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东,岳庆利,王 涛(.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00083;.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00084)
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普通高校为例
刘 东1,岳庆利2,王 涛1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在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课程,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够促进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积极进取、见义勇为、不骄不躁的精神品格,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了解北京市普通高校散打课程教学的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具体研究分析。研究表明:1)武术散打课程在北京高校开设比较普及;2)散打课程的场地、设施、选用教材版本和师资队伍水平是影响北京市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教学现状的主要因素;3)学生对散打课的满意度较高,对教师也较认可,并且自我获得感强;4)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相对单一;5)散打教师专业队伍培训平台太少。
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散打教学;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目前高校开展散打教学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国家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背景下,武术散打成为大学生体育竞赛的正式项目。依托课程普及与提高教学是各高校的普遍做法,武术散打课程建设与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当前高校的武术散打教学面临着一些困难:散打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高等,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还需要做出更大努力。为加强散打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有必要对普通高校散打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为更好地在大学生中普及推广武术散打运动并促进高校散打教学质量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及近年来国内各类期刊、杂志等途径,以“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散打教学质量”、“现状调查”、“对策研究”等为主题词搜索相关文献90余篇,结合搜索文献过程中发现涉及相关内容的研究的资料进行归纳与梳理,最后引用了7篇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
1.2问卷调查法 就高校武术散打课教学现状、教学质量、场地因素、人为因素、教学竞赛等多个问题,分别针对教师与学生2个群体设计了问卷。经过相关领域的10位专家评价(表1),问卷有效性获得肯定评定。采用测量—再测量方法进行了信度检验,重测教师问卷10份和学生问卷20份,相隔时间为16d,计算2次检验的相关系数分别为教师问卷r=0.814 (P <0.01)、学生问卷r=0.825 (P <0.01),问卷信度满足研究需要。选取北京市开展武术散打课的30所高校为研究样本(表2),从每所高校选取1名散打教师、20名课程学生,共30名教师、6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教师发放并回收问卷30份,回收问卷3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0份,有效问卷率为100%;发放学生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79份,问卷回收率为96.5%,其中有效问卷552份,有效问卷率为95%。
表1 专家访谈情况 (n=10)
表2 北京市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课程的研究样本统计
1.3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表3 北京市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设置情况统计 (n=30)
2.1武术散打课程设置现状 体育课程设置是指高校开设的教学项目与各项目的教学学分和教学时数的安排。课程设置要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该项目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目标。在调查的30所开设武术散打课的院校中(见表3),有6所高校将散打课程设置在1年级开设,22所高校设置在2年级开设,3年级开设散打课程的高校较少,4年级时没有高校开设散打课程。表明北京市大多数高校在2~3年级开设武术散打课程。从学期长度看,18所学校的课程时段为1个学期,11所学校开设2个学期,学校在课程设置时段的长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从教学时数看,28所学校课程设置为32学时,具有统一性特征。
2.2武术散打课设施现状与分析 武术散打运动的一些技术型动作对设施配置要求较高,例如,教师在散打教学过程中要完成摔法技术,要求场地具有海绵垫落地区,对教师和学生形成保护,否则教师在教学中无法较好地完成示范动作,直接影响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学生在没有安全保护设施的环境下,缺乏安全感,无法进行学练;在实施散打教学时,需要配有基本的专业教学器械设施,例如,拳击手套、拳靶、脚靶、沙包、海绵垫和实战护具等,这些都是普通高校开设散打课程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否则散打教学将无法进行。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体育课教学空间大、干扰因素较多,并且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从教的角度来看,针对腾空等连贯性的技术动作,难以进行分解动作的讲解与示范;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自主学练时往往不知道动作错误的原因,尤其对于初学内容,在技术动作掌握的泛化阶段,学生对一些动作难以理解掌握,影响到了下一阶段的学习。然而,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对规范技术动作的定格、慢放、重放等,可以辅助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讲解示,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清每一个技术动作环节及技术展示瞬间,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帮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由此看来,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促进教与学2个方面的互动,对于提高散打教学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表4 北京市高校散打场地设备统计 (n=30)
表4调查数据显示,在30所高校中提供固定场地的有26所,所占比例达到86.7%;但仍有13.3%的学校没有散打教学的固定场地。在现有的场地中,分别有23.3%的学校场地是土质或水泥地,有43.3%的学校场地是塑胶场地,这类场地会给教学带来安全隐患。设有垫子或地毯、手套、拳靶、脚靶、沙包和实战护具等设施齐全的高校仅有9所,占30%;有一定的基本设施的学校有14所,占46.7%;基本设施很少的有7所,占23.3%。此外,理论课配备多媒体教室的有16所,所占比例为53.3%;没有多媒体教室的有14所,所占比例为46.7%。以上情况表明,目前高校由于经费不足、场地的局限性,教学器材设施根本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教学预期目标无法完成,这种现象将直接影响散打教学质量[1]。
