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ck—Carey教学设计模式的生物学微课开发与启示

2015-08-25 23:44王瑞章潞妮陈秉初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叶绿体设计模式本课

王瑞 章潞妮 陈秉初

[摘 要]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课程,主要“微”在授课时间和内容上。运用Dick-Carey教学设计模式开发设计生物学微课,如在实验部分多采用微课形式,在新授知识中穿插一些微课视频,在自主复习中配合微课的回顾和练习,等等。相信这些改变能为生物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惊喜。

[关键词]

Dick-Carey;教学设计模式;微课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征

微课的概念:微课(Micro-lecture)是一类讲授某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一教学问题的微型课程,其雏形源自美国学者L.A.McGrew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学者T.P.Kee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

微课的特点:与常规课程相比,微课主要“微”在授课时间和内容上,每节课通常在10分钟以内,仅围绕单个知识点或单一教学问题。授课时间短,可以更好地利用闲暇、碎片的时间学习;授课内容少,更易精细化,更具针对性,更便于传播。

微课的内容:微课虽微,容量不小,理论上可以承载所有学科课程的内容,如生物学中不同模块、主题、年级的教学内容皆可“微课化”。许多微课还会配有旁白、字幕、注释及课程说明,具有生动多彩的界面、简短精练的内容、明确清晰的知识点等。

微课的形式:微课呈现形式多样,除了国内主流的课堂实录和课件讲授外,国外还有卡通动画、电子黑板、演讲访谈、游戏竞赛等形式。

微课的优势:微课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大规模、开放式、可重复的传播,面向更多的学习者,使他们享受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日常教学、远程教学、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微课也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途径。

微课的不足:微课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学校的网络环境要求提高;师生互动较为缺乏,课堂生成性不够;课程开发成本较高,难以为每个个体进行定制;发布平台与配套资源需依赖专业人员建设,普通教师难以胜任。

二、生物学微课的开发过程

我们选择最经典、应用最广的Dick-Carey教学设计模式(图1)为课程开发模式,以生物学必修一中“叶绿体”部分为教学内容,设计一节5~10分钟的微课,流程如下: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能做什么,可以通过评估学习需要得出,即评估学习者预期可达水平与已有水平之间的差距。只有明确了学习需要,教学目的才能正确落在“最近发展区”上。本课学习需要产生原因可能有:(1)叶绿体为细胞微观结构,不易直接观察,学生少有相关生活经验。(2)过去教师未刻意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这些问题都能通过教学手段解决。

(二)分析教学任务

确定教学目标后,逐步确定学习者需要完成哪些任务。由于微课应只围绕一个知识点,需将原有教学内容打散成点。如本课就只选取“细胞质”一课中的叶绿体为知识点,在学习者学习的起点和预期终点之间,设立三个维度的学习任务,通过与起点状态的距离长短来描述任务要求及相互关系(图2)。

(三)分析学习者及学习背景

该环节与教学任务分析同时进行,包括学习者当前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学习动机、学习风格,他们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学主体、迁移背景等情况的分析。这些对微课颇具挑战意味,因为采用单向网络教学方式可能无法知晓学习者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据地区、年龄的平均水平进行共性分析,更个性的分析只有在确定学习者身份后才能继续。如本课学习者主要为浙江地区高中二年级学生,年龄为16~17岁,这些学生在初二时就已知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中,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是未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四)编写行为目标

依据上述分析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包含学习内容、学习行为、学习条件和学习成果。为确保较强的针对性,微课的教学目标应尽量少。如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描述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与主要功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锻炼观察与空间想象能力,尝试将叶绿体平面视图与立体结构相互转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开发评价工具

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对应的评价工具,以此检验学习者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微课在评价上以纸笔习题的量化评价为主,如本课可设置叶绿体分布、结构和功能等的选择题、填空题,还可结合光合作用设置实验探究题甚至是画图题。不过,基于现有信息技术手段难以对学生情感态度、思维反应、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评价,使得部分教学目标无法有效掌控。

(六)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蕴含于教学活动中,包括导入、内容呈现、反馈练习、结束等。其制定依据除了先前三项前期分析与教学目标外,还包括当前学习理论和研究成果、教学媒体特性等。本课采用HPS教学与探究教学策略:以叶绿体发现者辛柏尔(A.F.W.Schimpe)的故事作为导入,配合影像资料介绍叶绿体的分布、数量、形状、结构与功能,穿插恩格尔曼(G.Engelmann)的水绵细胞实验,引发学生探究光对叶绿体影响的思考,最后放置几题反馈练习。

