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岩,周健楠,张丽艳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运动训练学
第20届男足世界杯8强阶段球队头顶球技术运用特点分析
张 岩,周健楠,张丽艳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等,对第20届足球世界杯8强阶段球队头顶球技术运用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主要从空间分布区域、时间分布规律、头顶球实效性3个层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结论表明:1)第20届男足世界杯8强阶段球队头顶球技术主要运用在中路,罚球区到中场的区域是球员头顶球技术运用次数最多的区域;2)第20届男足世界杯8强阶段球队头顶球次数下半场多于上半场,比分分差相同或大分差下球队头顶球次数在各个时间段无明显变化。而小分差下,球队头顶球次数在上半场与下半场3个时间段内逐步增加;3)第20届男足世界杯8强阶段球队头顶球技术的运用主要以防守为主,进攻为辅,运用头顶球技术的频次依次为破坏>抢断>传球>射门。
足球;世界杯;头顶球;技术
现代足球攻守矛盾愈演愈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人们对足球的技战术特点有了更深地了解,地面进攻与防守认知和运用极为透彻,往往在比赛中都有相应的克制对策,为取得比赛的胜利,现代足球的进攻和防守不仅仅局限于地面,在空中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头顶球作为攻守兼备的足球技术,是争取空间优势的重要的技术手段[1],尤其是在罚球区附近,头球的争夺对攻守双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世界杯足球比赛作为世界上具有最高荣誉、最高规格、最大规模、最高含金量、最高知名度的足球比赛,历届世界杯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战术指导思想都从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足球运动在当时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对足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2]基于此,本研究以第20届足球世界杯8强阶段球员头顶球技术为切入点,对其在8强阶段头顶球技术的运用进行统计与分析,寻找头顶球技术运用的规律与特点,皆在为世界足球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1研究对象 以第20届足球世界杯赛8强阶段球员的头顶球技术运用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CNKI数据库,以“足球”、“头顶球技术”为主要主题词,检索1999年至2014年间的相关文献10余篇,通过吉林省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查阅有关足球头顶球方面的书籍、教材6部,皆在了解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动态,对涉及的研究进行收集和分类整理。
1.2.2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实地走访与电话访谈的方式对国内6名足球领域的教练员、专家、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表1),以征求专家对本研究统计指标和尺度划分的选择和建议,访谈内容主要以空间分布区域、时间分布规律、头顶球实效性3个层面为主,从而确定本论文基本结构和研究方向。
表1 访谈专家统计
1.2.3录像观察统计法 论文数据的来源是采用录像观察法和统计法获得的,通过观看第20届世界杯8强球队的8场比赛录像,按照有关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全部数据由笔者收集整理。观察统计指标包括头顶球次数、头顶球时间段、头顶球区域、身体状态(无起跳、快速起跳、慢速起跳)、头顶球实效(射门、传球、抢断、破坏)运动中头顶球发起形式(边路传中、长传冲吊、前场挑传)、定位球情况 (直接任意球、间接任意球、角球、界外球)等。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统计的的指标数据进行审核与复查后,输入计算机并进行归类整理建立数据库,然后运用EXCEL 2007做统计分析。