2.3学生对散打课程的认知调查与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认为散打项目能够起到强身健体、自卫防身和磨练意志的作用,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散打的健身性、意志性,对该项目定位基本准确[2]。然而,还应该看到45.3%的学生认为散打竞技能力非常重要,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武术散打发展重视竞技运动,致使学生认为散打运动是竞技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散打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从而失去了其民族情感的文化内涵,导致学生对散打的民族情感的认知程度不够,仅13.6%的学生认为散打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意义,48.2%的学生认为其民族意义不重要。这从侧面反映出散打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民族情感的教育。
表5 北京高校学生对散打课的认知情况 (n=552)
2.4散打教学内容选择情况与分析 体育教学内容是各高校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项目知识和不同技术实践内容。不同高校散打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见表6。高校散打技术实践课内容,主要包括手型、步型、步法、基本技术、战术。这反映出高校散打课教学内容主要是沿用我国现有的体育院校散打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偏重于竞技特征,强调散打运动的杀伤力,讲究用重拳、重腿击中对手以达到重创对手的目的。如单重竞技散打技战术体系的教学内容,不但不适合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反而易造成学生受伤以及影响散打课程在高校中的推广普及。通过向专家的专访和调查,反映了当前高校散打课程重技术而轻理论课教学内容、课时偏少的现状[3],缺少把散打作为日常健身锻炼项目进行培养的意识,缺少把武术散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来继承的意识,对散打选项课学习的长远目标认识不够,缺乏终身体育思想的认识。这种现象的出现,要求散打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身体条件和心理基础,以“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制订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掌握基本技术带来的乐趣,深深地感受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建议教育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讨论研究,精选适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散打知识和技能,以利于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修课和专项课的健康开展。
表6 北京市普通高校散打教学内容情况统计 (n=30)
2.5散打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由表7数据可知,在所有调查学校中,散打课程的教材版本的权威性较高,但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案和培养目标选择“不统一”的比例分别为62%、64%、54%、65%和80%,这表明当前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教学需要,也不符合现代学生个性特点的需求和教育发展要求。但是,由于课程标准统一性、科学性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各高校教研室和散打教师应依据本校场地器材、教师能力等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并改进教材中存在的不足,尽快制订符合新时代个性化学生特点发展的统一教材课程内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4]。
表7 北京市普通高校散打教材使用情况统计 (n=30)
2.6散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选择和运用情况调查 由表8可知,在北京市普通高校的散打教学中,教师运用讲解与示范、分组与合作等教学方法最为广泛;教学比赛、对比教学、实战攻防、多媒体应用、心理暗示等方法运用比较少;假设练习、模拟练习和提问教学的教学方法甚至从来就没有运用过,而这些方法对于提高武术散打课教学效果有明显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通过学习、交流和培训等拓展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使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实课堂教学实践,切实建立起课堂质量意识,重视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作用,来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学、练与实践的意识。
表8 北京高校散打课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情况统计(n=30)
2.7高校散打课中开展教学比赛的情况与分析 对北京市30所高校专项教师对散打教学比赛效果的认知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9),100%的受访教师认为,在散打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组织散打教学比赛,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练积极性和专项技术动作、攻防能力的精准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根据北京市普通高校散打体育教学的调查问卷结论和表8可知,有60%的教师不使用教学比赛的手段进行教学,这需要引起广大散打教师的重视。建议各高校应好好利用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经常举办或者定期举办武术散打赛事,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水平。
2.8武术散打课考核情况与分析 北京高校武术散打课考核由4个方面组成:1)基本素质达标项目(3项);2)普通理论与专项理论;3)专项技术;4)平时考勤(课外锻炼和课堂进步)。分数总评定采用以下公式:总分=身体素质(30%)+技评项目(40%)+理论知识(20%)+平时考勤(10%)。具体考核内容及比例见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北京市30所普通高校进行散打课程考核时,理论和专项技术的2项分值占总成绩的60%,如果能够增加攻防技术的考核,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渴望掌握散打技能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散打运动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对散打攻防技术的考核非常有必要,是不可或缺的。
2.9学生对散打课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由表11统计结果可知,63.4%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师能力(组织、方法)非常满意,说明学生对教师十分认可;80.2%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满意,说明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顺畅,教学相长的实际效果明显;28.4%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基本满意,反映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希望值较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由于学校场地设施不齐全,导致学生对实战练习缺乏安全感,直接影响了学生最终的体育成绩,造成学生对散打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评价相对较低,甚至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建议学校主管部门积极改善散打教学必需的硬件设施条件,确保顺利完成散打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课堂质量。