(七)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

教学策略依托教学材料实施。本课的教学材料主要为教学视频,其中包含的各类绘图、照片、模型、动画、视频等素材皆可从网络下载,加上摄像机或手机录制音像,利用会声会影等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与添加字幕,最终合成一段5~10分钟的视频。

(八)设计和进行形成性评价

初设计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材料,需要通过形成性评价收集信息进行改进。本课的形成性评价就是邀请不同的学习者观摩该教学视频,之后进行反馈练习,包括对视频内容进行现场提问以及纸笔完成视频中的练习题。

(九)修改教学

根据形成性评价收集的信息,分析学习者未达成某些教学目标的原因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微课“容量”小,反复修改更为方便与快捷。本课经集体讨论后,不仅在语言表达、内容呈现、策略安排、视听体验等方面修改教学策略与材料,更是重新确定教学前期分析的合理性、教学目标的表述、评价工具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等,从而大幅优化教学设计。

(十)设计和进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教学设计的最后评价,待设计者修改至满意后,交由评价者评判。严格讲,该环节并不属于微课开发的部分,这里不再详述。

三、开发生物学微课的启示

(一)生物学适合用Dick-Carey教学设计模式开发微课

微课并非适合所有学科,对于那些需要长时探讨或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微课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而像生物学这样知识细密、概念繁多的学科,能在短时内讲授清楚某个概念、原理或实验,适合打散成点、各个击破,符合微课的要求。

运用Dick-Carey教学设计模式开发生物学微课,不仅可以完全保留上述优势,还能在有限的容量中,更加凸显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习的成果,确保微课的教学质量。该模式应用广泛、操作方便、成品质量高,完全能胜任微课的开发。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学习者分析、开发评价工具等环节上显露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生物学微课诸多方面亟待加强建设

1.内容力求系统化

一位生物教师的精力只能制作几节微课,碎片化、连贯性不强,难以形成系统,学生也无法持续跟进学习。若能以学校为团队开发制作,个人负责不同阶段的开发任务,承担不同层次的教学制作,则既减轻教师开发压力,也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2.形式力求多样化

国内生物学微课中卡通动画、电子黑板、演讲访谈、游戏竞赛等形式较为少见,可多观摩与借鉴国外经验。除了摄像机与PPT,还可利用录屏软件、电子白板、Flash、EduCreations等技术丰富呈现形式,提升学习体验。

3.资源力求配套化

如今世界各地微课网站不断更新完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国外优质资源。然而,国外资源并不一定直接适用我国学生,因此,建立本土配套资源极为必要。除了常规的发布平台、课件讲义、反馈练习外,还可增加自定课程计划、知识地图、数据统计、即时笔记、在线评论、奖惩制度等资源,加强个性化定制。

4.研究力求创新化

微课方兴未艾,国内对生物学微课的开发技术、交互手段、评价方式、学习体验等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慢,创新成果较少。大力提高这些领域的研究力度,不仅能加快我国生物学微课资源的建设速度,也有利于微课生态链的形成与完善。

(三)正视生物学微课地位,积极与现有课程体系结合

微课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方面确有奇效,学生能自主选择微课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查遗补缺,上课不再局限于课表和教室,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观摩微课的同时,锻炼分析、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然而,与常规课程相比,微课也有诸多矛盾:一是碎片化与系统化的矛盾。微课的时间很短,利用的是碎片化的时间,而内容要求系统化,需要持续跟进学习,随机的碎片时间可能增大系统学习的难度;二是成本与效果的矛盾。微课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学校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课的制作成本也要远高于常规课,即使教学效果显著也可能得不偿失;三是个性化与公平性的矛盾。学生可自主选择教育资源,控制学习进度,这会导致学生个体差异加剧,可能影响教育的公平性。要解决这些矛盾,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有效调控学生的学习计划、时长、进度和成就,以便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恰当的指导。

总之,微课尽管大放异彩却也有其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完全取代常规课程的地位。因此,要扬长避短,将微课与现有课程体系充分结合,如在生物学的实验部分多采用微课形式,在新授知识中穿插一些微课视频,在自主复习中配合微课的回顾和练习,等等。相信这些改变能为生物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惊喜。

[参 考 文 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王丽华.论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3]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叶绿体设计模式本课
“1+1”作业设计模式的实践探索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融贯式服务设计模式研究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共生
人不吃饭行吗
一种快速提取微藻完整叶绿体及其DNA的方法
基于生产者/消费者设计模式的连续音频信号采集系统
浅析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