1.2.5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并运用逻辑学原理,对结论进行分析,并进行演绎推理。
2.1场地区域划分(图1)
图1 场地区域划分
A区:A1、A2、A3、A4、A5、A6;
B区:B1、B2、B3、B4、B5、B6;
C区:C1、C2、C3;
D区:D1、D2、D3;
E区、F区;
G区:G1、G2、G3、G4、G5、G6;
H区:H1、H2、H3、H4、H5、6H。
前场是指与对方球门线相距35m范围以内的区域,A、C、G1、G4、G2、G5。
后场是指与本方球门线相距35m范围以内的区域,即B、D、H1、H2、H4、H5。
中场是指前场和后场之间的区域,即G3、H3,G6、H6,E、F。
边路是图中G1-G6,H1-H612个场区。
中路是图中A、B、C、D、E、F5个场区(场地区域划分图)。
2.2场地区域划分统计
具体内容详见上文(表2)。
表2 场地区域划分统计
2.3时间段划分 在进行头顶球时间统计分析时,将每15min划为1个时间段,常规比赛内分为6个时间段,加时赛分为2个时间段,共分为8个时间段(表3)。
表3 时间划分统计
3.1总体趋势分析 在第20届男足世界杯的64场比赛中,进球总数为171个(含37个点球),平均每场常规进球2.1个。对不同部位的进球统计可知:头顶球进球32个,占23.88%,在进球中占有重要的比率,而在8强的比赛中,头顶球进球在进球中只占5.88%,说明在比赛的关键阶段各支队伍对定位球战术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充分准备,头顶球技术的运用受到了严重限制,统计结果显示(表4):1/4决赛阶段头顶球次数372个,其中半决赛阶段119个,季军赛63个,决赛阶段100个。其中头球次数最多的是1/4决赛荷兰VS哥斯达黎加,整场比赛含有加时赛的头球次数121个。头球次数最少的是半决赛巴西VS德国的比赛,全场比赛只有32个头球。
3.2头顶球技术空间分布区特征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表5):中路在整个比赛区域的头顶球次数最多,比例高达68.65%,远远大于左路的14.07%和右路的17.28%。主要原因在于运用头顶球作为进攻战术打法时主要采用3种方式:1)在边路形成突破后下底传中,队友在小禁区和罚球区内抢点直接形成头球攻门、传给队友完成射门或再次组织进攻;2)由后场或者中场长传冲吊至点球附近,由进攻队员抢点后依靠自身出色的能力独自完成打门或者进攻队员抢点后因为位置关系不合适或者在防守队员的严密盯防之下摆渡给队友,让队友完成进攻或者重新组织进攻。这2点在8场比赛中,比利时和哥斯达黎加均采用这种方法;3)在进攻方后场的越位球、任意球、球门球等死球由守门员开球中场中路位置,双方队员抢点争夺球权。
表5 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区域分布统计
前场和后场的头顶球次数相差不大,但可以看出前场头顶球次数大于后场头顶球次数,比例分别为34.86%、32.26%。分析原因:前后场主要是进攻防守所在区域,争夺1次头顶球1方进攻、1方防守,双方队员在积极拼抢中都可能获得球权,因此次数差别不大。前场头顶球次数大于后场头顶球次数,可能是由于比赛中头顶球技术在进攻中取得优势,进攻队员的头顶球次数大于防守队员的头顶球次数,如,在阿根廷与比利时的比赛中,比利时在前场头球次数达到19次,远远大于阿根廷在后场头球的11次,阿根廷队在本方后场高空球防守显得较为吃力,迫使阿根廷用地面配合统治整场比赛。
中场头顶球的次数均少于前场和后场,其主要原因是前场和后场是进攻和防守的重要位置,防守范围小,双方队员努力拼抢,锱铢必较,尤其守方宁可在冒着黄牌、红牌的犯规风险下也要破坏对方球权,双方在最短时间内利用头顶球争夺高空球,其次,在中场区域进攻到罚球区需要多次传递,节奏相对缓慢,防守宽松,防守范围大,双方在尽可能不浪费体能的情况下通过卡位接高空球,部分高空球会被双方队员用胸部、推、脚等部位接下,致使中场区域的头顶球次数减少。
由表6~8可以看出,头顶球次数最多的2个区域是在前场中路的A、C和在后场中路的B、D这段区域,这2个区域内的头顶球次数分别为160次,169次,达到了总次数的50.30%,其次是E区的头顶球次数,有120次,占18.35%。与C区、D区是A~H这7个区域的整个区域中头顶球次数最多的区域。
表6 前场区域头顶球的头顶球分布统计
2个罚球区A区和B区的头顶球次数为62次、64次,为总数的25.51%。在这个区域内,接队友高空传球后由进攻队员直接头球攻门, 防守方对于本方后场更是加倍保护,尤其在A1、A2与B1、B2区域中,一旦让进攻队员在这个区域抢点攻门,守门员将没有时间做出扑救,所以一般都是多名防守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内挣顶头球,保护本方的禁区,在此区域内头顶球次数一共100次,全场头顶球654次中占15.29%。由于此区域是防守方的敏感区,随着现代足球对防守认知的加深,后卫线会压上较深,致使由对方中后场长传到此区域的高空球要么球落点和路线不合适,要么造成越位。最有代表性的是1/4决赛中荷兰VS哥斯达黎加的比赛中,本身实力较弱的哥斯达黎加在进攻中越位只有2个,攻势迅猛而荷兰队高达12个越位。