表9 专项教师对散打教学比赛效果的认知 (n=30)
表11 北京高校大学生对散打课的满意度情况 (n=552)
3.1改善散打教学必需的硬件设施条件 散打是对抗性武术项目,练习手段与方法有其特殊性,必要的硬件条件是保障课程正常运转的前提,更是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近年来,普通高校不断扩大招生,高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等硬件非常紧张,与日常教学需求不相适应,散打教学条件状况亦是如此[5]。因此,高校主管部门应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大对教学器材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不足的矛盾,为人才培养提供及时有效的教学条件保障,尤其是增加拳击手套、沙包、护具、防摔垫子和提高多媒体教学条件的需要更为迫切。
3.2建立散打专业师资队伍交流培训平台 体育教师是传授学生强健身心的知识技能的关键,对于高校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但散打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各高校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方面需要完善提高,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因此,还应建立校际间的教研室或者体育部间的交流机制,进行更为专业的经验交流,形成高校散打教学共同体,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师生网络交流平台,弥补课程时数等限制,使教学信息扁平化,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更新普通高校散打教学的课程标准 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1个内涵是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6]。现有散打课程教材标准理念较为陈旧,不能够充分适应课程教学需要,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急需更新散打课程标准,以适应高校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统一性、科学性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但各高校教研室主任和散打教师应依据本校场地器材、教师能力等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并改进教材中存在的不足,尽快制订符合新时代个性化学生特点发展的统一教材课程内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4]。各高校体育部应组织专家、教师进行研讨,科学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特点课程标准[7]。
3.4发挥课堂教学基础作用,积极参与高校散打赛事 散打是对抗性项目,竞赛或者条件性的教学比赛是提高学生学习、训练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利用北京高校散打赛事和校际间的交流,探讨散打运动在高校开展的新思路,将终身健身与散打教学融为一体,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性,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水平,充分发挥散打运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1)武术散打课程作为对抗性极强的格斗项目,在北京市普通高校开设比较普及,2/3的高校在大2开设1个学期的散打课,1/3的高校开设2个学期的散打课,课程均为32学时。
2)散打课程的场地器材设施得不到保障、选用教材版本陈旧和师资队伍水平不均衡是北京市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教学现状的主要因素。
3)学生对散打课的满意度较高,对教师十分认可,学练积极性较高,自我获得感强。
4)散打教师运用教学比赛、多媒体教学、实战练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5)教师专业队伍培训平台少。散打教学比赛与高校竞技比赛能够进行有效对接,挖掘人才潜力,培养学生参赛意识,提高课程的科学化水平,扩大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广。
[1] 杨锋,潜沉香.湖南省本科院校散打课程开设现状调查[J].湖南文理学院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76-79.
[2] 胡昌领,朱瑞琪.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认知度的现状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15-117.
[3] 喻德桥.体育院校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内容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0):98-101.
[4] 郝守磊.西安市普通高校散打选项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6):6-8.
[5] 邱斌,张庆建.高校散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66-68.
[6]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2-23.
[7] 张春棠.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J].体育研究,2007(7):30-33.
Survey of Free Combat Course Teaching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Take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LIU Dong1,YUE Qing-li2,WANG Tao1
(1.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The free combat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s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Spirits of aggressive, brave and cautious will also be cultivated by taking the course of free combat.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learn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free combat course in universities of Beijing.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free combat course is relatively common in universities. 2) Main elements that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the free combat course are the safeguard of site facilities,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teachers’ ability. 3) The high level of satisfaction, the acceptation to teachers and the strong sense of self worth are seen as positive significances to the growth of youth. 4) The use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teachers is relatively simple. 5) Training platforms for teachers of free combat are limited.
universities; free combat; free combat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G807
A
1004-7662(2015 )07-0053-06
2015-07-11
刘东,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