力度,来改善我国旅游法规不健全、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混乱的局面,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环境保障。第五,实施对农民旅游的优惠政策。目前,收入水平低是限制农民旅游的最主要的因素。这就需要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制定对农民出游的优惠政策,刺激农民的旅游消费欲望,使其产生出游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推出价格适度符合农民需求的旅游产品,从而推动农民旅游市场的开拓*参见温碧燕:《区域旅游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及实证》,《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第3期。。同时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有效防止旅游开发中低档次重复建设的盲目行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滥开乱挖的破坏行为,从而保障旅游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参见陈曦:《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经济》2007年第7期。。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就是旅游需求远远大于旅游供给,大众消费的热点正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的大众化、多元化的方向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主要以观光景区为主,远远满足不了大众休闲的需要,这使得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为了加快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建设步伐,就必须加大对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力度,从而着力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在产品体系建设上加大投资力度,针对不同客源市场需求,设计出具有多元化、个性化、复合性、交叉性、新型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坚持把开发大众旅游产品摆在优先位置,以大众需求为导向,扩大供给总量,增加产品种类,丰富产品层次。同时着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的新热点,更多关注都市休闲产品、康体健身娱乐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的投入,着力发展乡村旅游、运动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低碳旅游、民俗游、森林旅游、采摘游等市场前景好、参与性、娱乐性强,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旅游项目,促使覆盖面更宽的产业链、产业群、产业面的格局形成*参见魏小安:《前沿关注与关注前沿》,《旅游学刊》2005年第3期。,从而创造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其次,积极探索旅游经营模式由单一形式竞争向综合品牌竞争转变,旅游效益增长模式由单一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由单一旅游行业向联动发展的大旅游产业转变,从而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的功效,提升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最后,要深入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热点和品牌。旅游的本质是探寻和欣赏文化差异,文化已经成为推动旅游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强大动力,要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把文化注入到旅游业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和旅游资源文化化,创建一批旅游文化热点和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来适应因旅游的快速变化和创新以及新概念层出不穷而带来的对旅游的新需求,为满足不断升级的游客需求提高旅游供给水平。
总而言之,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历史的抉择、现实的抉择和发展的抉择。目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重政策给力、多重力量推动的黄金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我们应牢牢把握旅游业发展的全新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原则,把旅游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使旅游业成为推进我国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不断开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从而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