在罚球区与中场的区域中C区和D区中,头顶球次数为203次,占31.40%。是A~H7个区域中头顶球次数最多的区域。这时头顶球的角度大,防守队员的防守范围大都是区域联防而不能贴近防守,容易形成射门的原因,对对方球门的威胁较大的同时也是进攻方组织的主要中枢区域,进攻方选择把空中球传到这个区域,同时也就成了防守方重要的防守区域。
在中路中场的E、F区域内的头顶球次数分别为57次、63次,为总数的18.35%。由于在区域防守位置靠前,防守相对松懈,球队在中场往往通过地面的传接球来控制中场,双方争夺控制中场主要依靠地面的抢断,这个区域的进攻方的头顶球主要起到传球作用,防守方的头顶球在战术上主要起抢断及破坏作用。
在左右边路区域内头顶球次数较少,在左边路中G1、G2、G3、H1、H2、H2的6个场区内头顶球次数分别为0、31、30、0、21、31个,在右边路中G4、G5、G6、H4、H5、H6的6个场区内的头顶球次数分别为1、36、13、0、21、21个。左边路和右边路的6个场区内头顶球次数接近。这12个场区由于位于边路,根据足球比赛原则,比赛双方在边路场区防守力度较中路弱,G1、G4、H1、H4在8场比赛中只有1粒头顶球。由于现在比赛全部是全场防守,在中路地面传球受阻后,进攻方通常会选择往边路长传球,缓解对方防守的压力,边路区域的头顶球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发生在掷界外球情况下,进攻方运用头顶球技术传球,防守方运用破坏性头顶球,其目的是减缓对手进攻或运用头顶球抢断,抢断成功后快速的组织反击。
3.3头顶球技术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由表9可见,比赛上半场的头顶球次数258次,下半场的头顶球次数为29次,经t检验, P>0.05,上下半场头顶球次数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上下半场的头顶球争夺都很激烈。纵观全部8场比赛中可以看出在靶场比赛中上半场15min头球次数最少,只有64次。在第2时间段与第3时间段中头顶球次数比第1时间段要多,但2个时间段内次数相差不大。分析原因如下:1)现代足球在融合各派系后全面发展,脚法更加细致,渗透能力强,在全攻全守打法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团队合作[3],在比赛的刚刚开始15min时,各队员体能充沛、精神集中,更多的进攻是在地面展开的试探阶段;2)由于进行的比赛周期最长、规模最大、荣誉最高、影响最为深刻的比赛,场上队员心理压力较大,为防止发生失误进而在进攻与防守端都较为慎重。上半场最后时间段(30~45min),头顶球次数明显增加,是上半场3个时间段内次数最多的,达到109次。在这简短的15min内,比赛双方都想在战术上出其不意力求上半场结束前取得1粒进球,扩大比分优势或者追平比分,在进攻战术简单直接,中远距离的空中传球、边路传中次数增加,进攻方希望依靠空中球不易防守的特点,打破“敌人”防守,取得进球。下半场比赛的头顶球次数随时间的推进而逐步增加,在最后1个时间段达到最多,达到113次。具体分析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1)这个时段是全场比赛的最后时段,双方队员体能消耗很大,这时不仅仅是球员技战术的比拼,更是意志品质的较量,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最有可能取得比赛的胜利;2)比分落后的一方加强进攻,期望在最后的时间内扳平甚至反超比分,头顶球具有简练、快速的特点,场上队员做出相应的主打头顶球的战术安排。
3.4头顶球技术实效特征分析 在进攻中,进攻方不仅注重地面的进攻,也重视立体的进攻,空中球有其快速简练的优点,对于脚下技术较为粗糙,队员身高较高的球队尤其重要[4]。当然,一些世界强队也十分重视头顶球技术,地面配合中适当运用空中球的中长距离的传球,这样可以快速简单地撕破对方的防线。这些世界强队中各位置队员尤其是前锋,头顶球能力出众,技术出色。头顶球的存在能够在地面进攻受到阻碍后转变成立体进攻,使球队的进攻方式更加多样,头顶球直接破门、头顶球助攻破门大大地增加了比赛的观赏程度,如,在第20届世界杯小组赛中,荷兰9号前锋范佩西在比赛的第45分钟以1个漂亮的鱼跃冲顶式头球攻破了世界第1门将卡西利亚斯镇守的西班牙队的大门,这粒进球是第20届世界杯中的最佳进球,对落点、抢点、角度、力量的把握堪称完美。在比赛中,尤其是球队队员身高比较高的球队,头顶球技术会是他们重要的得分手段[5],教练员在排兵布阵上会利用这一优势,围绕头顶球做出相应的战术安排。对射门、传球、抢断、破坏等头顶球实效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头顶球时效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表9 头顶球分布时间统计
表10 球员头顶球实效统计
从表10可以看出,在头顶球实效次数上,破坏>抢断>传球>射门。防守上头顶球次数远远大于在进攻上的次数,说明在头顶球技术运用中,头顶球防守比进攻上要多,从数据上来看,头顶球多用来抢断和破坏。
在所统计的头顶球中,射门与传球、抢断、破坏相比最少,且在19次射门中只有1次进球,在整个8场比赛所有进球(不含有点球)中进球率达只有6.67%。分析原因主要有3点:1)用头顶球技术进行射门对场区要求很高,绝大多数的头顶球射门都发生在罚球区内;2)罚球区是防守方防守的重中之重[6],如果进攻方在此区域直接头顶球射门,守门员将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判断,对球门威胁十分大。防守方在防守这一区域的空中球时,往往多人争抢落点,而进攻队员人数要少于防守队员人数,争抢头顶球方面处于劣势;3)运用头部进行射门难度较大,不容易控制射门的方向、角度和力量,加上队员多是在运动中跳起并受到防守方干扰的情况下完成动作的,所以进球率低。但它往往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特别是在定位球的得分方面,头顶球进球占总进球数的比例在历届世界大赛中都保持着较高的比率[7]。对于身高较高的球队,其战术打法往往利用空中的优势选择多打空中球,中场队员长传冲吊,边路队员下底传中将球传到罚球区,前锋队员依靠身高的优势,跳起在空中抢点攻门。在世界杯参赛的前8强队伍中,比利时有高中锋卢卡库,哥伦比亚的詹姆斯·罗德里格斯,德国的克洛泽等。在定位球中,不管是中场位置还是后卫位置,只要有身高的优势都能形成头顶球攻门,在德国VS法国的比赛中,全场唯一进球是德国前场任意球中后卫胡梅尔斯的头顶球,巴西的大卫·路易斯,荷兰的中场库伊特等,在定位球的头顶都取得很大的优势。
头顶球传球162次,占24.77%;抢断201次,占30.73%;破坏273次,占41.74%。头顶球次数依次递增。分析原因:1)头顶球在传球具有不稳定性,传球角度小,双方队员倾向将高空球控制到地面再组织进攻,传球大多发生在防守相对宽松中场区域,致使比例仅占24.77%;2)抢断性头顶球可以将对手的进攻破坏掉,头顶球队员控球或者抢断给本队其他队员后,本队可以在第1时间快速地由守转攻,但难度比破坏要高;3)头顶球大多发生在本方后场区域,在此区域防守严密,拼抢激烈,高空球都力求在短时间控制在己方,在拼抢中,头顶球次数相对较高,而破坏比抢断更加简单、直接,抢断要求较高,要将对手的进攻破坏掉,头顶球队员控球或者抢断给本队其他队员后,促使本队可以快速的由守转攻。由于进攻方的相当一部分空中球的落点在以点球点为中心的区域内,场区大多是中路的A、B、C、D区,尤其是在罚球区区域内,防守方在此区域层层防守,空中球的落点大部分被防守队员抢到,抢到落点之后直接破坏,或把球顶出球门线或顶出罚球区,使其远离球门,破坏在头顶球防守高空球具有相当高的比例。
从表9还可以看出,本届世界杯比赛过程中,后卫(包括2处边后卫和中后卫)>中场>前锋>守门员。分析原因:后卫担当全队主要的防守任务,其职责要求其必须熟练掌握此项技术,必须及时有效地破坏和瓦解对方的进攻,而头顶球则是其有利的空中防守武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运用时必须审时度势,既要果断又不鲁莽,这些对技术上的要求以及位置特点造成了后卫头顶次数最高;中场攻防转换速度快,球权拼抢激烈,头顶球作为进攻与防守兼备的技术,正符合中场队员的战术要求,既要投入前场进攻又要参与后场防守,所以造成中场队员头顶球次数较多;前锋在进攻时人数少,致使头球次数比较少,射门次数少,成功率较低,但在整场比赛的各个区域位置中都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前场的反抢,能够减轻这个球队的防守压力,同时门前的头顶球射门,足以决定或者改变整场比赛的结果,屡建奇功;守门员头顶球为0次,这主要是由守门员所特殊的位置以及特殊任务所决定的,其次所进行的比赛是世界上最关键的比赛,守门员如果冒然出击头顶球会造成城门失守,球队的最后1道防线消失,一旦被攻入1球,球队就会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
1)第20届男足世界杯8强阶段球队头顶球技术主要运用在中路,罚球区到中场的区域是球员头顶球技术运用次数最多的区域。
2)第20届男足世界杯8强阶段球队头顶球次数下半场多于上半场,比分分差相同或大分差下球队头顶球次数在各个时间段无明显变化;而小分差下,球队头顶球次数在上半场与下半场3个时间段内逐步增加。
3)第20届男足世界杯8强阶段球队头顶球技术的运用主要以防守为主,进攻为辅,运用头顶球技术的频次依次为破坏>抢断>传球>射门。
[1] 吕健力,肖建国,王金河,等.世界高水平足球比赛中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1715-1717.
[2] 王帅.第19届世界杯与第15届亚洲杯足球赛4强球队射门特征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 王朝信.第18届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西班牙队的比赛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2):66-69.
[4] 梁冠琦.2008-2013五届欧洲冠军联赛冠军球队进球特征分析与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 李涛.第14届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进球特征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5):83-85.
[6] 张晓磊.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时空间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6):46-50.
An Analysis of the Use of Header Technology in Quarter-finals of 2014 FIFA World Cup Brazil
ZHANG Yan, ZHOU Jian-nan, ZHANG Li-y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Jilin China)
This paper carried an in-depth research on teams in quarter-finals of 2014 FIFA World Cup Brazil through literature, video observation statistics, etc. The data are mainly analyzed from the space distribution, time distribution, head the ball effectiveness these three perspective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1) In quarter-final of 2014 FIFA World Cup Brazil, header is mainly used in the half-way line, penalty area to the midfield area is an area where players use the headers most frequent; 2) The number of header in the second half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in the first half.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header in each period of time when the point gap is large. When the point gap is small, the number of header gradually increases in the first half and the second half. 3) Header is mainly used to defense rather than attack and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 header is used in destruction, tackle, pass and shot.
football; FIFA World Cup; header; technology
G843
A
1004-7662(2015 )07-0059-06
2015-07-05
长春市体育局重大攻关项目“长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进校园实施路径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5QT0315)。
张岩,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